元代之龍泉窯及其類型(一)

随着国内外市场的需要,特别是水陆交通与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元代龙泉窑生产规模进步扩大, 从原来交通不便的大窑和溪口沿瓯江两岸和松溪上游一带不断扩展开来。目前考古发现的元代龙泉窑址总计达二三百处,其中分布在瓯江、松溪两岸的窑址约占三分之二。

元代之龙泉窑及其类型(一)

图片仅供参考


在大窑附近有五十余处,竹口和枫堂一带有 十余处。在龙泉县东部的窑场还有梧桐口、小白岸、大白岸、杨梅岭、山石坑、大王屿、道太、葡萄墙、前赖、安福口、王湖、安福、乌岙、岭脚、大琪、丁村、道口、王庄等地。在云和县有赤石埠,丽水县有规溪、宝定、高溪等地,永嘉县有将岙、朱涂等地。此外,在武义县也发现元代龙泉窑址。这些均可证明龙泉窑在元代有一个空前的发展规模,其声势远非宋龙泉可比。

元代龙泉窑的大窑和竹口等处,是生产大型器物的所在地。其中有的花瓶高达1米左右,大盘口径达到60厘米,标志着当时制瓷工艺的新成就。特别是大窑西起高际头北迄坳头村,在沿溪5公里的山坡上共有窑址53处之多。窑址一带窑具和瓷片堆积如山,产品之精为龙泉其他窑址所未见。

元代龙泉窑瓷器最明显的特征是胎体逐渐趋于厚重。元代初年还能保持南宋龙泉薄胎厚釉的风格,至中期开始胎质变厚、釉层变薄,釉多呈青黄色。元代龙泉窑器物的每一个转折处多作成棱角形或凹槽,盘多作折沿式,外口沿也常作成花口。碗、盘底圈足垂直,足底齐平,圈足足墙较矮。

因烧制方法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所以在器物底足处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一点在大盘一类器物上表现比较突出。如元代早期龙泉窑一般使用垫饼烧制方法,器物底足足心处一般无釉。中期大量使用盂状支烧器,故靠近圈足一圈釉常被刮去,只残留中心一点青釉, 形成独有的时代特征。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明初。 元代晚期又改用薄垫饼支烧,底足基本上无釉。明代龙泉窑一直延续此种方法烧制,器物底足多数无釉,只是一些精细器物底足中心处有一点釉。

元代之龙泉窑及其类型(一)

图片仅供参考


造型上的特点是器形高大,如大盘、大瓶、大罐、大碗、大执壶的形制之巨大均为前所未见。如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收藏的一件元龙泉窑印牡丹纹喇叭口大瓶,高达71厘米,不仅形体巨大,而且口边刻一周铭文,有“泰定四年”(1327年)铭款,是一件难得的有纪年铭款的大。知道你在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