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曹操要是办了司马懿,后面还会有五胡乱华吗?

诚实可靠小郎君啊


如果曹操杀了司马懿依然会出现五胡乱华的。这是魏晋时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决定的,融合就有民族文化摩擦,这也是文化融合必须付出的代价。

下面我们一起先了解下什么是五胡乱华?

据百度百科所解释: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的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在很多历史学家的眼里,五胡乱华就是一场灾难,是一个特大的浩劫。胡人纷纷来到中原,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原人,使得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染上了红色,使得汉人,一听到胡人,就两股战战,十分害怕。这一场浩劫,并不是几年,也不是十几年,而是整整持续了300多年。

说的透彻一点就是:一些北方少数民族分不同时期在汉族人所居住的北方建立的不同政权。也就是说能够阻挡少数民族的入侵便可以阻止五胡乱华的出现对吧!

首先看曹操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政策

公元195年,南匈奴新的单于——呼厨泉,恰逢中原大乱,于是他们趁机作乱,匈奴军队与曹军作战,并在战败后归顺了曹操,可惜投降只是无奈之举,七年后,呼厨泉又在平阳对曹操发动叛乱,但再次被击败,再度向曹操投降。

可这次曹操可不会轻易放过他们了,否则迟早还会成为祸患的,所以曹操把呼厨泉留在了许昌,让他做内侍,而后又让匈奴贵族右贤王管理朝政,曹操将南匈奴分为五部分,每部选尊贵者为帅,别令汉人为司马,用来监督统帅。如此南匈奴的管理权彻底落在了曹操手中,他们再也没有能力骚扰中原边境地区。

那么胡人是如何被曹操收拾得妥妥贴贴呢?胡人居住在乌桓山一带,因此人称“乌桓”, 汉末,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结合,是为三郡乌桓,同样,他们也趁着东汉末年之际,打算入侵中原,官渡之战后,袁绍病死,袁家失势,曹操占领了袁家地盘,袁氏残余势力逃亡后,与一向交好的乌桓达成合作,曹操自然不会放任袁绍势力再度崛起,同时也为了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入塞的问题,于是下令远征乌桓。

虽然遭到了部下的反对,但曹操主意已定,于是他派出唯一一个的支持者郭嘉为大将军前去讨伐。公元年207年5月,曹操亲自率领大军,经过三个多月的战争,最终在白狼山与乌桓军队展开决战,游牧民族的战斗力一向是很强悍的,但他们败给了曹操的精锐部队虎豹骑。此战过后,曹操清除了袁绍的残余势力,还解决了乌桓对北方的威胁,俘获了二十多万人,代郡乌丸行单于普富卢、上郡乌丸行单于那楼将其名王来贺。

由此可见,曹操果真是一个杀伐果决的人,在中原地区的战争中不落下风,在边境地区的抗击中同样也占得上风,所以在三国分裂的一段时期中,匈奴胡人无法在中原地区掀起风浪,这全是得益于曹操在北方的固守。

由此可见:曹操即使在对内作战的时候也会做好防守北方少数民族的策略,有效的打击了少数民族的侵扰。

了解下司马懿是怎么埋下五胡乱华的祸根

建安十四年(209年),公孙康大败高句丽,一举攻入其国都。《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载:“桓、灵之末,韩濊强盛,郡县不能制,民多流入韩国”,这里强盛的“韩濊”也被公孙康大败,还在其地置带方郡。公孙康死后,因自己的两个儿子年纪尚小,便传位给了弟弟公孙恭。在父死子继的时代,公孙恭的继位注定是有隐患的。而公孙恭本人,还因病丧失了生育能力。

公孙恭没有接班人,他死之后的位置自然要回到大哥的儿子手中。太和二年(228年),侄子公孙渊已经长大成人,在他的逼迫下,权力易主。但曹魏方面并没有对此事表示反对,倒是做了个顺水人情:拜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公孙渊为了拉拢外援,便于孙权结好,孙权便册封他为燕王。很明显,魏吴两家给的都是荣誉称号。景初元年(237年),魏明帝曹叡遣使征召公孙渊入朝。

这一去必定是有去无回,公孙渊便发兵攻打幽州刺史毌丘俭,并获得了胜利。原本辽东与曹魏就互不统属,向曹魏称臣也不过是公孙家的权宜之计。在击败了毌丘俭之后,公孙渊便同曹魏撕破了脸,索性自立为燕王,还建元“绍汉”,百官有司一应俱全。次年正月,曹叡遣司马懿率步骑四万东征公孙渊。在大雨停歇之后,魏军已经将襄平团团围住并进行猛攻。由于司马懿粮草充足,而燕军则粮草短缺,公孙渊手下已经有将领开始投降。

公孙渊走投无路之下,准备投降却不得司马懿允许。公孙渊无奈只能突围,司马懿又发兵出击,公孙渊当场战死。在击败公孙渊势力后后,司马懿做了一件在三国很常见的事情——屠城。司马懿屠杀15岁以上男子7000多人,斩公孙渊所任文官武将2000多人,将余下的四万多户百姓收编为魏民。司马懿屠城的确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但从遇难人数上来讲,司马懿在曹操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后汉书》载:“初平四年,曹操……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三国志》载:“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司马懿效仿前辈,用最简单粗暴的当时为曹魏解决了困扰几十年的辽东问题,不可谓没有功劳。但与曹操之前屠城的影响不同,看似一劳永逸,却影响了后世一千多年。自公孙度到公孙渊,公孙家经略辽东已历四世,一直是辽东地区最强大的存在。不仅如此,公孙家族始终压制着周边的少数民族:第一世公孙度击败乌桓、大败高句丽;第二世公孙康攻破高句丽都城、击败韩濊;第三世的公孙恭和第四世的公孙渊也曾多次攻打周边异族。

公孙家管控、压制周边异族的精神和传统,已经深深植根于辽东汉人的骨子里。即便是司马懿攻破了公孙家族,辽东汉人依旧会延续他们尚武的精神,这一切随着司马懿的屠城和将辽东百姓内迁不复存在。能打的被司马懿屠了,不能打但是知道必须打的,却被司马懿内迁了。自此辽东再无压制各民族和其他势力发展的汉人势力,汉人王朝也再也没有对辽东进行有效的统治。即便是强大如唐朝,也不过是以安东都护府进行管理。

当司马家正式窃取江山后,整个西晋王朝都处在一番奢侈糜烂的风气之中,对于周边的异族漠不关心。司马家的统治者认为,异族们能够臣服于大汉和曹魏,照样也会心甘情愿的臣服于自己。殊不知大汉和曹魏的天威是用武力打出来的,而西晋的威严都是窃国大盗自己幻想出来的。当司马炎的傻儿子接班后,大权落入了贾南风之手,历时16年、掏空西晋国力的“八王之乱”由此爆发。

“八王之乱”之后的那段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也是许多人心中的痛,这便是著名的“五胡乱华”。五胡之中的匈奴、羯、氐和羌都是在塞内起事的,而后来建立北魏统一北方的北魏则是鲜卑人。在公孙家族统治辽东之时,鲜卑虽在塞外近乎没有对手,却也被公孙氏打得服服帖帖不敢南下。当公孙氏覆灭后,辽东汉人也被带回内地,辽东竟然沦为了鲜卑的马场。

魏晋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具有什么意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民族融合的一次高潮,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一大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东汉末至西晋初,五胡内迁后,长城沿线出现了民族融合局面;

②东晋十六国时期,融合步伐加快;

③北魏时期,民族融合出现高潮。南北朝的民族融合的发展成果:东魏权臣高欢的部下包括鲜卑人、汉人和其他各族人,他对军士讲话,时而用鲜卑语,时而用汉语,说明当时各族人民都懂的这两种语言。当时鲜卑没有文字,诏令文书都用汉字,因此各级官吏都必须会写汉字,尤其是鲜卑的上层贵族,孝文帝改革时,将自己姓氏拓跋改成元姓,并与汉族的上层地主通婚。这一时期,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是各族人民也与汉族民族融合时,也带来了他们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床、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夷汉观念淡化等。为汉族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也促进了隋唐时期女权意识的觉醒和开明的民族政策。

结语

五胡乱华给汉民族文化带来了一次近乎毁灭的打击,单同时作为历史撰写人也要正视五胡乱华给汉民族带来的思想以及文化层次的转变。


阿内麻麻


五胡乱中华在大汉族的历史角度去看,人们总认为胡人打破了中原汉人的生活生产秩序,陷入长期混乱,是中原人民的痛苦。然而,从民族大融合的角度来看,何尝不是好事,五胡乱中华的混乱代价换来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动乱或叫混乱是民族大融合的磨合与阵痛。我们知道满人杀进关中,当初着杀戮过重,汉人奋起反抗,整个中原都持抵触态度。后来,他们采取了怀柔政策稳定了统治,百姓总是要安居乐业的,慢慢接受他们的统治。如果说满人永远被挡在长城以外,那么,中国的疆土恐怕也只限于长城以内了。那么,一个满清国将永远存在于长城以外了。

因此看来,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既是曹操杀了司马懿,五胡也会看谁曹魏政权的有乘之机杀进来的,这是时间问题。


北社野老


“五胡乱华”是一段不可抹灭的历史,也是汉族历史上的一次浩劫,汉族差点就在这场灾难中走向灭亡。不过,凡事有果必有因,五胡乱华产生的原因,如果往前算,就得算在西晋王朝司马家族的头上。不过也有人还在往前算,继而又算到了曹操的头上。认为曹操引进胡人对于后来胡人的壮大的确是要负一些责任的,那么,五胡乱华到底应该算是谁的责任,究竟是曹操还是司马家?五胡乱华,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黑的不能再黑的一段路,生在那个年代,是人的大不幸。那个年代,百姓们的生命贱如草芥,特别是汉人,更是如此。可是人无法选择出生的年代,如果可以选择,估计除了胡人,没人会愿意留在那个年代。

有人说,五胡乱华的罪责来自于曹操,也有人说还是司马炎的责任多一些,那么,到底谁该来负这个责任?我们一起来看看,曹操到底做了什么,司马炎又干了些什么,也许这样比较一下,答案就会呼之欲出了。五胡乱华的前面是西晋,西晋前面的朝代是三国。对于三国,国人了解甚多,不管是正史,还是演义,都有大量的拥趸。当然,对于曹操这个人,粉丝还是非常多的。曹操作为三国期间最出众的“CEO”,其人文韬武略,异常出色。

三国大战,打得是什么?是钱,是人,是粮。曹操在北方,对于北方的胡人,还是收拾得比较利落的,无论是匈奴,还是其它胡人都不是“个”。

于是,曹操的重点,近在中原,远在东吴和西蜀。但,打仗是要死人的,一场仗下来,不少将士是要归天的。何况打仗不爽、攻城不爽时,一旦胜利,还会情绪化的报复杀人。这样下去,打仗多了,人的数量就跟不上了。但人是无法再生的,新生命的成长也是一个过程,于是,曹操想到引进胡人,用来壮大自己,这点有错吗?看起来没有错,因为一可以壮大自己实力,二可以促进民族融合。但是,胡人不断接受汉人的影响,迁入、进步和发展很快。

所以,当五胡乱华来临时,有人说,都是曹操犯的错。司马炎是司马昭之子,早期的司马炎,也算得上是雄才大略,在其任上,统一了全国。统一后,司马炎采取了各种改革措施,政治稳定、经济昌盛、文化繁荣,史称“太康之治”。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人说,是享受。司马炎也这样认为。于是,大力发展了几年后,司马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开始奢侈享受。至于政事,见鬼去吧!

看起来,大家都沉浸在一派祥和之中,但潜在的问题是,司马炎封了不少司马家的王,这是一个炸弹;另外,一直把西蜀和东吴作为了对手,而边疆胡人逐渐向华夏大地靠拢,聚居在华北大地,但西晋一直认为这是可以控制的。

问题终于来了,因为司马炎死了,死的时间是公元290年。司马炎死了,谁来当这个皇帝?当然是太子司马衷,这是被历史上称为“白痴皇帝”的一个人,也许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白痴,但聪明绝对算不上。晋惠帝司马衷刚上任一年,就发生了“八王之乱”,谁愿意给“白痴皇帝”当藩王啊,都是想成就伟业的兄弟。这一乱,分了两个阶段,第一段只有几个月,第二段却有好几年。八王之乱严重地影响了西晋的发展,不仅让国家空虚,名不聊生,而且让整个社会经济倒退了很多年。

这时候,长期受到剥削和压迫的控制区内的胡人,开始蠢蠢欲动。所以,西晋的八王之乱还没结束时,胡人已经开始行动了,因为这是绝佳的机会。

先是304年冬天,氐族领袖李雄占成都,自称“成都王”,史称成汉;后是匈奴贵族刘渊起兵于离石(今山西离石),史称汉赵,这是五胡建国的开始。之后,鲜卑、羯、羌族也纷纷先后登场,后赵(羯)、前燕(鲜卑)、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 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北凉(匈奴)、南凉(鲜卑)、南燕(鲜卑)、、夏(匈奴)等少数民族控制的国家先后建立,这个时代就此成为了五胡十六国的天堂,也成为汉族人民的地狱,因为汉人的数量快速下降,个别地区遭到了无差别的屠杀,甚至有些国家将汉人当成了“军粮”,汉人成为了“两条腿的羊”。

直到384年,鲜卑魏的建立,五胡乱华的黑暗才得以慢慢过去,从此进入了南北朝时期。了解了曹操干了些什么,再了解了司马炎执政前后发生了什么,大家想必不难分辨,“五胡乱华”的发生,司马炎和其司马家族要负主要的责任。曹操其实没做错什么,让一部分胡人内迁,也是形式的需要。

但西晋司马炎的问题在于,第一,其藩王分封,埋下了隐患;其二,继承人的培养和选择,也成了大问题;第三,对胡的控制不利,不仅没有控制好,而且对统治区胡人的剥削也激发了胡人造反的动力。

外因是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内因,苍蝇从来不叮无缝的蛋,因为无处下嘴。五胡乱华,责任就在司马炎和其家族,与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曹操基本无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