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世界工业格局会是什么样?

Zero丶32


一,美国会再工业化,重建产业链,逻辑如下:

1.美国联手沙特把世界油价干到如此之低,已经扫除了美国在工业化的能源 成本障碍,疫情后的经济和就业形势会扫除工会与工资的成本障碍。

2.真实的川普不是大众所认知的那样,川普是共和党推举的党内候选人,不可能是大家所看到的傻子。共和党代表的传统产业资本,川普所做的都是围绕着共和党的理念而展开,至于他台前的表现形式并不重要。再工业化是共和党内共识,川普上任后,每件事均围绕此展开,包括贸易战。

3.如果假设现在美国的疫情扩散是川普政府的计划内事件,这个逻辑可以自洽。第一中国的作业,西方没法抄,这是国情。第二,中国控制疫情的这两个月,西方所能做的就是数据分析,包括死亡率,死亡对象等,然后评估社会整体的代价,就目前的死亡率和死亡对象希望完全有理由任其扩散,这是符合共和党资本最大利益。其后果等同于去掉不良资产和降低收入预期,某种意义上美国失业率越高,再工业化成本越低。同理欧洲可以摆脱高福利枷锁,获得再工业化资本。

二,疫情后对中国的影响

1.    外贸占比大幅度下滑。假设西方陷入萧条,则中国外销市场萎缩。假设西方再工业化成功,低油价前提下,我国出口主要品种成本不再有优势(大部分是中低端产品)。

2.  最大的影响可能是半导体 行业,半导体器件是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国内半导体的投资,主要目的是国产替代,而这些进口的半导体器件很大一部分组装在消费电子类产品中,又返销到国外。外贸萎缩,这意味着国内的半导体需求大幅下降,国产替代化的产能前景堪忧。

3.就业形势严峻。

三,中国只能做的事

1.美国再工业化主要产能是中端产能与中国产能巨大冲突,相比之下,我国建立在煤炭工业基础上的产业链此美国建立在石油工业基础上的产能在低油价的前提下,成本上先天劣势,只能在效率上取得优势才有竞争力。所以5G    IDC最大的应用应该是工业互联网 ,C2M模式的智能制造,用效率涵盖成本,大规模新基 建不得不为,但是新基建投资体量有限,直接拉动GDP作用有限,主要是打好构建新型生产力关系的基础。那么新基建的资金哪里来?印钞明显不可能,直接融资是最佳选择,提振股市是最佳直融手段。

2.消费端。低预期下,消费萎缩降级不可避免,所以提振消费,第一严控房地产 ,房地产是消费的对立关系,只会放大负债端规模,固定资产不参与社会流通不产生财富。第二,提高未来预期,在外贸萎缩,内部消费不振,新基建投资体量有限的基础上,提振股市,促使存款转移,拉高消费信心,股市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提款机,此时启动。

3.综上,在外贸断腿,内需消费暗淡和基础投资范围受限的情况下,一场人为牛市可以解决消费预期,基建资金来源等诸多问题。

4.从长远看,我国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一切取决于西方统治阶层的厚黑程度,拖延外围疫情周期来换取内部调整空间或许是我国政府正在或者将要做的事情,体现在医疗援助和帮助西方的隔离措施。如果西方在事实上已经进入全民免疫状态的情况下,不采用隔离措施,疫情平息周期大约3个月,采用隔离措施周期将拖到1年以上。如果西方大多数人未感染,帮助隔离有利于将西方免疫水平拉低到和我国同一水平,形成竞争安全屏障(本质就是大家都不能免疫,处于同一水平)。本质上盎格鲁撒克逊人为控制主体的英美在这点的认识深度上强于欧洲大陆。目前英国的隔离措施有理由相信是已经深度进入全民免疫后的安抚措施,是给民众看的,不起作用,有理由认为英国最先恢复,至于代价,在能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统治阶层是不在乎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值)才是女王的目标。


叶圣的叶子


工业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工业强国还是工业强国,就像德国一样,它的技术它的研发拥有底蕴基础,更多的可能会发展轻工业,疫情爆发过可以看到许多新闻比如荷兰的口罩被德国拦截了自己用,这时候会发现,荷兰虽然在一些高精度仪器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对于一些普通口罩到了需要的时候却很难生产,再者看德国工业制造强国机械制造强国,面对疫情也是手无缚鸡之力。所以它们可能会更多的转向一些轻工业制造。

我们从前几次的工业大革命看,之所以引发工业革命的是新的技术的诞生与应用,抓住了时代赋予的机遇。这一次世界工业改变会在5G的应用爆发,在疫情爆发期间许多国家差不多处于瘫痪状态了,还有认为5G是疫情的源头的可怕笑话。反而我们国家控制的很好,5G我们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国内复工发展良好。

我们能在5G领域的发展以及超车将改变世界格局逆袭。



下雨miss


引用福耀曹董事长的观点 不要过分亢奋


曹德旺:我们一定要警惕疫情后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


新京报记者采访了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在曹德旺看来,疫后各国着手构建更独立、完整、安全的产业链会是一个趋势,或许逆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并最终会成为定局。“但在短期内各个国家很难构造出独立的产业链和工业体系,全球产业链也难以在短期内发生逆转性的变化,全球产业链短期内不会,也无法和中国脱钩。”

新京报:此次疫情暴露了全球产业链太长的风险,疫情之后,全球产业链是否会发生变化?曹德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各国立足于全球化并从中获益,每个国家的产业链都无法独善其身,必须嵌入到全球的产业链中。但这次疫情之后,各国的不信任度将增加。相信各个国家会对产业链政策做出一定的调整,各国着手构建更独立、完整、安全的产业链会是一个趋势。在全球产业链被简化的趋势下,会出现逆全球化的阴影。或许逆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并最终会成为定局,但逆全球化会给各国巨大的伤害,对全球经济也是巨大的灾难。

新京报:现在很多人在讨论,全球产业链是否会加速和中国脱钩?曹德旺:在疫情后,各国都想建立独立完整的产业链,全球产业链会被简化。疫情后,全球产业链会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我们一定要警惕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不过,在短期内各个国家很难构造出独立的产业链和工业体系,全球产业链也难以在短期内发生逆转性的变化。

有的国家有构造独立产业链的能力,有的国家却没有这个能力。即使是美国、欧洲的发达国家,想要在疫后形成独立完整的产业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欧洲很多发达国家一直实行去工业的政策,大力发展虚拟经济,现在看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已经被去的差不多了,很多产业已经断代。如果要重新恢复制造业,形成独立的产业链体系,有很大的难度——第一缺乏进行产业投资的人、缺老板。

无论日本、韩国,还是欧美,很多制造业企业的二代不愿意接班经营工厂、做制造业,更愿意去做互联网、金融等虚拟经济;第二缺乏劳动力,去工业化导致年轻人去从事了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制造业缺乏年轻的工人。在美国、欧洲,最便宜的是电、天然气等能源资源,最贵的就是劳工成本,发达国家的劳动成本高于中国。

第三缺乏管理人员;第四缺乏资金。此外,工会制度的存在,劳资双方的紧张阻碍了美国、欧洲制造业发展,这一难题很难处理。这是因为两党竞选机制与竞选纲领是劳资关系紧张的主要根源,这一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现在一些产业链往东南亚转移,但是现在的东南亚就像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一样,基础设施很差——道路很差导致交通物流不畅,水电的供应也经常不稳定,而且要到另外一个地区重新设立一个工厂要至少两三年的时间,这些都是企业要考虑到的成本。

从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看,中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相互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和中国脱钩的话,对双方都会带来巨大的伤害。而且,现在放眼全世界,从俄罗斯、日本、韩国,再到欧洲、美国,全世界只有我们勤劳的中国工人还在认真做事。因此,在短期内,全球产业链很难找到替代中国的经济体或者解决办法,全球产业链无法、不会与中国脱钩。

同时,我们也必须反省,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升高、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在上升,中国制造正在国际上失去原有的竞争力,出现了产业链向东南亚转移的现象。制造业竞争力的下降,会引起国家竞争力的下降,这必须引起我们全体中国人的反省。

新京报记者 侯润芳 实习生 赵方园 编辑 李薇佳 校对 陈荻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