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年少有成,為何晚年一再拒絕“妙計”,把大好前程讓給曹操?

袁紹是汝南汝陽人,袁逢的兒子。出生比較高貴,屬於東漢的名門望族——汝南袁氏。這樣的地位也使得袁紹在朝廷上獲得了很多便利,為以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袁紹在不斷加官進爵的道路上,身邊的謀士對他幫扶很大,但是由於從小養尊處優,使得袁紹雖然寬宏待人,但也有了驕傲自大的缺點,在一些重要的決策中不聽從自己身邊謀士的意見。那麼為何袁紹一再拒絕“妙計”,把大好前程讓給了曹操呢?

袁紹年少有成,為何晚年一再拒絕“妙計”,把大好前程讓給曹操?

袁紹劇照

一、袁紹生在豪門,卻有著大起大落的人生經歷,這樣的落差與他晚年時傲慢自大、不聽勸阻有重要關係

官宦世家——汝南袁氏是東漢後期一個勢力比較大的世族家庭,袁紹出生在這樣尊貴顯赫的家族就決定了未來仕途的發展走向。從袁紹高祖父那一代起,袁家四代人,有五個被封為三公,他的父親也被拜為司空,叔父成了司徒,袁紹從小就長得俊美魁梧,所以受到父親和叔父的喜愛,相比於其他兄弟,袁紹的天資也更勝一籌,不到二十歲就已經出任縣長的職位,一直都有比較好的名聲。這樣的家庭背景和年少功績很難讓人聯想到他後期隱居洛陽,放棄朝廷的徵召。

袁紹年少有成,為何晚年一再拒絕“妙計”,把大好前程讓給曹操?

官渡之戰前曹操袁紹勢力對比

東漢末年能夠和曹操爭一爭天下的,估計也就只有袁紹了,他勢力最強、政治影響力也非常大,在那個戰亂不斷、軍閥割據的年代,人們把目光都聚集在袁紹和曹操的身上,認為此二人中必有一人是能夠闖出一番天地,給東漢新的生機。袁紹那時藉助渤海的地盤用討伐董卓這樣的理由不斷招賢納士,收穫了很多名士的信任,於是平定北方四州這樣的願望很快就實現了。只可惜後來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戰敗了,從此再也沒有意氣風發的袁紹,袁氏勢力逐漸消失在歷史舞臺。

在袁紹擔任第一任官職——濮陽縣長不久,他的母親就病故在家,他需要暫時辭去官職回家奔喪,這時候,父親又突發病痛去世,接二連三的奔喪、服喪,讓袁紹的仕途剛開始就被迫中斷,前後一共有六年之久。

喪親之痛和六年的無所事事讓袁紹內心很受打擊。在那之後袁紹就拒絕了朝廷的辟召,堅持在洛陽過上了隱居生活。在那個政治黑暗的年代,袁紹的隱居其實是一種自保行為,他在暗地裡結交黨人和政客,那些俠義之士也有不少願意投入他的門下。袁紹通過自己的個人能力和拉攏的技巧,很快就有了一支自己的隊伍,為他以後的發展打造了較好的環境。

袁紹年少有成,為何晚年一再拒絕“妙計”,把大好前程讓給曹操?

東漢末年宦官專政

朝廷內宦官專政的局面使得黨人四處逃竄、避免被朝廷迫害。這時候袁紹的活動引起了朝廷宦官的注意,於是就有中常侍趙忠警告:“袁本初抬高身價,不應朝廷辟召,專養亡命徒,他到底想幹什麼!”

袁紹年少輕狂,對於這樣的警告自然是不太在意,父親死後就一直跟隨著叔父的袁紹被叔父罵得狗血淋頭,叔父袁槐畢竟在官場經歷很多年,所以聽到這樣的話很是緊張。

二、 董卓欲與袁紹交好,最後袁紹卻和董卓刀劍相向,這與袁紹被推為盟主、進入人生中最輝煌的階段密切相關

在不斷的加官進爵之中,袁紹也越來越受矚目,在董卓進京之後,想和袁紹一起商量重新立君,但是袁紹堅決反對董卓的想法,加上袁紹家大勢大,董卓完全不敢向袁家挑釁。當時袁紹十分擔心董卓會對自己下黑手,所以洛陽是不能待了,他即刻逃亡冀州。對外,董卓下令追捕袁紹,但是有人建議董卓赦免他,畢竟考慮到袁紹的家室較好,加之其之前籠絡了一批豪傑,如果現在對袁紹下手,不一定能成功不說,還有可能被反擊。於是董卓在思考片刻之後決定赦免袁紹,收回通緝令,並任命袁紹為渤海太守,想要以此限制袁紹,還帶了了幾分交好的意思。

袁紹年少有成,為何晚年一再拒絕“妙計”,把大好前程讓給曹操?

董卓劇照

後來董卓越來越暴戾,他擅行廢立的行為引起了很多官僚的不滿,士大夫們也紛紛雲起響應,這樣的局勢之下袁紹就坐不住了,他在董卓濫施淫威的時候公開抵制他的行為,這樣一來,本身名聲在外的袁紹就更加受到推崇,關東起來的能人志士紛紛推舉袁紹作為他們的盟主,這也就是袁紹最風光的時候了。那些說是推薦他為盟主的人,其實各懷鬼胎,在糧食吃完之後就開始了內亂,完全沒有合盟的樣子。

三、袁紹為何頻頻拒絕謀士的建議,把大好前程拱手讓給了曹操?有謀士而不盡其用,一改年少時機智果敢的模樣

袁紹被推舉之後逐漸有了野心,他不滿足於渤海這一小塊地盤,於是唆使公孫瓚攻打冀州,冀州被迫投降,把大印交給了袁紹,嘗過這樣的甜頭之後,袁紹又有了新的盤算,他先後攻打併佔據了冀州、青州、幽州、幷州,逐漸擁有兵力數十萬,從一支小小的謀士隊伍逐漸擁有了數十萬人的大軍。可能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變化,讓袁紹內心也有了起伏,對於謀士的作用不再重視,一心想要成就一番霸業。

在擁兵數十萬之後,袁紹的謀士沮授提出他的建議,想要袁紹趁此機會迎接漢獻帝到河北,讓漢獻帝定都鄴城,這樣一來袁紹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那以後幹什麼事情都會便利很多。袁紹是非常信任沮授的,在此之前就接納了沮授很多意見,不斷給沮授加官職。但是這一次袁紹並沒有接納他的建議,這原因和袁紹身邊的人有關。淳于瓊等人覺得,現在還想興復漢室這是不可能的,如果讓漢獻帝來到這裡,那隻能削弱袁紹的實力。袁紹一聽就急了,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勢力,怎麼可能輕易讓給別人,就這樣拖著,遲遲不肯接納沮授的建議。第二年,曹操在荀彧的支持之下迎漢獻帝到許縣,成功實現了“挾天子以令諸侯”,這讓袁紹徹底傻了眼。

袁紹年少有成,為何晚年一再拒絕“妙計”,把大好前程讓給曹操?

曹操成功挾天子

按理說,經過這次失誤,袁紹應該更加重視身邊謀士的建議,但事實卻並非如此。他的另一個謀士田豐看到這樣的局面建議袁紹趁著曹操羽翼未豐,趕緊出兵把許昌拿下,這樣還可以挽回之前的失誤,把漢獻帝搶過來。

“此算之上者,不爾,終為人所禽, 雖悔無益也”。

可是袁紹此刻早就已經有了更大的野心,他想直接稱帝。這樣的想法實在可怕,面對外界諸多勢力的限制,袁紹這次過於自信了。

有了計劃之後袁紹信心倍增,他決定向許昌發起進攻,而曹操則選擇在官渡守著。劉備一直都把持在曹操軍隊的後方,想等待時機把曹操打下。這時剛巧董承受漢獻帝的命令來找劉備,想和劉備裡應外合把曹操趕出去。劉備看著這樣大好的局面實在不想錯過,於是想要聯合袁紹一起攻打曹操。曹操無可奈何只好安排軍隊和劉備抗衡,但是軍營中出現了分歧。一些將士認為袁紹這邊也要加以防範,擔心袁紹突然襲擊。不過謀士郭嘉用一句話打消了他們的顧慮:

“袁紹性遲而多疑,來必不速;(劉)備新起,眾心未附, 急擊之,必敗。”

連對方的謀士都看穿了袁紹的性情,袁紹卻還不自知,這也是袁紹最後頻頻拒絕謀士的意見,最後戰爭失敗的重要原因。

四、袁紹在緊要關頭選擇退縮,留劉備一人對抗曹操,這樣的袁紹直接導致了劉備軍隊的崩潰,也為自己留了墳墓

就如謀士郭嘉所說,袁紹在戰爭來臨的時候突然選擇退縮,他以兒子生病為理由,不僅拒絕了自己謀士的建議,還拒絕了和劉備聯合起來一起攻打曹操。劉備孤身一人自然是打不贏的,大敗而逃。袁紹在這個時候才清醒過來,想要進攻許昌,但是田豐認為已經錯過了進攻的最好時機,袁紹孤注一擲,堅持自己的想法,甚至把田豐關進了牢裡。和曹操的對抗沒有直接敗北,這讓袁紹更是對謀士的建議不以為然,沮授等人建議防備曹操夜間偷襲,袁紹不聽,曹操趁夜色來襲,不戰而勝。

袁紹年少有成,為何晚年一再拒絕“妙計”,把大好前程讓給曹操?

官渡之戰

在袁紹和曹操對陣的時候,旁觀者看穿了一切,就有楊阜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袁公寬而不斷,好謀而少決。不斷則無威,少決則後事。今雖強,終不能成大業。”

在歷史的發展變化之中,袁紹有了心性方面的改變,他雖然為人寬厚,但是在最後不聽人勸阻,盲目自信,導致大好前程就這樣被葬送了。

參考文獻:

《漢書》

《英雄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