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剧变》的国家危机处理,简述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失败与成功

1840年,中国遭遇了英国发起的鸦片战争,以惨痛的失败和丧权辱国的条约结束此场战争,紧接下来,欧美列强开始逐渐向中国发动战争,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直到清政府崩溃。而在鸦片战争的13年后,美国的海军将军佩里率领一支海军舰队炮击的东京湾,要求日本开放贸易港口,并于一年后,日本与美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随后与诸列强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

从《剧变》的国家危机处理,简述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失败与成功

虽然两国都面对此种类似情况,也都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力图在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来提升国力,清政府于1961年开展了洋务运动来拯救中国,而日本则是在1968年开展了明治维新改造日本。结果是众所周知,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清政府勉强度日;明治维新则让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亚洲的欧洲式强国。为何会如此?同样都是严重外国入侵危机,同样是学习西方来强盛本国,为何中国经济失败,日本却是成功?

贾雷德·戴蒙德在《剧变》一书中用长达80%以上的篇幅来讨论国家危机的应对处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12个国家能够顺利应对处理危机的主要因素,本文将就这12个因素来简述中日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失败与成功的原因所在。

从《剧变》的国家危机处理,简述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失败与成功

因素中的相同点

在这12个因素中,从结果我们就能在发现,在因素#1(对国家陷入危机的举国共识)、#2(愿意承担责任)、#3(划清界限,明确需要解决的国家问题)、#6(从他国获得物质和资金方面的帮助)、#8(应对过往国家危机的经验)、#9(应多国家的失败的信心)、#11(国家核心价值观)方面,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是有着明显的一致,但是也有着突出的差异

在#1中,虽然两国都有对于危机的强烈认识,都主张力图通过学习西方来改革,但是显然的情况是,当时清政府中顽固派强于日本国内的顽固派,清政府中阻碍改革发展的力量远远超过日本,在当时的清政府还没形成举国的危机认识,日本的举国认识程度则要高于清政府,最起码日本的最高掌权者幕府将军也参与到改革中。在#2中,愿意承担这份责任的清朝人数要多于日本,但是在比例上可能远远没有日本高,就政府层面来看,多数官员是反对进行改革的,而日本的多数掌权阶层则是半推半就,虽然也有反对派,但是其愿意承担责任的人数比例更多。在#3中,虽然清政府明白外敌入侵的危险,但是他们依然认为稳固自身统治更为重要,坚决实行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的种种错误策略,以国内问题的解决为首;反观当时的日本,他们则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将外敌入侵放在首位,解决自身国力,抵御外敌才是重中之重。

从《剧变》的国家危机处理,简述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失败与成功

洋务运动时期的工厂(图片来自网络)

在#6中,虽然不论清政府还是日本,都是传承在千年以上的国家,拥有完整的文明传承塑造了稳定区域内的国家政权统治,在文化和政治的双重影响下,都建立强大的民众对国家深厚的认同,不同之处在于清政府是少数民族以武力夺取中原政权而进行的统治,中原和江南地区并不是特别认同于清政府,不然孙中山先生也不会提出“驱除鞑虏”的口号;日本则一直归于名义上的天皇,虽然实权长期由幕府将军掌握。在#8中,历史上虽然两个都是朝代更迭,但是就外敌入侵来说,清政府的经验显然要多于日本,清政府是占优势的,但是清政府并没有化优势为胜势,最终以失败告终。在#11中,儒家思想虽然都是两国主要核心思想,但是在清朝,儒家思想就是全部,而日本则不同,他们还有宗教以及武士等等信仰精神参杂在一起,清朝则要更纯粹,同时也是产生更大阻力的源头之一。

因素中的不同点

因素#4 从他国获得物质和资金方面的帮助,明显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都是从欧美国家获得了物质和资金方面的帮助,但,从实际来看日本获得帮助比中国要大。原因在于欧美国家需要一个强大的亚洲桥头堡国家来牵制当时的俄国,使得其在亚洲北部地区的利益获取受到限制。虽然都是使用武力打破封闭的国门,但就是贸易方式来说,各方列强对日本采用基本倾向于正常贸易的方式,而清朝则是利用鸦片打破中国经济,扭转贸易差,获得巨额利润。从更深一个层次来看的话,就是清政府对于这些帮助利用是不到位,他们不是利用这些帮助来提升国力,而是借用它们来维持自身对中国的统治,日本则是恰好相反。

从《剧变》的国家危机处理,简述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失败与成功

洋务运动时期的合照(图片来自网络)

因素#5 借鉴他国应对危机的经验,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都是借鉴西方欧美国家的经济政治策略来发展国家,如建立高等学校,发现现代工业建立工厂,推行近现代的军事。不同的地方在在于洋务运动成功应用了经济方面的政策,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究其根本来说并没有触动政治体制,而且多数的经济发展完全是建立在政府管理之下,不能发挥出真正资本的效应,洋务运动的根本还是在保障清政府的统治。反观日本,虽然保留了天皇,但是其政治体制实现从封建专制改变为民主制,在政治体制上进行了深度革新,满足经济发展的基础要求,并且在文化上亦是接收大量的西方文化,改变了教育、着装、发型、习俗等等方面。如果说是日本的西化是90%,那么清政府可能连25%的西化都未能做到。

因素#7 诚实的国家自我评估,在这点来说,如前文中所提到的各种策略就能看得出,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没有对自身做出诚实可靠的评估,仅仅是为了应付国民的呼吁和管理国家需要而做出在经济教育及军事等方面上改革的让步

,实际上也并没有让很多步出来,在民族私人企业方面存在很多限制,政府不但不扶持反而进行压榨,同时经济的发动机---中央银行也没有设立。清政府没有清晰真实地进行自我评估。明治维新的日本政府则要诚实的多,它将西方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与传统的进行接驳,并且以西方的制度为主,大力学习西方的政府军事经济管理制度,仿照英国和德国的法律体系建立完善日本的法律。在此因素来看,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比洋务运动的清朝更加看的清楚,自身的弱势以及需改变的地方,做出一个相对诚实的评估。

从《剧变》的国家危机处理,简述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失败与成功

明治维新时期的会议(图片来自网络)

因素#10 特定情况下国家的灵活性,这里指的是国家在面对危机时,是否是做到随机应变的调整自身的执政策略以应对出现了危机情况。清朝拥有比日本更加牢固的传承封锁,并且传统的封建保守反对势力要强盛。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虽然处在封建专制之下,但是其主要是实行分封制,各个分封的大名对领地有自由管理的权力,中央政府对其有束缚力度,实则是根本上就没有达到清政府的专制程度。由此,日本地方的反对能够造成中央更大的打击,而在洋务运动时期的清政府则是不一样的。地方政府基本都服从中央的管理,拥有的只是行政权,没有独立定制策略的权力,并且的地方官员也都是中央政府指派的,并且皇权没有像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一样由幕府将军控制。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儒家思想的僵化,使得当时中国难以在根本上发生及时的转变,即便改革能够一时的成功,但是儒家思想的僵化可能使一切毁于一旦。种种历史政治原因导致洋务运动时期的清政府缺乏足够灵活性。

因素#12 不受地缘政治约束,洋务运动时期的清政府和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虽然都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但是清朝在陆路上连接着东、南亚---英法等国的殖民地,以及北边沙俄,并且与中亚相连通,此时的中亚亦是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因此,西方列强不但会通过海洋对于清政府发起攻击,并且会通过陆路上来发起入侵,例如现在外蒙古、中印在西藏地区的边界问题等,都是西方列强入侵导致结果。清政府是受到强大的地缘政治约束。反观日本,日本是一个由岛屿组成的国家,它在陆路上没有与任何一个国家相邻,要入侵日本只能依靠穿过海洋,历史上元曾准备入侵日本,但遭遇“神风”,导致船毁人亡,计划破产。在没有飞机导弹等远程攻击武器的时代,日本拥有相对的宽松地缘政治优势。

从《剧变》的国家危机处理,简述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失败与成功

《剧变》(图片来自网络)

结语

对于国家来说,一场危机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数十年,甚至百年的惨痛经历。从1840年到1949年,我们国家用了109年的时间,来说明正确处理危机的重要性。危机,也可能是一场机遇,日本就是抓住了这一个“危机”机遇,一蹴而就成为世界领先国家。在沉迷了近140年后,我们国家迎来另一个危机,此次抓住了这个机遇,迎风起飞,未来将势不可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