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世界工業格局會是什麼樣?

Zero丶32


一,美國會再工業化,重建產業鏈,邏輯如下:

1.美國聯手沙特把世界油價幹到如此之低,已經掃除了美國在工業化的能源 成本障礙,疫情後的經濟和就業形勢會掃除工會與工資的成本障礙。

2.真實的川普不是大眾所認知的那樣,川普是共和黨推舉的黨內候選人,不可能是大家所看到的傻子。共和黨代表的傳統產業資本,川普所做的都是圍繞著共和黨的理念而展開,至於他臺前的表現形式並不重要。再工業化是共和黨內共識,川普上任後,每件事均圍繞此展開,包括貿易戰。

3.如果假設現在美國的疫情擴散是川普政府的計劃內事件,這個邏輯可以自洽。第一中國的作業,西方沒法抄,這是國情。第二,中國控制疫情的這兩個月,西方所能做的就是數據分析,包括死亡率,死亡對象等,然後評估社會整體的代價,就目前的死亡率和死亡對象希望完全有理由任其擴散,這是符合共和黨資本最大利益。其後果等同於去掉不良資產和降低收入預期,某種意義上美國失業率越高,再工業化成本越低。同理歐洲可以擺脫高福利枷鎖,獲得再工業化資本。

二,疫情後對中國的影響

1.    外貿佔比大幅度下滑。假設西方陷入蕭條,則中國外銷市場萎縮。假設西方再工業化成功,低油價前提下,我國出口主要品種成本不再有優勢(大部分是中低端產品)。

2.  最大的影響可能是半導體 行業,半導體器件是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國內半導體的投資,主要目的是國產替代,而這些進口的半導體器件很大一部分組裝在消費電子類產品中,又返銷到國外。外貿萎縮,這意味著國內的半導體需求大幅下降,國產替代化的產能前景堪憂。

3.就業形勢嚴峻。

三,中國只能做的事

1.美國再工業化主要產能是中端產能與中國產能巨大沖突,相比之下,我國建立在煤炭工業基礎上的產業鏈此美國建立在石油工業基礎上的產能在低油價的前提下,成本上先天劣勢,只能在效率上取得優勢才有競爭力。所以5G    IDC最大的應用應該是工業互聯網 ,C2M模式的智能製造,用效率涵蓋成本,大規模新基 建不得不為,但是新基建投資體量有限,直接拉動GDP作用有限,主要是打好構建新型生產力關係的基礎。那麼新基建的資金哪裡來?印鈔明顯不可能,直接融資是最佳選擇,提振股市是最佳直融手段。

2.消費端。低預期下,消費萎縮降級不可避免,所以提振消費,第一嚴控房地產 ,房地產是消費的對立關係,只會放大負債端規模,固定資產不參與社會流通不產生財富。第二,提高未來預期,在外貿萎縮,內部消費不振,新基建投資體量有限的基礎上,提振股市,促使存款轉移,拉高消費信心,股市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提款機,此時啟動。

3.綜上,在外貿斷腿,內需消費暗淡和基礎投資範圍受限的情況下,一場人為牛市可以解決消費預期,基建資金來源等諸多問題。

4.從長遠看,我國發展前景並不樂觀,一切取決於西方統治階層的厚黑程度,拖延外圍疫情週期來換取內部調整空間或許是我國政府正在或者將要做的事情,體現在醫療援助和幫助西方的隔離措施。如果西方在事實上已經進入全民免疫狀態的情況下,不採用隔離措施,疫情平息週期大約3個月,採用隔離措施週期將拖到1年以上。如果西方大多數人未感染,幫助隔離有利於將西方免疫水平拉低到和我國同一水平,形成競爭安全屏障(本質就是大家都不能免疫,處於同一水平)。本質上盎格魯撒克遜人為控制主體的英美在這點的認識深度上強於歐洲大陸。目前英國的隔離措施有理由相信是已經深度進入全民免疫後的安撫措施,是給民眾看的,不起作用,有理由認為英國最先恢復,至於代價,在能保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統治階層是不在乎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損失最小值)才是女王的目標。


葉聖的葉子


工業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工業強國還是工業強國,就像德國一樣,它的技術它的研發擁有底蘊基礎,更多的可能會發展輕工業,疫情爆發過可以看到許多新聞比如荷蘭的口罩被德國攔截了自己用,這時候會發現,荷蘭雖然在一些高精度儀器處於世界領先位置,對於一些普通口罩到了需要的時候卻很難生產,再者看德國工業製造強國機械製造強國,面對疫情也是手無縛雞之力。所以它們可能會更多的轉向一些輕工業製造。

我們從前幾次的工業大革命看,之所以引發工業革命的是新的技術的誕生與應用,抓住了時代賦予的機遇。這一次世界工業改變會在5G的應用爆發,在疫情爆發期間許多國家差不多處於癱瘓狀態了,還有認為5G是疫情的源頭的可怕笑話。反而我們國家控制的很好,5G我們也處於世界領先位置,國內復工發展良好。

我們能在5G領域的發展以及超車將改變世界格局逆襲。



下雨miss


引用福耀曹董事長的觀點 不要過分亢奮


曹德旺:我們一定要警惕疫情後全球產業鏈去中國化


新京報記者採訪了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在曹德旺看來,疫後各國著手構建更獨立、完整、安全的產業鏈會是一個趨勢,或許逆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避免,並最終會成為定局。“但在短期內各個國家很難構造出獨立的產業鏈和工業體系,全球產業鏈也難以在短期內發生逆轉性的變化,全球產業鏈短期內不會,也無法和中國脫鉤。”

新京報:此次疫情暴露了全球產業鏈太長的風險,疫情之後,全球產業鏈是否會發生變化?曹德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世界各國立足於全球化並從中獲益,每個國家的產業鏈都無法獨善其身,必須嵌入到全球的產業鏈中。但這次疫情之後,各國的不信任度將增加。相信各個國家會對產業鏈政策做出一定的調整,各國著手構建更獨立、完整、安全的產業鏈會是一個趨勢。在全球產業鏈被簡化的趨勢下,會出現逆全球化的陰影。或許逆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避免,並最終會成為定局,但逆全球化會給各國巨大的傷害,對全球經濟也是巨大的災難。

新京報:現在很多人在討論,全球產業鏈是否會加速和中國脫鉤?曹德旺:在疫情後,各國都想建立獨立完整的產業鏈,全球產業鏈會被簡化。疫情後,全球產業鏈會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我們一定要警惕全球產業鏈去中國化。不過,在短期內各個國家很難構造出獨立的產業鏈和工業體系,全球產業鏈也難以在短期內發生逆轉性的變化。

有的國家有構造獨立產業鏈的能力,有的國家卻沒有這個能力。即使是美國、歐洲的發達國家,想要在疫後形成獨立完整的產業鏈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美國、歐洲很多發達國家一直實行去工業的政策,大力發展虛擬經濟,現在看這些國家的工業化已經被去的差不多了,很多產業已經斷代。如果要重新恢復製造業,形成獨立的產業鏈體系,有很大的難度——第一缺乏進行產業投資的人、缺老闆。

無論日本、韓國,還是歐美,很多製造業企業的二代不願意接班經營工廠、做製造業,更願意去做互聯網、金融等虛擬經濟;第二缺乏勞動力,去工業化導致年輕人去從事了金融、房地產等行業,製造業缺乏年輕的工人。在美國、歐洲,最便宜的是電、天然氣等能源資源,最貴的就是勞工成本,發達國家的勞動成本高於中國。

第三缺乏管理人員;第四缺乏資金。此外,工會制度的存在,勞資雙方的緊張阻礙了美國、歐洲製造業發展,這一難題很難處理。這是因為兩黨競選機制與競選綱領是勞資關係緊張的主要根源,這一問題短期內無法解決。現在一些產業鏈往東南亞轉移,但是現在的東南亞就像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一樣,基礎設施很差——道路很差導致交通物流不暢,水電的供應也經常不穩定,而且要到另外一個地區重新設立一個工廠要至少兩三年的時間,這些都是企業要考慮到的成本。

從中國的社會經濟環境看,中國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相互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和中國脫鉤的話,對雙方都會帶來巨大的傷害。而且,現在放眼全世界,從俄羅斯、日本、韓國,再到歐洲、美國,全世界只有我們勤勞的中國工人還在認真做事。因此,在短期內,全球產業鏈很難找到替代中國的經濟體或者解決辦法,全球產業鏈無法、不會與中國脫鉤。

同時,我們也必須反省,隨著勞動力成本的升高、貿易摩擦等因素影響,中國製造業的成本在上升,中國製造正在國際上失去原有的競爭力,出現了產業鏈向東南亞轉移的現象。製造業競爭力的下降,會引起國家競爭力的下降,這必須引起我們全體中國人的反省。

新京報記者 侯潤芳 實習生 趙方園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陳荻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