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掉一個孩子很簡單,跟他講道理、講道理、講道理

前幾天一個朋友拉著我訴苦,說了二十來分鐘,眼淚都快掉下來了,怎麼了?


5歲的寶貝兒子太不聽話了。


“吃飯非要看電視;家裡玩具堆了一堆,去商場還總是吵著買這買那;玩具也從來不知道收拾;在幼兒園裡老是欺負小朋友;脾氣特別犟,讓他起床也很犯愁,催啊喊啊折騰好久……


和他事先立好規矩?立了啊,可是沒用啊,遇到問題他還是那個老樣子,每天忍住脾氣和他講道理,但他就是不聽!好話歹話都說盡了,怎麼辦啊……”


奇怪,我們一向奉為育兒金科玉律的“愛和規矩的統一”“不發脾氣、不打罵孩子”,怎麼在這個孩子身上統統失靈了?


毀掉一個孩子很簡單,跟他講道理、講道理、講道理


也許問題就出在:道理講的太多了。


“講道理”是很多家長都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畢竟“君子動口不動手”也是咱們老祖宗傳下來的美德。


可是很多家長實踐之後發現,有時候講道理不管用啊,孩子根本就聽不進去!


於是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先講道理,講不通就批評,再不行就控制不住體內的洪荒之力了,回到暴力教育的老路。


或者打感情牌,比如抹把淚說我為你付出多少辛苦,你卻這樣不懂事……以此來“感化”孩子。


毀掉一個孩子很簡單,跟他講道理、講道理、講道理


思想家盧梭說過,3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但這3種方法恰恰是很多家長身體力行,運用自如的。


盧梭百年前的觀點現在到底適不適用,就不展開討論了。我們還是來聊一聊,為啥道理講了10000遍孩子也不聽呢


毀掉一個孩子很簡單,跟他講道理、講道理、講道理


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超限效應,它來源於大文學家馬克·吐溫的真實故事。


有一次,馬克·吐溫去聽牧師演講,一開始感覺牧師講挺好,打算捐款。


10分鐘後,牧師沒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


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氣不過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你瞧,如果刺激過多、過強或時間過長,就會引起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這就是“超限效應”,它強調的就是要保持適度原則,警惕過猶而不及。


如果孩子犯錯時,爸爸媽媽多次重複著數落、不停講道理,會讓孩子經歷“內疚不安→不耐煩→反感討厭”這樣的心理變化,最後甚至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毀掉一個孩子很簡單,跟他講道理、講道理、講道理


所以,別再覺得自己對孩子是苦口婆心一片好意,其實是我們是在製造親子矛盾,給自己挖了一個大坑。


你苦口婆心了大半天,到頭來可能只落得一個這樣的形象:


毀掉一個孩子很簡單,跟他講道理、講道理、講道理


把“講道理”當成教育,這幾乎是“問題家長”的通病。


可是問題又來了——那既然不能講道理,或者說講道理的作用微乎其微,該怎麼跟孩子溝通呢?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孫儷的育兒方式就很值得我們學習。


她曾經在微博中寫到: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傷的情緒發生的時候,他需要的只是你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說。


毀掉一個孩子很簡單,跟他講道理、講道理、講道理


當孩子做錯事,我們在處理事情之前,要先處理好情緒。


一是家長的情緒,保持好情緒的平靜剋制,才能客觀看待孩子所做的事情;二是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的孩子,才能認真聽你把話說完。


等到雙方安靜下來,可以進行溝通的時候,儘量把自己放低到孩子的理解力,指出孩子的錯誤,解釋不讓他做這件事情的原因。過程中要注意語氣和表情,要讓孩子充分意識到你是認真的,但你仍然愛他。


直接告訴孩子該怎麼做


孩子聽不進去大人講的道理,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根本聽不懂。


比如一個還沒有機會掙錢的孩子,你跟他強調多少次掙錢不容易,他都是很難理解的。


來看一位泰國媽媽的做法。


當孩子不願意上學時,這位媽媽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你可以選擇不上學,但是必須去工作,一個人不能無所事事。


於是媽媽把小男孩帶到街上,要求他去收集塑料品和易拉罐,按照市場價格換取生活費。


毀掉一個孩子很簡單,跟他講道理、講道理、講道理


開始的時候小男孩還很興奮,可是沒過多久就喊累了。


但是媽媽仍然堅定地帶著他走了3.5公里,撿了一小袋空瓶子,換了2泰銖(約合人民幣0.4元)。


這個時候,路過一家冰淇淋店。


男孩:媽媽,我想吃冰淇淋。


媽媽:冰淇淋要5泰銖,我們的錢夠嗎?


又走了一段路之後,到了餐廳門口。


男孩:媽媽,我想吃燕麥。


媽媽:要買嗎?15泰銖。


男孩:媽媽,我錢不夠。好累,好熱,我要回家。


毀掉一個孩子很簡單,跟他講道理、講道理、講道理


在回家時,他央求媽媽坐公交車回家,但是媽媽一看他掙的錢不夠,還是帶著孩子走路回家。


最後,媽媽問男孩:現在,你想上學還是工作?


男孩回答:我想上學。


整個過程,這位泰國媽媽沒講一句道理,卻讓孩子打心底明白了道理。


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過:孩子只能從自己出發看世界。


以大道理壓人,強迫孩子接受來自家長口頭的“道理”,其實是在使蠻力,是思維懶惰和粗糙的表現。


孩子沒有親身體驗過,無法和實際生活或導致的結果聯繫上,他們就會認為家長的“講道理”實際上是一種空洞的說教和強迫式的壓制。


想讓孩子懂道理,就應該給他們一些試錯的機會。


比如孩子一直想在毯子上畫畫,與其制止他、給他講道理,不如讓孩子先畫完,再讓他自己動手把毯子洗乾淨。


家裡的電器、煮沸的水壺、摔碎的玻璃,孩子總是充滿了好奇心忍不住想碰碰,而通常父母的阻止方式就是一句“很危險,不要碰”,但是孩子並不理解什麼才是“危險”。


這時不妨給孩子的小手指抹上一點辣椒水讓他體驗到“燙”的感覺,或是讓孩子用碎玻璃輕易地劃破一張紙巾,這樣孩子也就更容易理解家長所說的“危險”是什麼意思了。


只有當孩子有了豐富的試錯體驗和學習生活經驗後,他們才有可能更深刻地明白各種“道理”,從而建立共情的心理去體會父母講道理的好意。


李玫瑾曾說,二流父母講道理,一流父母找方法


很多人以為自己懂得道理了,就可以居高臨下的來對孩子進行說教,殊不知教條不重要,教養才重要。


想讓孩子懂道理,家長就要口頭少講道理,行為符合道理,這樣孩子才能最終明白道理。


如果你在教育上有任何問題,也可以在小豬趣學小程序上免費一對一諮詢我們的導教顧問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