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父母所不知道的秘密

最近,发生在儿子身上的一件小事,改变了我对“磨蹭”的偏见!那天有事不得不早起,6:30叫醒儿子,没睡醒的他有点烦躁和赖皮。想着7:00就必须从家里出发,我就催促他“快点穿衣”。看他愣在洗漱台,催促“快点刷牙”,看他有一口没一口地吃饭,催促“快点吃饭”。催促次数越多,越觉得孩子是故意和我唱反调,做什么都不上心,磨磨蹭蹭只会耽误时间。出门时,我很不友好地把袜子扔给他,加一句:“赶快穿。”这时儿子坐在地上,怎么也穿不好,心急的我打开门,他却“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快不了了!”看着崩溃的儿子,我突然醒悟:一大早,就把自己的焦急间接转嫁给了孩子,快节奏、紧迫感早已破坏了孩子的思维能力。他爆发了情绪以后,更加挫败地坐在地上,可怜兮兮地看着我。“慢一点也没关系,妈妈等你!”这句话,好像有魔力一般,他迅速地穿好了袜子。龙应台说: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九成父母所不知道的秘密

心理学上有一个很有名的效应,叫超限效应——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久,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此效应来源于作家马克·吐温话说有一次,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他决定多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准备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被反复催促的孩子,心理活动和马克·吐温当时一样,最后就是被“逼急”了,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总而言之,越是被父母催促,孩子的反抗心理愈发高涨。心理学家说:只有给足孩子时间去体验,他们才能从实际生活中明白,自己是谁,要做些什么。喜欢在屁股后面催促的父母,常常会担心:如果不催孩子,孩子会不会更加放飞自我,把该做的事情搞得一团糟?当然,可能会,但不会一直都那样!孩子也会讨厌麻烦和问题,如果知道是自己拖延导致的问题,自己也会反思和想办法,然后调整自己的内在状态。倘若是一直按照父母的节奏,匆匆忙忙地做每件事,孩子永远也弄不明白什么事是自己的,什么事是别人的,一旦生活出现问题,他不会意识到这是自己的责任,而会怨恨催促者。

就算赶时间,只需要提醒孩子注意,也不一定要催促孩子,可以这样做:1.脆弱式表达,将“你快一点”变成“我希望......”“你快一点吃饭,马上校车就要来了。”变成“妈妈希望你十分钟以后可以吃完饭,然后我们有三分钟的时间下楼,这样就来得及坐校车。在家庭教育当中,脆弱式表达,会让孩子更了解父母的心意和需求,能引发孩子自觉的合作。用强迫式或者紧迫式地表达:则会让孩子产生内疚感,觉得自己不够好,从而引发孩子消极抵抗、做事被动。2.提供自主选择,“如果你晚上八点半完成作业,你就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做自己爱做的事,如果是八点完成作业,你就有一个小时可以自由支配。如果你是九点完成作业,就没有自由安排的时间了。你会难过,妈妈也会惋惜。告诉孩子行动快慢的后果,这种提醒最好能够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想后果。3.坦诚地表达当时感受,别指望催促孩子,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孩子不能在有情绪的状态下去理解父母的情绪。父母坦白而直率地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孩子是愿意体谅父母需求的。

父母陪伴其实就是等孩子慢慢成长,帮助孩子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他既能发现自己,也能从这些自我安排中了解他人,最终形成自我与世界的认知。真正毁掉孩子不是磨蹭,而是父母的快快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