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的淚、方艙的夜……靜安援鄂醫療隊講述背後的故事

当疫情发生之后,

前方就没有了“如果”,

因为我们是医者。

当被组织选中之后,

前方就没有了“犹豫”,

因为我们代表静安。

病患把生存的希望交给我们,

我们一定会倾尽所有去呵护这份真诚。

如今,我们回来了。

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 吴瑞珅

谢谢你,武汉人民

1月27日,我与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位同仁一起,作为上海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护理队员驰援武汉最大的专科传染病医院,也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就诊的定点医院之一——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图片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快,常合并有多器官衰竭或有多种并发症,治疗上比较复杂,对护士的专业要求高。我们需要为患者提供采集标本、监测生命体征、营养支持、皮肤保护、补液给药等工作,随时观察他们有没有病情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前瞻性预防措施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还需要做大量的消毒隔离、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工作。尤其是为下不了床的重症患者提供生活护理,部分患者还进行了有创呼吸机治疗,需提供气道管理等专业护理。我们还主动地与清醒患者交流沟通,疏导患者的情绪,通过安慰、鼓励和精神上的支持,康复操、呼吸功能训练等身体上的恢复,帮助患者建立信心、重燃生活的希望。

记得3月17日,我像往常一样,在病房里给患者补液,病床上的阿姨听到新闻里发布了上海援鄂医疗队第一批将返回上海的消息,她激动的问我:“你们是不是也快回家了呀?在这里待了这么久了,家里人肯定都想你们了。唉!其实我心里很内疚,要不是我们都生这个病,你们也不用大过年的离开家人到这里来吃苦受累,我心里真的是过意不去……”

当时,她的眼眶里是泛着泪花的。我安慰她说:“阿姨,这不怪您,您看,每天康复出院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现在武汉已经比原来热闹了,希望就在眼前,只要你们康复出院了,我们比回家都高兴!”就在这一刹那,这位患者的话让我体会到了武汉人民对我们医务人员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使我为之动容,正因为有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才让我们有了坚持到底的斗志和信心!

3月27日,这位阿姨作为北四病区最后一批康复患者顺利出院了,北四病区“关门大吉”,临别时我们很有默契地一同说道:“平平安安回家”。

图片

▲吴瑞珅与两位康复患者合影

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吴婷婷

我带了一个“老跟班”

2020年开年,全国各地派出最强医疗队驰援武汉,我有着多年呼吸科和重症监护室工作经历,所以在第一时间向中心提出请战,没有一丝犹豫和害怕!

图片

武汉的冬天很冷,但身着防护服的我丝毫不觉得“冻意”。印象最深的是在金银潭医院南3病区的时候,那天夜班的我早早用上“包大人”,穿好防护服进入病房。

10床爷爷出现了肺性脑病的症状,从晚上6点开始烦躁想回家,氧饱和一度出现80%以下。眼看着凌晨一点了,一丝睡意都没有!这可怎么办,新冠病人呼吸情况不好,强行使用助眠药物,一旦用药不当反而出现不良反应。所以最好的方式只能是吸氧并加强巡视观察。可爷爷不肯睡到病床上,如何吸氧?突然想起有氧气袋,有了!

我搬来椅子与爷爷平坐,手捧氧气袋,爷爷就在走廊吸起了氧,不久之后氧饱和度就上升了许多,这使我们放心了一些。

因为爷爷有想回家的想法,所以他一直往出口通道走。可病区里那么多病人怎么办啊?我灵机一动,想起了在社区里哄爷爷奶奶的方法,和爷爷说道:“爷爷,这样吧,您陪我一起工作吧!我们过一会就去病房兜一圈,然后陪您坐下来,聊聊您家人如何?”

爷爷说着湖北方言,我对他的应答模棱两可,连比划带猜揣摩他的意思。我在前组巡视,爷爷跟到前;我往后组巡视,爷爷跟到后,这样一来二往,消耗了爷爷不少精力!软磨硬泡终于天亮了,好在一晚上其他病人较稳定,早上6点开始常规工作,爷爷被我扶回床上躺下休息,吸上氧气,氧饱和度恢复到92%,爷爷感觉好多了。

同病室的叔叔告诉爷爷,“老爷子,你这晚上可把伢儿折腾惨喽,你不睡,伢儿就一直陪你到天亮”。爷爷不禁自责流泪,我对他说:“爷爷,什么都不用说,我们做的这些都是应该的。您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配合我们治疗,多吃些增加抵抗力啊!”爷爷对我摆手示意,之后开始积极配合治疗,很快经过几次的核酸检测阴性,爷爷达到出院标准!为他感到高兴,出院之后隔离观察14天,爷爷很快能与家人团聚。

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陈雅娟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

回到上海的第11天,记忆似乎依旧停留在武汉,那些在金银潭医院的日日夜夜,那些直面生死的瞬间,镂心刻骨!

图片

▲陈雅娟空余之时在走廊里休息小靠

在那里,我经历了穿着防护服,包着尿不湿,不吃不喝连续奔走8小时的疲惫;体会了目送康复患者迈出隔离病房的欣慰与喜悦;感受了目睹前一天还有说有笑生活自理的患者第二天就只见空荡荡床位的难过;见过好转患者回忆在ICU与疾病抗争时的哽咽;有患者双手合十的诚挚感谢,也有出院患者为我们的付出感动而要求合影……

而记忆中最深刻的是19床老爷爷,生活不能自理,入院之后从未开口说过一句话,每次替他换尿布,双手总是使劲攥着不让掀被子。那次夜班,听交班说他绝食拒药,心里一阵着急,谁都明白这特殊的时期拒绝进食拒绝服药意味着什么!

清早忙完所有治疗,赶紧来到爷爷床边,细心地把口服药碾碎了用温水化开,白粥也凉到了合适的温度,可是任凭我怎么哄怎么骗,老爷爷都不肯张嘴。半流质的粥行不通,我去找来一瓶佳立畅,无论如何今天都要让他进食……或许是拗不过我的执着,爷爷终于还是喝了两小口,然而正当我略感欣慰的时候,他又紧闭牙关再也不肯张口了,我一心急,声音自然而然地大了起来“今天你必须吃!”“吃了,病才能好,吃了,才能回家!”“你不想见家里人了吗?不想好好地回去吗?”……

看到爷爷抬起左手指指下身,忽然间明白过来:他是怕喝多了要解尿,他是怕麻烦我们啊!瞬间,泪水模糊了双眼。“没关系的,你只管喝,尿了我给您换!”……那一个清晨,爷爷破天荒地喝了60ml左右的佳立畅,还把化开的药喝完了,那吞咽的样子是我脑海中最深刻的画面。那一个清晨,整条病区走廊充斥着我的“吼”声……然而,就在当晚,噩耗传来,老爷爷走了,终究,他还是没能捱过去,没能好好的,没能等到回家……

早上的那次进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心里真的很难受,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会再多点耐心,让他再多吃几口;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再心急,我也会轻声细语,让他温馨地走完最后一程……

图片

▲陈雅娟和出院患者告别

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 吴荣琴

确诊病人王姐的心理问题

2020年庚子鼠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牵动全中国人民的心,2月20日国家卫健委号召心理医生支援武汉,我是一名党员医生,第一时间报名。我很光荣,作为上海第九批心理医疗队成员,参与了这次抗疫斗争。我想和大家分享1例心理干预抗疫故事。

图片

故事的主人公是新冠肺炎的治愈者,在方舱医院住院期间同时是一名志愿者,我且称她为王姐。王姐新冠确诊后,住方舱医院,在舱内做志愿者,帮助其他患者,看到我们来后,非常高兴,积极帮助我们发现在舱内有情绪问题的患者。王姐在方舱内做志愿者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通过做志愿者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所以在方舱住院期间王姐并没有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出院后在隔离点观察期间逐渐出现了心理问题,容易发脾气,担心重新去工作后的人际关系处理,担心被同事们歧视。担心疫情后经济不景气可能被裁员,感到生活的压力很大,伴有易疲劳感、失眠,主动联系我,希望获得帮助。

我通过访谈,对王姐的心理问题的持续的时间、情绪表现、强度等进行综合的分析,我初步判断王姐为一般心理问题,主要是焦虑情绪,自己觉察压力较大。我与王姐协商,确立了咨询目标。通过多次微信视频咨询进行矫治和干预、追踪与巩固,同时,通过帮助王姐在隔离点要维持日常生活的规律,饮食,适度的运动,来使她增进体能,逐渐消除疲劳感、改善睡眠。又教会她如何正确地发泄不良情绪,避免乱发脾气、自虐等不恰当的发泄方式。通过我系统的心理咨询,王姐的心理问题有了明显好转,愿意主动与同事微信联系,与同部门的同事微信联系很愉快,能主动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对未来经济的影响有正确的认识。焦虑情绪,心理压力,睡眠较最初有明显改善。

在这场新冠肺炎的疫情中,像王姐这样的心理问题很多见,通过心理援助,他们得到了帮助,能重新建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人格逐步完善,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援助目标。

图片

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 刘亚良

我们手牵手一同走进方舱

2020年的春节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华大地,我每日关注国家疫情,看到前线的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几度流泪。也感受到了疫情的严峻,看到一批又一批医护人员前往湖北,决定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会支援湖北,到疫情最前线去。2月20日晚我有幸成为上海市第九批心理医师援鄂医疗队队员。

图片

回想第一次进方舱医院的经历历历在目,无法忘怀。第一次进舱时我们花了半小时穿戴好所有的防护装备,由于缺乏经验,带上护目镜十来分钟后,雾气就模糊了护目镜,能看清的距离不超过两米,我们只好手牵手一同走进舱。当我们刚走进病区时就听到很多病友大声说“快看呀,上海心理医疗队来了,我们这里也有上海的医生了,感谢你们……”同时很多病友簇拥上来,他们上来第一句话是“谢谢你们上海医疗队”,当时我非常激动,感叹我们上海品牌力量,也为自己能够作为上海医疗队员出征武汉而感到无比自豪。

病人们对我们都很热情,对我们的到来充满了期盼,有些有心理创伤的病人平时不愿与人多交谈,但听说我们来了,他们接纳我们,向我们敞开心扉,跟我们谈他们的经历以及在这次疫情中受到的伤害。

有位病人,在这次疫情中她家里三位亲人相继病逝,她伤心欲绝,整日以泪洗面,一开始不吃不喝,也不愿意接受治疗,时常半夜在噩梦中惊醒,更是担心家中独子会被感染。我们多次与她进行沟通、交流,让她把自己悲伤的情绪和担心的事情都说出来,一点一点她从拘谨、害怕,到放松、自然,把我们当自己的朋友一样,非常信任我们,向我们倾诉,之后她也逐渐开始接受正规治疗,恢复一日三餐、睡眠都得到了改善。

他们其实都很理智清醒,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但是在当下,他们更需要的是陪伴,是有人倾听他们内心的惶恐,此时,我们作为心理医生,除了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去帮助他们以外,我们更应带着一颗同理心,带着一颗爱心,去理解去支持去关怀。

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 施冬青

在武汉,我遇到了老乡

2月29日,每四年才有的这一天,我在武汉。

图片

6点早早地起来,完成洗漱,因为今天还要赶去我们负责的方舱。今天早饭是热干面,突然让我想起网络上的一张图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边吃边想:哪有这么文绉绉,一句话“干,就完了”。

图片

在穿脱防护服方面,自己已算是熟手了,即使全部防护用品都是double,我也已经轻车熟路。完毕,经过负压通道,进入熟悉的方舱。今天我要去复诊昨天B区的一个小伙子,见面他说昨天我们聊过之后,感觉压力小多了。欣慰,说完我转身欲离开,“侬是上海来额啊?”熟悉的乡音,我一惊,身后站着一位阿姨,见我疑惑(她绝对看不清我2层口罩+护目镜背后那吃惊的神色),她主动说:看见我的防护服上写着“上海”,想招呼一下。

原来,阿姨今年62岁,她在1980年随上海的工厂整体搬迁来武汉而离开上海,至今整整40年,期间她已成婚,育一女,现在外孙女都已经6岁,今年9月将上小学。原本住在中山公园附近,6年前回过一次上海,在上海有4个姐姐,年纪也已经很大。她说,她对上海和武汉均有深厚的感情,上海是她的出生地,武汉是她奉献青春直至退休的城市。我们全程“沪语”交流,阿姨还不好意思地说,她好久不说上海话,感觉生疏,甚至不标准,让我见谅。我内心哪里曾有一星半点这样的想法。在一个陌生而需要帮助的城市,在这样的环境里遇到一位老乡,心里很是感触。

周围的人看着我们一个上海来的医生,一个武汉的当地人,说着武汉人听不懂的家乡话。他乡遇故知,只是这样的见面场所,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令人欣慰的是,如今武汉已按下重启键,英雄的城市燃起新的希望。为武汉加油,为祖国加油!

资料:区卫生健康委

编辑:叶苹

静安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