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應擱置爭議共同引領全球抗疫合作(內附建議清單)

2020年3月28-29日,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CISS)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共同主辦了“新冠疫情與中美合作視頻研討會”。CISS學術委員王緝思、章百家、姚雲竹、薛瀾,研究員李彬、達巍、安剛,特邀嘉賓姚洋、張燕生等11人,同美國哈佛大學約瑟夫·奈(Joseph Nye)、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以及來自布魯金斯學會、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等智庫和高校的18位專家學者進行了研討。

視頻研討會第一節由CISS主任傅瑩主持,第二節由美方主持。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盧邁作開場致辭。

雙方專家學者分析了當前兩國和全球防疫抗疫形勢,認識到疫情“震中”從歐洲轉向美國,防控形勢極為嚴峻。中方專家介紹了中國防疫經驗,以及目前面臨的外防輸入、內控反彈壓力和復工復產的努力。美方專家介紹了國內疫情的演進和變化,認為指數級增長至少要延續到4月底,來自中國的物資支援和信息分享是美國所需要的。

中美應擱置爭議共同引領全球抗疫合作(內附建議清單)
/
/
/

有學者談到,如果全球疫情擴散和長期化已成定局,那麼或許要做好持續18個月、40%-60%人口感染的準備,對疫苗和特效藥報研發成功的期待不能過於樂觀。南半球防疫能力弱的國家若相繼爆發疫情,不排除今年秋冬季在北半球捲土重來,從而形成南北半球交替傳播、反覆迴盪的局面。如此一來,全球經濟活動三大中心(東亞、北美、歐洲)都將持續承受威脅,衝擊將是綜合性和全方位的,公共衛生安全危機與經濟、社會、政治因素疊加,將構成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全球性重大危機。

有中方學者認為,全球經濟在供應和需求兩端均遭受衝擊,已進入衰退,大多數經濟體很難長期堅持,要關注疫情倒逼中美從技術到製造業加快脫鉤的危險。有美方學者評估,美國經濟第一季度將衰退10%-25%,第二季度進一步收縮20%-30%。

中美應擱置爭議共同引領全球抗疫合作(內附建議清單)
/
/
/

學者們認為,疫情對中美緊張關係構成巨大挑戰,加劇惡化趨勢。但3月26日G20特別峰會及27日元首通話後,兩國關係有所回穩,蘊含轉機,雙方應抓住它,擴大實質、有效合作,帶動全球防疫抗疫合作形成聲勢、取得進展。

有美方學者提出,中方在防疫抗疫初期存在隱瞞疫情、壓低數據導致外界誤判形勢嚴峻性的問題。中方學者強調,從1月3日起中國衛生機構便向包括美方在內相關機構通報疫情信息,並一直與世界衛生組織乃至國際社會保持密切溝通,中國專家最早上傳病毒基因測序結果並發表論文,讓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國專家得以研發疫苗和藥物。中美雙方疾控部門和醫療團隊也保持密切溝通。新冠病毒突如其來,對其認識存在一個漸進的過程,美方對中方的懷疑和指責是站不住腳的,美政客向中國甩鍋掩蓋不了自己反應遲緩的問題。不少人談到,雙方應向前看,著眼兩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生命安全與發展繁榮,相信科學,下決心真正合作起來。

雙方學者都認為,人類對新冠病毒的瞭解仍很有限,沒有一國能獨善其身,沒有誰能單方面獲勝。兩國應摒棄前嫌,拒絕泛政治化,至少擱置分歧,聚焦抗疫,為各國應對這場全球大危機提供領導力,為人類戰勝新冠病毒注入信心。

兩國學者就中美如何開展合作提出具體建議。認為當務之急是停止攻擊推責,不採取刺激對方情緒、損害對方利益的行動,也不要把各自抗疫成效定義為“戰略競爭”,而應儘快確立集中精力控制疫情的共識,並體現在兩國各層級的合作行動中。

雙方學者希望,合作應突出專業性,調動中央(聯邦)政府主管部門、地方政府、疾控中心、學術團體、醫學院校、大型企業和行業協會、非政府組織等各主體的積極性,賦予自主空間,鼓勵多交流、多對話、多分享、多合作。

中美應擱置爭議共同引領全球抗疫合作(內附建議清單)
/
/
/

要重視多邊平臺上的雙邊協調,加強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治理合作,重點支持公衛系統脆弱的發展中國家。中美作為醫療、科技大國,可以在疫苗、快速診斷工具和特效藥研發、生產、分銷上優先開展合作,包括利用聯合國等多邊平臺籌措研發基金,鼓勵共享實驗室信息以加速疫苗研發,進而鼓勵成果開源。

作為兩個最大經濟體,中美負有帶領世界遏制並逐步走出經濟衰退、避免歷史性大蕭條的責任,為此需在政策工具的使用上相互協調。應降低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避免保護政策及其他主動脫鉤舉動,維護全球供應鏈暢通和穩定。有中方專家呼籲美方為抗疫物資開闢“綠色通道”,放寬物資引入標準。同時,注意疫情過後的產能過剩問題,預防對全球市場秩序的次生衝擊。有美方學者希望中方繼續關注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落實,如無法完全執行也可理解,但應及時知會美方。

中美應擱置爭議共同引領全球抗疫合作(內附建議清單)
/
/
/

中美學者就兩國應如何開展應對新冠疫情合作提出一些建議和主張。經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進行總結提煉,形成以下清單,分為“不要做的事”(Not-to-do List)和“要做的事”(To-do List)兩部分附後供參考。

一、不要做的事(Not-to-do List):

1、停止基於扭曲信息的相互攻擊,停止發表敵對性言論,併為此約束各自官員,將注意力轉移到開展防疫抗疫合作上去。

2、停止以具體地域指代新發現的病毒,停止發表有特定族群指向的涉疫言論,停止汙名化對方防疫抗疫措施的行為。

3、停止以政治化的方式處理與對方在防疫抗疫活動中產生的專業、技術和貿易聯繫。

4、不在國際上推行單一抗疫模式,鼓勵和支持各國用適合自己的方式抗疫。

5、不趁疫情之機破壞供應鏈、強令本國企業回遷,官員不應發表刺激脫鉤的言論,避免全球產業鏈的中斷及由此導致的對世界經濟的巨大沖擊。

6、停止以零和思維考慮國際防疫抗疫措施,不應把疫苗和特效藥研發納入大國惡性競爭的軌道。

7、不應在熱點問題上採取刺激對方的言論和行動。不做那些可能會讓對方認為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或趁機謀求戰略優勢的行為。

8、制止或減少在外交和軍事上出現與防疫抗疫不相關的負面消息。暫停採取有刺激性的軍事行動,比如暫停大型軍演和進攻性武器測試,停止相互網絡攻擊與滲透(中方尤其要求美方暫停在中國近海採取偵察和挑釁主權尊嚴的行為)。

9、兩國政府不應阻礙各部門和各級政府以及非官方行為體之間的合作。

10、中方要求美國立法機構暫停審議通過干涉對方國家內政的立法行為。


二、要做的事(To-do List):

1、中美兩國領導人保持經常溝通,突出合作抗疫的基調,商討和引領合作抗疫的政策措施。

2、建立兩國防疫抗疫工作負責人聯合牽頭的對話協調機制,進而在工作層建立相應的聯絡機制,減少合作中的政治化和官僚主義障礙。從得到公眾廣泛支持、能儘快實施的方面入手開展合作,充分共享與疫情相關的信息和治療經驗。

3、從中美在非洲合作抗擊埃博拉等經歷中汲取經驗,加強在中央和地方層面以及疾控部門、醫療機構、製藥廠及其商會、專業協會、非政府組織等的抗擊疫情合作,推動建立雙邊和全球公共衛生夥伴關係。

4、尊重和發揮專家的作用,讓專業人員能做專業的事,鼓勵和促進他們之間的個人和團隊交流。為醫療人員的簽證和旅行提供便利。

5、取消阻礙防疫物資供應的關稅和其他限制性關稅措施。為醫療物資的採購和援助打開綠色通道。

6、鼓勵科學成果開源,兩國可以共同發起數據庫,共享實驗室信息以加速疫苗和藥物的研發。

7、繼續以認真、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態度推進第一階段中美經貿協定的落實。如果由於疫情無法履約,雙方宜儘快磋商,達成新的理解和共識。進而加強經濟合作,降低關稅,避免保護主義政策。

8、在國際上倡議全球合作,中美兩國帶頭在聯合國和G20等多邊框架下提出倡議,建立共同基金,協調疫苗研發、生產和分銷的國際的合作,確保醫療科研成果惠及大眾。

9、中美與其他空中交通的主要參與者合作,使剩餘航線合理化,保證全球空中交通。各自和共同維護防疫抗疫期間國際互聯網安全和暢通。

10、在保護醫護人員、保護病患、保護醫療體系、個人衛生、跨境旅行信息申報、個人數據收集和隱私保護方面聯合制定原則和標準,推動建立全球公共衛生風險管理制度。

11、重視疫情三次復發和在南北半球之間來回傳播的可能性,各自和共同利用二十國集團、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等平臺設立、追加基金,幫助發展中國家做好準備、渡過危機。各自暫停或適當減免重債窮國所欠債務,幫助他們緩解流動性壓力。

12、協調產能,合作提高全球倉儲能力,同時預防在疫情之後出現物資過剩問題。

13、帶頭敦促和鼓勵主要石油生產國剋制目前的行為。

14、就避免、控制生物技術武器化展開雙邊和全球性的磋商。

15、著手準備疫情結束的“行動後報告”,積累本次合作的知識和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