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式半自动步枪为什么不设计成弹匣供弹?

用户50670255640


56半自动步枪是以前苏联SKS半自动卡宾枪为原型仿制的,基本上和SKS的结构保持了一致。SKS原本就是以固定弹舱供弹的枪械,那么仿制型号56半自然也是固定弹舱供弹了,毕竟当初我国的军工工业的底子薄,也只能走仿制这条路了,这和仿制苏27战斗机的道理一模一样。



56半自动步枪的固定弹舱容弹量为10发,每个步兵再携带9个桥夹,一共是100发子弹。毕竟56半自动步枪的长度为1025毫米,比同期的56自动步枪的874毫米要长上不少。如果再使用弹夹供弹的话,显得就很不协调。长长的步枪在加上高达30发的弹夹,怎么看都有点另类。如果说,采用弹舱供弹的话,仅仅在下部有一个凸起物,显得比较协调。


56半自动步枪使用的7.62X39毫米步枪弹属于中间威力的子弹,后坐力较小,比较适合于步兵的近战,在当初大批量装备了我国的陆军,数量高达上千万支。由于当初正值二战结束后不久,陆军的作战思想并没有完全的转变过来。

基本的战术思想是,继续坚持“步枪手装备单发射击的步枪用于精确射击,冲锋枪手装备连发射击的冲锋枪用于近战压制”,于是步兵还是分步枪手和冲锋枪手,步枪手装备56式半自动步枪,冲锋枪手装备56式“冲锋枪”。


另外,受限于当初的国际环境,国内还是有着“全民皆兵”的思想,就必须大量生产56半自动步枪。也正是56半自动步枪的结构简单,生产较为便捷。所以说,56半自动步枪当年等我产量是很高的,加上56自动步枪,两者的产量高达5000万支。


科技之重


56式半自动步枪,全称中国1956年式半自动步枪,军方简称“56半”,称得上是“枪坛常青树”了,因为爷爷打过此枪、父亲打过此枪、本文作者打过此枪、儿子打过此枪,估计儿子结婚有了儿女,在军训时打的还是这把56半。
此枪是苏制SKS半自动步枪的仿制品,在国内知名度非常高,当年,是与56式轻机枪、56式冲锋枪同时装备我军,尽管枪械的零配件完全不能通用,但因为都发射7.62×39 mm中间威力步枪弹,被称为“56式枪族”。
56半,具有重量较轻、射击精度高、动作可靠等优点,随枪装有折叠式刺刀,必要时可以进行白刃战,参与了62年西部、69年北部、79年南部三次军事冲突,算是参与实战较多的一把步兵枪械。此枪全枪长1.02m,枪重3.85公斤,口径7.62mm,初速735m/s,采用10发桥夹弹仓供弹模式,有效射程400m,弹丸在距离1500m处仍然有杀伤力。
SKS半自动步枪,设计于二战时期,当正式装备苏军时,已经是战后的1947年,装备不过数年时间,就被火力更猛的30发弹匣供弹的AK-47突击步枪所取代,在苏俄军中保留的原因,是站岗的卫兵以及仪仗兵所使用,作战时不再使用SKS半自动步枪。采用导气式结构,自动装填子弹的SKS半自动步枪,在研发时吸取了苏军参与二战的10发弹匣供弹的SVT38/40半自动步枪,每个士兵只能得到3个弹匣,战斗紧张时弹匣根本就不够用,且可拆卸弹匣又增加了生产成本的经验教训,因此,设计师西蒙诺夫最终决定,SKS半自动步枪采取10发桥夹弹仓供弹模式。
而56式半自动步枪,是参照全套SKS枪械设计图,以及样枪依样画葫芦地仿制的,当然,采用弹仓供弹模式了。
况且,10发弹匣供弹,一个士兵120发子弹,就得携带12只弹匣,也是非常不方便的,弹仓供弹模式,使用56半的士兵,只需携带12只10发桥夹就解决了子弹。10发桥夹弹仓供弹,操作时非常方便,10发桥夹和比10发弹匣,要轻巧许多,也便于士兵携带,56半采用弹仓供弹,显然要比弹匣供弹,对于士兵来说省时省力。

国平军史


56半的原型,也就是SKS的设计从1941年就开始了,在那个时代,快拆可换弹匣这个概念虽然在冲锋枪、手枪这块领域已经流行开了。但对于步枪这种普遍装备的制式武器而言,依旧是弹夹的天下,即便是有弹匣—比如恩菲尔德,但也并不是用弹匣换弹,这个弹匣充其量只是一个可拆卸的弹仓而已。平常装弹依旧靠弹夹从上方供弹

SKS也一样,它在1943年,随着中间威力弹的定型而重启。当时正是东线打的最热闹的时候,而对于一款新弹和新枪的研发只能尽可能采用现有的成熟技术,包括弹仓。

尤其是可拆卸弹匣这玩意既要满足结实可靠,也得满足低成本,这个对1943年这么紧促的阶段是不现实的。(到现在为止,很多步枪出故障的原因依旧是弹匣)

所以说,为了可靠性和赶工,SKS采用固定弹仓、弹夹供弹

另一方面,10发的弹容量也确实适合弹夹供弹,如果换成AK那种30发弹匣要是用弹夹装填,估计压都压不进去

外加10发的弹容量...一个吃瓜步兵得准备多少个备用弹匣啊?这额外的负重考不考虑了?额外的后勤考不考虑了?额外的损耗考不考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