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之龍生九子

龍生九子,漢語成語,多用來比喻同胞兄弟的各有所長,出自《玉芝堂談薈·龍生九子》。

梁啟超之龍生九子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梁啟超這位近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教育家,有著深厚的家學底蘊。他以不斷奉獻心血才華的濟世精神,叱吒政壇,潛心學問,光遺留下來的著作就有1400多萬字。更使人驚歎不已的是:在憂國憂民、投身社會、匡國濟世、勤奮著書的同時,他注重對下一代的教育,因此他的孩子個個成才。他的長子梁思成是眾所周知的建築學家,次子梁思永是考古學家,梁思禮則是火箭控制系統專家……僅他的子女中就出了三個科學院院士!我們拂去歷史的塵垢,看一看他的子女們成才的經歷,就會知道他的滿門英傑決不是偶然的。

梁啟超之龍生九子

梁啟超一生有9個子女:思順、思成、思永、思忠、思莊、思達、思懿、思寧、思禮,其中思順、思成、思莊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達、思懿、思寧、思禮為王夫人所生。

長女梁思順(1893—1966),字令嫻,詩詞研究專家, 梁啟超長女。外交官周希哲夫人,中央文史館館員。生於廣東新會,畢業於日本女子師範學校,編有《藝蘅館詞選》。她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曾參加北京女青年防癆協,後曾任北京市東城區政協委員。

長子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貫廣東新會,生於日本東京,畢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是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和建築師,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等作品的設計。

次子梁思永(1904年11月13日~1954年04月02日), 廣東新會人,1904年生於上海 ,中國現代考古學家,梁啟超次子,近代田野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近代考古學和近代考 古教育開拓者之一,我國第一個受過西洋的近代考古學正式 訓練的學者。

三子梁思忠,1907年出生於日本,早年在清華大學畢業後赴美國留學,先後在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和西點軍校學習,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抗戰中,駐防上海的十九路軍浴血奮戰,結果患上腹膜炎並貽誤治療時機而不幸去世,年僅25歲。

次女梁思莊(1908年-1986年5月20日),出生於日本神戶,祖籍廣東新會,著名圖書館學家、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曾任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精通英、法、德、俄等多門語言。

四子梁思達,出生於1912年,男,1935年從南開大學經濟系畢業,隨即考上該校的碩士研究生,並於1937年取得碩士學位,並於1965年主編了《舊中國機制麵粉工業統計資料》一書。他1972年退休,退休後一直住在北京。

三女梁思懿(1914-1988) ,廣東新會人,1914年出生於北京,為梁啟超的第三女,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曾任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的大隊長,是“一二·九”運動中的學生骨幹,是燕大學生領袖,為“燕京三傑”之一。

四女梁思寧,(1916---2006)生於上海,是梁啟超的第四女。早年曾就讀於南開大學,1940年,在三姐梁思懿的影響下,梁思寧投奔了新四軍,2006年病故。

五子梁思禮(1924年8月24-2016年4月14),廣東新會縣人,梁啟超之子。火箭系統控制專家,中國導彈控制系統研製創始人之一,他對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闢論述,成為航天可靠性工程學的開創者和學科帶頭人之一、航天CAD的倡導者和奠基人。

在現代,培養一個孩子都不易,梁啟超在那個時候能讓每個子女都這麼優秀,可見他的能力有多強!

沒有一個子女拖家庭的後腿,如此成功的教育,誰能能否認和父親梁啟超脫得了干係呢?

梁啟超在各方面的思想都比較超前,自身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在家庭中也更加的開明,並不像有些父親成就越高,在家庭越嚴肅。

梁啟超從不強求孩子,凡事以孩子的興趣愛好為主,自身會根據孩子的特點給出建議,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仍然是事件決定的主要人。所以梁啟超的9個孩子都發展在不同的領域,梁啟超也並未強迫某一個孩子,一定要繼承自己的事業,這就是真正的,父親在教育孩子時應該有的民主。當然,梁啟超的民主除了在孩子們的事業上,在孩子的婚姻上同樣如此。我國在子女婚戀的問題上,有一句話叫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在以前似乎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情。包括現在很多家長看上了哪家孩子,覺得各方面合適,即使子女不喜歡,都還會各種方式強迫孩子去相處。

梁啟超是怎麼教育子女的?

1、陪伴

“我每天要上班,早出晚歸就是為了這個家,我沒有那麼多時間。”

忙忙忙,似乎是現代父親的一個口頭語,但是父親卻忽略了一點,忙來忙去究竟為了什麼?物質嗎?如果最終失去一個好的孩子,所謂的忙是否真的值得。

梁啟超當時參加戊戌變法、公車上書、新文化運動,每一次運動都會有他,除此之外他還是位學者,同樣著書立說。就像他這樣的大忙人,都有時間來陪伴自己的子女。對孩子的每一件事都親自過問,包括孩子穿什麼樣的衣服,都會給出自己的意見。對孩子的每一件事都親力親為,孩子生病的時候親自照顧,就是單純地和孩子用書信交流,據統計就有四百多封。

而現在的有些父親,似乎只要做好工作一件事情就是成功,關鍵問題有些還做不好,更別提陪伴孩子了。這就是當下的父親們,需要向梁啟超先生學習的地方。

2、以身作則,三觀正

梁啟超的一生都在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而且對自己如此,對待自己的孩子同樣如此,不論孩子們幹什麼,只要是對社會有益都會支持。另外梁啟超更重視孩子的品行,品行端正了,能力才能發揮真正的用處。從梁啟超的九個子女就可以看出來,其中7個子女都在國外留學,但是最終都回國效力,曾經梁啟超的兩個兒子在日本,寧可顛沛流離,也要回國,堅決不做日本人的“走狗”。在逃亡途中,梁思成的婦人林徽因更是對自己的孩子說:“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刻,我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會向敵人妥協。”

父親是孩子人生的榜樣,一個父親對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父親的三觀正,孩子才能受其影響,變成一個更正直的人。

3、不吝嗇對孩子的愛,也不羞於表達愛

在中國式家庭的父親眼中,孩子漸漸長大之後,父親就再也不會展露自己的笑容,這和父親的性別有關,但和中國的傳統文化也脫離不了關係。父親羞於展示對孩子的愛,希望自身的嚴厲可以換來孩子對他敬畏,但卻因此疏遠了孩子。

而梁啟超在這方面從不吝嗇對孩子的愛,更不羞於表達。梁啟超給他的孩子都起了暱稱,因為在他的眼裡,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自己的內心的寶貝。比如長女的小名叫大寶貝,次女叫小寶貝,小兒子叫老白鼻(老baby)等等,直接表達對孩子的愛,從小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感,這是現如今很多的父親都無法做到的。

4、趣味教育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獲得文憑,而是真正的學習到有用的知識。

當時的梁啟超就能夠明白,“填鴨式”的教育不能讓孩子真正地獲得知識,反而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樂趣。相比於現在的教育,一味地強求孩子學,從不在乎孩子是否喜歡,是否真正努力過。總之結果對父母而言才是最重要的,教育失去了本身的趣味,孩子又怎麼會快樂呢?

5、“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梁啟超的至理名言“莫問收穫,但問耕耘”,人的一生會獲得怎樣的成就,這和孩子自身的能力有關,不是任何人所能控制的,做事情不要只想著結果、回報,最重要的是把握好當下,當下努力了,將來才有可能會成功。而當下的父母,對待孩子時,過於急於求成,剛撒網,就想立馬收穫,無奈所有的擔憂和等待,毫無用處,只是在給自己和孩子徒增煩惱。

6、樂觀

梁啟超在培養孩子的時候,非常注重孩子逆商的培養,梁啟超認為孩子只有在逆境中保持樂觀的態度,才是孩子人生可能會成功的關鍵。

在孩子們的人生遇到問題時,孩子也更願意和父親溝通,因為父親更像一個朋友。而現在有些父親,在繁華的都市裡,多了一份浮躁,少了一種的心態,又怎麼能教育好孩子呢?

7、對子女婚姻的態度

梁啟超擁有的超前的思想,在那時就已經崇尚婚姻自由了,當時梁啟超的大兒子梁思成和林徽因定有娃娃親,在林徽因的爸爸死於亂鬥之後,梁啟超就將林徽因接到家中住,並供林徽因去國外讀書,像對待自己的親生女兒一樣。

但是到了英國留學時,林徽因愛上了另外一個人,梁啟超此時看出兒子的憂鬱,於是悄悄給林徽因寫信,來挽回這段感情。最終林徽因還是嫁給了梁思成,梁啟超並表示衷心地祝福他們。在當今社會,有多少父母能對子女有如此開明的婚姻態度。

8、金錢觀

梁啟超對於金錢的觀念,也超乎常人,當時的他就已經有了投資觀念,在他看來如果金錢放在家裡睡覺,不如想辦法將這些錢發揮最大的用處。在教育孩子的金錢觀方面,應該做到不大手大腳,夠用即可,但同樣不可活得太小氣。

都是現在是個拼爹的時代,可大部分的父親都給不了孩子一生的榮華富貴,卻可以通過後期的教育,讓孩子自身擁有一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才華,這同樣也是一種寶貴的財富,不是嗎?

很多人覺得,父親在子女的教育中只能“打輔助”,可是隻要父親多用心思,完全可以成為一個“主導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