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都在讚美《少年的你》,我卻覺得還沒有那麼好

你们都在赞美《少年的你》,我却觉得还没有那么好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点:《少年的你》把青春成长中的阴暗,摊开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一件一件看清楚,这已经是成功了。

可是回到电影本身,一片好评的背后,是不是有些东西被我们忽略了呢?《少年的你》,真的像我们印象里那么好吗?

有限的躯体,承载了过于丰富的灵魂

故事是按照这样的情节发展的:

  1. 魏莱们不断的欺辱逼死了胡小蝶,她们又寻找到了另外一个目标陈念;
  2. 陈念结识了混混小北,在遭受暴力后向其寻求保护;
  3. 陈念和小北日久生情;
  4. 小北被作为嫌疑人带回调查,陈念再次被欺辱;
  5. 魏莱被杀案;
  6. 陈念自首;

期间又穿插了卖假面膜、欠债不还、高考等情节。

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电影的野心很大,想把这些吸引眼光的内容一股脑涵盖进去,包括校园暴力、青春期的爱情、电商假货、老赖、未成年人犯罪、高考、悬疑探案等等。

可是这部电影的躯体,并不足以承载如此丰富的灵魂。

电影的篇幅有限,考虑到如此多的问题都需要涉及到,那么只有一个办法,选取一到两个问题作为主线,其余的只能像蜻蜓点水般,点到为止。而选取的问题,又不能让人有强行捏合到一起的感觉。

《少年的你》的确选取了三个主要问题:校园暴力、青春期的爱情、悬疑探案。前两个问题其实很契合,可是在电影的后半段,剧情突然转变为悬疑推理,不免让人觉得突兀。

你们都在赞美《少年的你》,我却觉得还没有那么好

陈念与小北,雪穗与亮司,逃不开《白夜行》的影子

在影片结束之后,我说的第一句话是:这不是《白夜行》吗?

如果还觉得不像,那稍微改变一下情节,在警察最后找来的时候,陈念没有情绪激动的乱打,也没有自首,而是露出一副无辜又可怜的神情。这样是不是更像一些?陈念与小北,分明是雪穗和亮司换了一身衣服。

哦对了,还不只是《白夜行》,小北为了替陈念顶罪,精心计划着一系列事情。这时的小北,又变成了《嫌疑人X的献身》里面的石神。

不得不感叹东野圭吾的深厚功力,相信看过这两部小说的人,在看电影的时候,应该多少会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吧。

你们都在赞美《少年的你》,我却觉得还没有那么好

对于校园暴力背后原因,本该更直白

开篇说过,《少年的你》最大的成功是因为它把校园暴力明明白白地放到了我们面前。

或许它对校园暴力的描述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或者不全面,但是至少能够让我们得到触动。

但是讲述了现象之后呢?让观众自己思考?

关于施暴者,我们一无所知。

我们不清楚魏莱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欺负别人,只能从一些零碎的片段看到一丝端倪。母亲是个混蛋,在警察上门调查时,仍然觉得千错万错都是别人的错。父亲不允许她再次复读,多半是因为面子(从魏莱嘴里说出来的,影片中父亲并没有出现过)。

魏莱到底经历了什么,一步一步成长为这样?电影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另外,那些围观起哄的人,就只是群演吗?

鲁迅说:“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胡小蝶被欺凌时,同学们默不作声;

胡小蝶跳楼时,全校学生都在忙着用手机拍照;

陈念被撕去衣物时,终于有一个楼上大叔说了句话,却是因为太吵闹,打扰了他休息。

很难说一切的恶果,与这些“看客”无关。

而直到电影的最后,也没有告诉我们,其实这些沉默的“看客”,才是凶手。

校园暴力的题材,成就了《少年的你》,也给了它更大的责任。

对于背后的一切原因,不该像普通的文艺片一样,让我们自己去思考解读,应该更直接的把这些说出来:正是有着各种各样理由的我们,造成了这一切。

你们都在赞美《少年的你》,我却觉得还没有那么好

我们无能为力,这不应该是传输给大众的观念

胡小蝶遭受校园暴力,不知道该如何处理,选择了自杀;陈念遭受了校园暴力,警察介入调查,最终却只能无疾而终;老师看到陈念座位上的红墨水,也只是强调高考马上到了,而已。

无奈之下,她只能寻求小混混的保护,因为她也没有任何办法。

直到最后杀了魏莱,纠缠不放的暴力才消失不见。

难道学校、警察就没有办法吗?难道我们应该告诉观众,学校和警察无能为力吗?

你们都在赞美《少年的你》,我却觉得还没有那么好



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力度,是保障,不是理所当然

影片为了让情节更有吸引力,强行转变为了悬疑推理模式。不得不说,观影的时候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可是我仍然觉得这才是最大的败笔。

而在后半部分,多次提出“未成年人犯罪,会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更是失败中的失败。

陈念以为小北未成年,即便被坐实杀人罪,也不会判得太重。

男警官跟陈念说小北的案情,特地强调了他已经成年了。

男警官最后找到陈念,劝她自首时说,如果是你,只需要判5年。警察用法律的空子劝说嫌疑人,这难道不奇怪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四条: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的确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审判时会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但是这些,是为了给未成年人一个保障,因为他们是可塑的,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而影片一遍又一遍地强调这一点,会不会让人把这些当成应有的权利?

你们都在赞美《少年的你》,我却觉得还没有那么好

虽然影片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仍然无法掩盖它的意义。

《少年的你》做到了别人没做到的事情,让大家的目光放在了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上,也让我们开始反思和警惕这一切背后的原因。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仍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成年人值得看,却不建议带着孩子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