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盛世,還是飢餓的盛世,讓我們揭開“乾隆盛世”的遮羞布

說起康乾盛世,任何一個瞭解歷史的人,都會對這個時期有著多多少少的印象,而說起康乾盛世的最後一位推動者——乾隆皇帝,相信我們可聊的談資就更多了,從那些多如牛毛、數不勝數的影視作品,無不在向我們一一展現著這位“十全老人”其波瀾壯闊、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

當我們拋開這些戲劇的渲染,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不僅開創了歷史上的乾隆盛世,而且在他的統治下,大清王朝的版圖之大,是明朝的兩倍,大清國庫的存銀,也從雍正時的3000萬兩,一下增長到8000萬兩,GDP佔了全球三分之一,再加上人口眾多、國力空前,可以說那時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最富有的國家。

可是在乾隆去世四十多年後,鴉片戰爭爆發,世人眼中的龐大帝國被英國侵略者打擊的體無完膚,中國由此也進入了近代歷史。

真實的盛世,還是飢餓的盛世,讓我們揭開“乾隆盛世”的遮羞布

乾隆皇帝

那麼那段真實的歷史到底如何?蓋在盛世身上的遮羞布下,究竟又隱藏著怎樣的不堪,所以讓我們通過各種史料和文獻記載,真正看清隱藏在盛世之下的飢餓和潰爛,瞭解乾隆時代的得與失,有所思,有所想,更有所得。

1.乾隆盛世,一個真實的盛世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盛世是一個朝代達到極盛之時的標誌,漢有武帝所創的漢武盛世,唐有玄宗皇帝所創的開元盛世,明有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所創的永宣盛世,而離我們最近的清朝,則是由康熙、雍正、乾隆所創造的康乾盛世了,說了這麼多,那何為盛世呢?

在傳統王朝的史學評判標準中,盛世,主要從皇權、經濟國力、軍事實力、人口等四方面的標準來進行評判,那麼乾隆盛世是不是真的符合盛世的標準呢?

從《清史稿》中記載,乾隆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759年,乾隆擊敗了準噶爾蒙古的勢力,也標誌著清朝登上頂峰。

(1)從皇權上來看,自幼聰穎。熟讀史書的乾隆皇帝,肯定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每逢朝代的更迭,都意味著皇權的衰落”,而縱觀歷史,能威脅到皇帝統治地位的大致就是以下幾種:一是農民起義,二是權臣、宦官專政,三是外戚專權,四是結黨營私,五是地方割據勢力。

為了能夠大權總攬,加強皇權統治,乾隆在位期間,上到皇室宗親、文武權臣,下到宦官、農民、文人,一切能夠威脅到其統治地位的勢力,他都會不遺餘力地進行打壓和破壞。

就拿雍正留給乾隆的顧命重臣鄂爾泰和張廷玉的“兩黨之爭”來說,這二人同為雍正時期的舊臣,到了乾隆時期更是如日中天,形成了各自的利益小團體,搞得整個朝廷爭端不斷。深有謀略的乾隆皇帝可不想讓二人繼續做大,於是便藉著各種機會,打壓、排擠他們,惶惶不可終日的兩人,終於在乾隆的強勢下,嚇破了膽,最終被撤職削爵。

經過乾隆一系列的鬥爭和打壓,大清王朝,外無強敵,內無足以挑戰的割據勢力和農民武裝,而後宮參政、外戚、權臣、宦官、黨爭等內憂,在皇權的不斷打擊下,都不復存在,大清的政治生態呈現出一片祥和的景象。

(2)從經濟和人口上來看,古代中國的主要經濟模式還是以小農經濟為主,所以說農戶的農作物產出,不僅關係到大清朝百姓的口糧問題,還關係到國庫的稅收及人口增長,因此歷代的治世之君都十分重視農業和民生問題。

乾隆也是如此,在治國理政的初期,他憫農、重農,而且特別注重愛護民力,對於全國性的水災和旱災,乾隆都做到了及時撫卹賑災,並多次減免全國稅賦,最多一次,乾隆特批1400萬兩白銀進行賑災,佔據了國家全年財政總收入的三分之一還多。

為了百姓獲得更好的收入,乾隆還大力支持農民大範圍的開墾荒地,並免除開荒農戶的稅收。據《清代國家與社會》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乾隆在位時期,所減免的農業稅總數為2.0275億兩白銀,為中國曆朝之冠。

在此基礎上,為了更好地灌溉土地,提高生產效率,他大興水利工程,幫助農戶提高灌溉效果。除此以外,他還進行食物革命,推廣紅薯、玉米等高產作物的種植和食用。

經過一系列有利於生產和民生的措施,乾隆時期的國力和人口都有了“指數型”的增長,而那時的大清,作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其GDP總量已遠遠超過歐美等國家,而且其國庫也是相對充盈,國庫存銀基本都在5000萬兩以上,最高可達8000萬兩之多,可以說哪怕是遇到全國性的天災人禍,國庫也足以支撐,而由於生產力的大幅提高,使得土地、糧食能夠養活更多的百姓,所以從乾隆初期到乾隆末期,人口足足增長了一倍,共有三億人之多。

真實的盛世,還是飢餓的盛世,讓我們揭開“乾隆盛世”的遮羞布

乾隆盛世初顯

(3)從軍事和對邊境的控制情況來看,乾隆最偉大的軍事功績,便是對準噶爾的戰役了。

自古以來,天山地區都是各個王朝所不易經營的地區,遼闊的面積,遙遠的距離,再加上錯綜複雜的民族構成,使得這一區域成為中央政權難以有效管理的地區,而就是這麼一片不穩定的地區,在乾隆死後,一直到我國的近代時期,都保持著相對的穩定,而這一切還要得益於乾隆的高瞻遠矚。


真實的盛世,還是飢餓的盛世,讓我們揭開“乾隆盛世”的遮羞布

乾隆末期的大清版圖

其實早在康熙時期,西北的準噶爾部落就一直想要入主中原,妄想成就宏圖霸業,為此,清政府與準噶爾部落多有交戰,雙方互有輸贏。可到了乾隆時期,正值準噶爾部落發生內亂,於是乾隆皇帝果斷出兵,一舉消滅準噶爾部落,掃除了大清邊界最不穩定的勢力。

而為了一勞永逸,實現中央政權對西域的完全控制,乾隆皇帝通過屠殺、鎮壓等手段,最終使得西域各部皆臣服於清政府的統治。

至此,滿漢蒙回藏,終於融為一體,大清的版圖也達到1453萬平方公里的極盛程度,而且其對邊境的控制力也遠超歷代。

綜上來看,乾隆時期,皇權穩固、國庫充盈、疆域遼闊、人口繁盛,完完全全符合盛世的四大標準,可以說這是一個真真實實的盛世。

可就是這樣一個鼎盛之世,為什麼處處隱藏著飢餓和潰爛呢?

2.乾隆盛世的“飢餓”之處

所謂物極必反、月滿則虧,盛世也不例外,從來就沒有永久盛世,乾隆盛世也是一樣。到了乾隆後期,中國社會由於人口的暴增、官員貪腐的加重、文字獄的精神枷鎖、各種天災人禍的降臨,使得社會內部暗藏著種種危機,肉體和精神的“飢餓”成為這一時期的主題。

直到乾隆中後期,危機已經開始顯現,一方面由於人口數量的暴增,已遠遠超過人均可支配土地的紅線,導致普通農戶的人均口糧根本就無法滿足一家人的生活需要。

據《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農業卷》介紹,普通英國農戶一年消費後,可剩餘11鎊,約合33-44兩白銀。而一箇中等中國農戶一年全部收入也不過32兩,而年支出卻有35兩,也就是說,辛苦一年,還要負債3兩,根本沒有生產剩餘。所以一旦遇到饑荒,普通人家會立刻破產,賣兒賣女十分普遍。

除了人均口糧的不足,在每日口糧的營養價值上,中國百姓跟西方國家的差距,顯得愈發地明顯。

18世紀工業革命前期,據記載,英國漢普郡一個農場的普通僱工,一日三餐食譜如下:早餐,麵包、牛奶和前一日剩下的鹹豬肉;午餐,麵包、牛奶、啤酒、醃豬肉、土豆、白菜或者蘿蔔;晚餐,麵包和乳酪。而幾千年來,中國農戶主要以粗糧和青菜為主,肉蛋奶都少得可憐,在春荒之際,都要採摘野菜才能度日,特別是在乾隆年間,民眾吃糠咽菜的記載筆筆皆是。

由此看來,乾隆中後期,普通百姓的生活時刻都處於一種飢餓的狀態下,連飯都吃不上,何談盛世呢?

真實的盛世,還是飢餓的盛世,讓我們揭開“乾隆盛世”的遮羞布

飢餓的大清百姓

另一方面,乾隆時期的文字獄可以說是亙古未有,幾十年的文字獄在消除了一切異端思想外,也使得國人的精神世界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在文字獄的恐怖影響下,不論是底層的秀才還是高官名士,都是戰戰兢兢,他們不敢發表關於當代的一切言論和文字,吟詩作對、寫日記、書信的往來,這些都是文人們所避之不及的,一旦被發現或是被舉報,等待文人及其家人的就是抄家、砍頭,甚至是挖墳鞭屍了。

真實的盛世,還是飢餓的盛世,讓我們揭開“乾隆盛世”的遮羞布

乾隆時期的文字獄

除此以外,乾隆皇帝還藉助編修《四庫全書》的機會,不僅對他的臣民們進行精神洗腦,而且還對一些“自認為”的禁書進行燒燬。

就如乾隆三十三年,乾隆皇帝親自指導大臣編成《御批歷代通鑑輯覽》,編寫了從黃帝到明末共計4559年的歷史。可這本著作完完全全就是從“天下一家”和“大一統”

的角度重新建立滿族統治的“正統觀”,讓漢人相信少數民族政權的合法性,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更有甚者,乾隆皇帝在編書的同時,還將毀書進行到底,據史載乾隆銷燬的書籍“將近三千餘種,六七萬卷以上,種數幾與四庫現收書相符”。但這些可能只是鳳毛麟角,據近代學者推斷,全國禁燬圖書13600卷,焚書總數達15萬冊,銷燬版片總數170餘種、8萬餘塊。此外,乾隆還系統地對明代檔案進行了銷燬,目前明代檔案僅餘3000餘冊,估計有1000萬冊明代檔案被銷燬。

從百姓肉體的飢餓到精神的飢餓,肉體已然無力,思想也被重現構建和禁錮,大清的臣民,還如何有力氣去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呢?留下的只能是肉體的逐漸潰爛和死亡。

3.乾隆盛世的潰爛

當盛世已不再是盛世,那將會是什麼?

乾隆皇帝老了,他不再勵精圖治,他不再謙虛謹慎,那麼他留給大清的還有什麼,是官僚階級的懶惰怠政,是地方政府的貪汙索賄,還是老皇帝的貪圖享樂,恐怕不止於此,好逸惡勞、貪汙腐敗,官僚階級形成一個又一個的利益圈,整個滿清從上到下就像一場死灰復燃的瘟疫一樣,再次滋生,迅速傳播,也讓大清帝國盛世之下的肌體,有了更多的創口。

當一個人老的時候,就想要一個伴,一個貼心的人,來陪自己解悶,乾隆皇帝也不例外,但是他並不知道,自己所選擇的對象,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貪官——和珅。

真實的盛世,還是飢餓的盛世,讓我們揭開“乾隆盛世”的遮羞布

和珅

和珅的上位其實非常簡單,他就是充分利用了老皇帝想要享受,講究排場,喜好奢侈,但是缺錢的窘迫,所以和珅提出了

“議罪銀”制度,那麼什麼是“議罪銀”制度呢?

說的簡單通俗一點,“議罪銀”就是一個官員犯了錯,犯了罪,那麼他就可以用一定數目的銀子來為自己贖罪,可是這筆錢並不會進入國庫,而是進了皇上的腰包。所以自從“議罪銀”制度開始施行,整個大清官場的貪腐之風就愈演愈烈,大家都想方設法地給自己定罪,以便能夠給皇帝行賄,以討好皇帝。

就這樣上行下效,從地方到中央,向皇帝行賄成風的局面逐漸呈現公開化的趨勢,而任何彈劾國家官吏腐敗、政治臃腫停滯等問題的摺子,也得到乾隆皇帝的一一回應,答案就是“盛世之下,這些問題都是不存在的”,由內到外,由表及裡,大清王朝的潰爛程度,向著更大的面積而潰爛。

1793年,英國使團在馬嘎爾尼的帶領下訪問中國,可令他們吃驚的是,中國——這個神秘的國度,並不像《馬可波羅遊記》中所描述的那麼富裕、繁華,映入眼簾的反倒是那觸目驚心的貧窮。

真實的盛世,還是飢餓的盛世,讓我們揭開“乾隆盛世”的遮羞布

馬嘎爾尼

使團成員約翰·巴羅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說:“不管是在舟山還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裡,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繁榮的證明。……除了村莊周圍,難得有樹,且形狀醜陋。房屋通常都是泥牆平房,茅草蓋頂。偶爾有一幢獨立的小樓,但是決無一幢像紳士的府第,或者稱得上舒適的農舍。……不管是房屋還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國泰晤士河邊的兩個城鎮)相提並論。事實上,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後的景象。”


真實的盛世,還是飢餓的盛世,讓我們揭開“乾隆盛世”的遮羞布

英國人眼中的大清

這時歐洲的大部分國家,一方面經歷了種種革命和變革,國家也進入政治文明的時代,另一方面,在十八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各國也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而生產力的提高更使得工業、農業、輕工業的產量呈現出井噴式的增長,所以迅速崛起的英國十分渴望能同古老的東方古國建立平等的貿易伙伴關係。

真實的盛世,還是飢餓的盛世,讓我們揭開“乾隆盛世”的遮羞布

英國人進貢的滑膛槍

可當使團將天體運行儀、地球儀、赫歇耳望遠鏡、帕克透鏡、巨型戰艦“君王”號艦艇模型等大英帝國最先進的技術和物品,作為豐厚的生日賀禮為乾隆“祝壽”時,乾隆皇帝仍然不為所動,他傲慢地拒絕了馬嘎爾尼使團的貿易請求,他依然認為,大清地大物博,無所不能,無所不有,而英國工業革命所產生的洋槍洋炮根本就是不堪一擊,而那些紡紗機器更是不如中國的好用和先進。結果就是這一次會面,不僅使中國錯過了和世界接軌的機會,也為鴉片戰爭的到來,埋下了種子。

中國的盛世就像馬嘎爾尼所說的那樣“這個政府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狀況,嚴格地說是一小撮韃靼人對億萬漢人的專制統治。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他時,他們實際上正在成為半野蠻人。”

乾隆盛世,歸根結底,就是中國數千年裡,歷代盛世的重複而已,最接近的例子,就如李唐王朝唐玄宗所創造的開元盛世,巨大的財富,巨大的繁榮,始終抵不過一場內亂,最終煙消雲散了。

可也就是這樣的盛世,矇蔽了天朝的所有人,也榨乾了整個社會的最後一絲活力,盛世之後,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其實面對世界的巨大變革,如果乾隆皇帝能夠跟上潮流,如果中國的專制統治不是那麼的死板和僵化,如果中國大地上有更多的思想者能夠及時站出來,那麼西方的文化、科技、思想極有可能潛移默化地浸潤這片古老的土地。

但客觀來說,當我們拋開盛世的固化思維,透徹瞭解到乾隆盛世的另一面,認真反思這所謂的乾隆盛世,我們發現這樣的盛世,其實是凌駕於所有百姓意志的盛世,是乾隆皇帝個人意志的盛世,是順從者的盛世。

盛世如浮雲而去,留下的只是歷史過往的哀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