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振飛-談崑劇的唱唸做


俞振飛-談崑劇的唱唸做

俞振飛

談崑劇的唱唸做

俞振飛

1956年11月14日在委會上的發言

崑劇的唱

崑劇的唱腔非常講究,唱起來要求咬字淸、板槽穩、音調準。在我初隨父親學崑劇的十年裡,我全部訓練都放在唱腔和運用嗓音方面,而沒有學身段。根據父親的意見:一個初學崑劇者首先應該從唱的方面打好基礎,等到唱腔熟了,能夠達到運用自如的境地以後,才集中訓表演;假如在一開始就帶學身段,結果就會在唱腔方面疏忽了。

崑劇的曲牌都定的很嚴格,每一個曲牌都有一定的調門,演員也必須隨這個調門唱,如這段曲牌定的是正工調,那麼不管你有嗓無嗓,也必須唱正工調。所以練唱對初學者是很重要的。但多年來大家對於唱法已不大重視,這裡面的原因,據我的看法,首先恐怕是曲譜公開的故。崑劇的曲一向都是公開的,開曲譜有好的一面,但也有壞的一面。好處在於有它存在,使後學有所依據——從明朝魏良輔創調起到現在,曲譜大多沒有失傳。但壞處也就是因為有了曲譜,看譜唱,味不對,勁頭差,只是唱工尺,輕重不分,感情不對頭,我父親過去稱這種唱為“人叫”。另外的原因,過去一般學崑曲者外行多於內行,這些外行聘請的教師又多是小堂名出身;所謂“小堂名”,就是過去在一些婚喪喜慶上吹吹打打的人,他們對崑曲唱法毫無研究,不但四聲、陰陽不分,有時甚至連字都念不準。由他們教授,除了教教工尺外,當然不會講究什麼唱法了。而一些崑曲名家和前輩們在傳授子弟時又習慣於“留一手”,於是越留越少,好東西失了,最後也只剩下一些工尺。其實崑曲的唱法,非常細緻而複雜,如深探討,裡面有很多的寶藏可以發掘。

一樣的工尺,然而唱法就有很大講究。以“琴挑”為例,小生上場第一句唱“月明雲淡露華濃”,假如要研究唱法,就必須要分出抑揚頓挫。如“淡”字有五個音節,每個音節又都不同:第一個音要出音重,第二個音是虛音,第三個音從上而下,末後的音又須交代淸楚,以表示這個字完了。又如“露”字第一音也是重音“華”字中間有透氣,這個腔要唱得跌宕生姿。“濃”在尾音上有個“擻頭”,有了“擻頭”可以增加腔調的生動靈活。“擻頭”是很難唱的,唱時不能帶雜音。

有人說南方人只唱南曲,北方人只唱北曲,其實真正的元曲(也就是北曲),曲調較簡單,字句較通俗。到明朝嘉靖,崑山魏良輔以元曲為基礎,又配合明朝當時各種曲調如餘姚腔等而成為今天的崑曲。因為魏良輔家住崑山,所以後人稱這種曲調為崑山腔,簡稱崑腔或崑曲。現在所謂北曲應該是崑曲裡的北曲(也就是北曲南唱),不是元朝的北曲。南北曲不同之點是南曲有五個音階(上、尺、工、六、五),而北曲有七個音階(上、尺、工、凡、六、五、乙);南曲有入聲,北曲無入聲(入聲分派到平、上、去三聲裡);一般地說,南曲字少腔多,北曲是腔少字多。如琴挑”裡陳妙常唱“朝元歌”一曲,內有“長情短情那管人離恨”一句,這一句有九個字,唱起來需要三十二個拍子,僅在“恨”字下面就有三個拍子,叫“三眼”。“三眼”必須唱出“橄欖音”(即兩頭尖)。這樣唱,韻味才出得來。這是南曲。又如北曲“刺虎”,費貞娥有一句“恁道一夜夫妻百夜恩,試問你三生石上可有良份”唱詞,這一句有二十一個字,但唱起來只須十七拍。這是一般的例子,不是絕對的。南北曲還有不同,據魏良所著“曲律”上說,南曲的唱法要講究婉轉纏綿,北曲要唱得爽朗淸脆。所謂爽朗淸脆就是不要拖泥帶水;當然南曲講究婉轉纏綿,也幷不是意味著要拖泥帶水的。

崑劇的念

崑劇的唸白較唱更難。京劇有話叫“千斤話白四兩唱”,崑劇也有“一引二白三曲子”的說法,可見崑劇的唸白的確不容易;引子也是如此。唸白和念引子沒有件奏,但按老先生過去規定,念引子也要有調門,如規定六字調,就得念六字調,但如何能拿準調門,這就必須要練。對於這點,我父親過去會經非常嚴格地教過我。如在“長生殿”裡“定情、賜盒”一出引子共有十幾句,“冠冕中天…”每一句唸完都有“二三鑼”,是引子中最難唸的,不但念得有調門,即是小鑼也有調門,夠小工調的六字,配合起來才好聽。引子的難處還在於它總是在人物登場時就唸,而演員不論修養如何,當一出場,心裡總還有些不大踏實,這時再念引子就有些難乎其難了。

現在大家好象不重唸白,一般人習慣於吊嗓而不在唸白方面下功夫,在臺上就會叫人聽不見。唸白念好,要懂得四聲(平、上、去、入)、陰陽、淸濁、五音、四呼。清濁在南方是講究的,在北方是講究尖團。以崑曲來說:過去我們只講究淸濁,不講究尖團,因為南方人常說話尖團已分得很淸楚了,正如北方人淸濁分得很清楚一樣。

崑曲的念字都有一定的規定,如“哥哥”,念起來第一個“哥”字要低,這樣念法,崑曲叫做“兩平作一去”(第二個哥字作去聲),但也有“兩去作一平”的念法,如“放下”兩字,“下”字就必須作平聲念。兩個上聲遇到一起如“嫂嫂”,念起來應該是“兩上作一去”,第一個“嫂”字念去聲,如果把“嫂嫂”兩個字都作上聲念,聽起來就有些不順耳。也有四個字都是上聲如“豈有此理”,念起來又不同於“嫂嫂”的念法,應該“豈”字音朝上,“有此”兩字低,“理”字又要朝上。另外陰本聲碰到上聲,如“長生殿”裡唐明皇稱楊貴妃為妃子,這“妃子”二字“妃”是陰平,“子”是上聲,連起來唸兩個字高低要差不多。諸如此類,都有一定的規格。

崑劇的動作

崑劇的動作必須要結合著唱的尺寸而進行,崑曲的動作繁重,但它是整個的,不能與唱分割開來。譬如一般南曲唱的尺寸慢,因此動作比較慢;北曲唱的尺寸快,在動作方面就較快。所以,如果以崑曲的動作生硬地搬到別的劇種如越劇上去,動作與唱之間就會發生不協調,這是欠妥當的;但若以崑劇的動作作為基本訓練,那還是可以的。崑曲動作,不論一抖袖、一整冠,都較其他劇種嚴格。拿抖袖來說,應從手腕上用勁,如演員修養不到家,在臂膀上使勁,那看起來就很生硬,而且手也出不來。還有指法,在崑劇裡都是以眼隨著手看。所謂手、眼、身、法、步,在一切動作裡都要取得緊密結合。又如雙手指,這裡面要含有“雲手”成分在內,因為運用“雲手”,指出來才覺得圓,有美感。

演員掌握了基本訓練以後,在表演上就方便得多。但還要對人物性格、內心做深入的體會。如“太白醉寫”這出戏在崑劇裡很難演,所以難,就在於對醉態的表演上。這出戏的醉態和其他戲所有的醉態都不同,演時首先要掌握李太白的身份。李是個有骨氣的詩人,雖然在酒醉之中,但仍要把他的正氣傲骨演出來。一上場要表示宿酒未醒的神氣,但不是酩酊大醉,到唐明皇賜酒以後,他才愈愈醉。這些過程的表演,主要是從眼皮、腿彎、肌肉方面加以控制,要表現眼皮越來越沉,腿彎越來越軟,這樣才能表達出越來越醉的神態。這些動作的運用,如缺乏基本動作的基礎,就很難做到美觀了。

(蕭稚璋整理)

本篇文章出自《崑劇觀摩演出紀念文集》(1957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該集收錄了各次會議的發言稿和座談會記錄稿。計收鄭振擇《有關發揚崑劇的三個問題》、田漢《有關崑劇劇本和演出的一些問題》、俞振飛《談崑劇的唱唸做》、趙景深《崑劇劇本的改編問題》等發言稿及藝委會《劇本組座談會記錄摘要》,《演出組座談會記錄摘要》,《音樂組座談會記錄摘要》和《諳家意見》等座談會記錄共十七篇。據該集《前言》稱,這些發言和座談記錄,初步探討了崑劇傳統與革新許多有關問題,在討論中也產生各種不同意。為了更好地學習崑劇傳統並針對其存在的問題展開學術上的百家爭鳴,所以把各種意見的發言記錄整理出版,以供參考研究之用。書前附有會演劇種和座談會實況照片共九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