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功臣狄青,滿朝文臣都針對他,只因其做錯一件事

公元960年,後周政權的都點檢趙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發動了政變,迫使周恭帝退位,建立了宋王朝,史稱“北宋”,這就是著名的“陳橋兵變”

。北宋在建國後曾在趙匡胤的領導下有過一段時間的繁榮,但後來由於朝內“重文輕武”的政策,導致軍事力量不如他國,屢屢被周邊國家侵犯,並且北宋往往通過向別國交納“歲幣”來換取和平的局面。

北宋功臣狄青,滿朝文臣都針對他,只因其做錯一件事

但在北宋宋仁宗年間,曾有過一位將軍帶領北宋贏得過多場戰役的勝利,僅僅用了二十年時間就從一名普通的士兵做到了樞密使的位置,這個人就是狄青。但在狄青上任後,由於他是武官出身,在重文輕武的北宋受到諸多文官的排擠和忌憚,最終在文官的流言蜚語下被仁宗流放在外,最後鬱鬱寡歡而死


宋代由於前有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造成宋朝人對軍人尤其是手握兵權的人很是忌憚,擔心他們隨時會起兵叛亂。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發生宋朝就主張發展文學,抑制武事發展,將軍事大權放在皇帝手中。北宋實行募兵制,只有在發生戰爭時才臨時招募士兵,皇帝直接管轄士兵的調動和指揮,這就讓當時的北宋很難有名將,全國上下對軍人的戒備和歧視甚至讓很多人不願參軍。

北宋功臣狄青,滿朝文臣都針對他,只因其做錯一件事

狄青出生在普通的農民家庭,從小就生活貧寒。

在十六歲的時候他的哥哥因為和別人打架生事,原本是要被抓去參軍,狄青就代替哥哥受罰。當時犯人都要在臉上刻字,狄青當然也不例外。被抓去參軍後狄青發現自己在戰場上找得了人生目標,那就是奮勇殺敵保衛祖國。

  • 當時由於北宋的軍事力量薄弱,西夏常常出兵攻打北宋來要取資源。防守士兵大多是被抓來充軍的,所以北宋在戰爭上屢次失敗,宋仁宗為此震怒。直到狄青的出現才改變了這一現狀,狄青參軍後驍勇善戰,每次都衝在最前線屢屢建功,但由於臉上被刻字過於猙獰被人嘲笑,狄青後來就想效仿前代蘭陵王的做法,在打仗時用面具遮住面容,這樣別人就看到自己的面部了。
北宋功臣狄青,滿朝文臣都針對他,只因其做錯一件事

等到狄青與西夏作戰時,每次都取得傲人的成績,西夏更是沒有見過如此勇猛之人,被狄青打的節節敗退。狄青後來被委以重任,在與西夏作戰時往往自己衝在最前線,手下的士兵看到後也爭相恐後奮勇殺敵。在北宋與西夏作戰的四年中,狄青共參與了二十五場戰役,前後中箭多達八次,但由於自己的勇猛攻下了金湯城,斬殺過多個西夏的部族,共俘獲了五千七百多人。由於狄青每次出戰都頭戴面具,披頭散髮,所以人們將狄青稱作"面涅"將軍。

狄青的軍事才華被范仲淹所欣賞,經過尹洙的介紹兩人相識。范仲淹瞭解到狄青並沒有學過兵法就如此厲害,乃一代奇才。後來范仲淹贈予狄青一本《左氏春秋》,對他說:"將帥不知古今歷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後來就發奮讀書學習兵法,此後在多次戰爭中屢屢建功,不久就升任副樞密使。

北宋功臣狄青,滿朝文臣都針對他,只因其做錯一件事

當時宋仁宗看到狄青臉上還留有當年的疤痕就勸其將疤痕去掉,狄青回覆到,陛下從沒有因為自己的出身而嫌棄過,每次都是按功行賞;保留它能夠激勵手下的士兵所以不能奉行您的命令。

皇祐年間,廣源州的土匪儂智高反叛朝廷,先是攻陷邕州又沿路攻破九個州包圍了廣州城。朝廷先是派楊畋出戰無果,後來又派孫沔、餘靖二人,但宋仁宗還是放心不下。當時已經是副樞密使的狄青主動請戰,說道:微臣本就是士兵出身,如今發生戰亂自己沒有什麼能夠拿來報效國家的,只有前去戰場將敵人的頭顱送回京城第二天就任命狄青帶兵去前線,仁宗還為狄青設酒送行。

北宋功臣狄青,滿朝文臣都針對他,只因其做錯一件事

狄青到前線後就發現軍隊的號令不一致是失敗的主要原因,就下令讓軍隊休整十日。儂智高聽聞後就放鬆警惕,誰知第二天狄青就率領一隊人馬拿下了崑崙山。此後狄青率領大軍將叛軍拿下,斬首數千人。仁宗聽聞狄青已經打敗叛軍就趕忙和大臣商量要趕快確定如何獎賞,晚了就沒有獎賞的作用了。

狄青回到京城仁宗要封他為樞密使,但樞密使一職在北宋建國起就一直是文官擔任,如果狄青上任無疑是打破了這一傳統,所以滿朝文官紛紛反對,仁宗只好作罷。但後面幾天又有人提及此事,仁宗考慮到狄青的功勞還是讓其擔任樞密使一職。

北宋功臣狄青,滿朝文臣都針對他,只因其做錯一件事

狄青用不到二十年就達到了事業的頂峰,但由於他武官的身份讓滿朝文官感到威脅,於是多次上言仁宗。多次之後仁宗也信以為真將狄青流放。狄青被流放後始終想不明白自己因何犯事,最終抑鬱而死。

結語

《宋史》評價狄青“宋至仁宗時,承平百年,武夫鷙卒遭時致位者雖有之,起健卒至政府,隱然為時名將,惟青與逵兩人爾。”狄青原本能夠成為一代名將保衛北宋,但他的下場更讓他人此後不敢從軍,北宋的軍事力量愈發薄弱,最終發生靖康之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宋史》

《左氏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