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末代女王慈禧太后超強的政治手段,26歲發動宮廷政變

公元1850年,道光皇帝駕崩於圓明園慎德堂。終於走完了其無奈又可悲的一生。在他執政期間,暢行節儉,而官場卻腐敗之風日盛。他有意開疆拓土做一位守成之君,然而中國卻在他的治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與半封建社會。不過在道光帝臨終前,這些政治上的困惑已經不再重要, 因為擺在他眼前的,是一個非常頭疼的立儲問題。

道光皇帝非常喜歡皇六子奕訢,但同時對於皇四子奕詝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在經過了無數次的糾結之後,道光皇帝選擇了皇四子奕詝來繼承帝位,也就是後來的咸豐帝。同時,封皇六子奕訢為和碩恭親王。殊不知,道光帝的這一抉擇卻為清廷日後的發展埋下了禍根。

咸豐帝上臺之後便有意疏遠了恭親王奕訢。但咸豐帝卻命中註定似的在選秀時選擇了葉赫那拉氏的一位女子。 這位葉赫那拉氏年方17,封蘭貴人,也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后。

當然,此時沒有人會預見到蘭貴人會成為以後的慈禧,即便其生下了咸豐帝唯一的兒子——同治帝載淳。 而這一切,則源於一場改變清王朝命運的政變。

1860年春,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城,咸豐帝逃到了承德避暑山莊。第二年,咸豐帝便在此去世(1861年8月22日)。去世之前,咸豐帝指定了皇位的繼承人,年僅6歲的載淳。 並任命肅順等八大臣輔政,同時賜給皇后與懿貴妃(同治帝時期的兩宮皇太后)每人一枚印章, 並規定大臣議定的決策沒有蓋印章,則決策不能夠生效。咸豐帝希望以此來達到權利的平衡,希望能夠在權利制衡的情況下使載淳快速成長。

咸豐帝如此做法顯然是吸取了順治皇帝時期多爾袞與康熙皇帝時期鰲拜的教訓。可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因為朝中還有那個被冷落的恭親王,還有一個權力慾望超強的懿貴妃。

恭親王奕訢,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被派留守北京與列強交涉並簽訂條約。在當時華夷觀念的影響下,辦外交終歸不是件體面的事。恭親王被派做此事,可見咸豐帝是多麼討厭他的這位六弟。與恭親王一同留下的,是軍機大臣文祥。讓文祥感到不爽的是,當時軍機大臣一共有五位,其他四位都被任命為了輔政大臣,而自己卻留守北京。 恭親王和文祥都能預感到,一旦新皇帝回到北京,二人將被排除在政治最高層之外。

在熱河行宮,兩宮皇太后與輔政八大臣的矛盾也日益顯現。載淳即位後,尊先帝皇后為母后皇太后,徽號慈安,尊自己的生母懿貴妃為聖母皇太后,徽號慈禧。 兩宮太后希望在皇帝即位之初能夠垂簾聽政,而八大臣則以違反祖製為由予以拒絕。 在當時的熱河行宮中,基本上全都是輔政八大臣的勢力,所以慈禧太后不得不選擇妥協。而輔政八大臣勝了第一陣,也便放鬆了對兩宮太后的警惕。

但是慈禧太后畢竟不是一般的女流之輩。眼見輔政八大臣不能成為自己政治上的盟友,便以退為進,表面上選擇妥協,暗中聯繫各方勢力準備新一輪的反擊。

於是慈禧把目光投向了恭親王,而恭親王也毫不猶疑地站到了慈禧的後面。 雙方雖然有著不同的想法,但基本目的是相同的。就是要握住權利。奕訢在咸豐帝駕崩後不久便來到了熱河,據說還曾與兩宮太后密謀了將近兩個多小時的時間。隨後,奕訢返回北京,準備發動政變。

兩宮太后任命奕訢的七弟醇郡王奕譞(光緒帝載湉的生父)任步軍統領。步軍統領這個官還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就相當於掌握了北京城內所有軍隊的指揮權。不久,奕譞又監管善捕營。 兩宮太后與奕訢將兵權握在了自己手中。

1861年農曆9月23日,咸豐帝靈柩開始起靈運回北京。兩宮皇太后提出皇帝年幼,不便與陵寢一同回京,希望從小路儘快趕回北京。輔政八大臣居然同意了這個要求,在此他們犯了一個非常大的錯誤。皇帝雖然年幼但畢竟是皇帝, 誰在皇帝身邊誰就是皇帝的代言人,誰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 輕易把皇帝交給了自己的政敵,這無疑相當於把自己送上了對手的斷頭臺。

29日,兩宮太后與小皇帝回到北京,而靈駕還在路上。兩宮太后回宮之後立即召見恭親王奕訢等人,準備發動政變。 30日,同治皇帝與兩宮皇太后宣佈輔政八大臣肅順、載垣等罪狀。 10月1日,任命恭親王奕訢為議政王,軍機大臣。

隨即,軍機大臣文祥奏請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5日,大學士周祖培上疏言“祺祥”年號意義重複,請更正。於是改“祺祥”為“同治”, 其意在兩宮同治,兩宮與親貴同治,兩宮與載淳同治,兩宮、載淳與親貴同治。

6日,輔政八大臣中載垣、端華在宗人府自盡,肅順被處斬,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革職,其中穆蔭被髮往軍臺效力。

11月1日, 同治皇帝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於養心殿垂簾聽政。

政變以兩宮太后的完勝而告終。因1861年為中國舊曆的辛酉年,所以此次政變又被稱之為“辛酉政變”。又因“祺祥”年號,所以也把此次政變稱之為“祺祥政變”。

慈禧太后通過政變走上了權利的最高峰。 在此後的歲月中,清王朝就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一樣,各式各樣的災難接踵而至。隨著慈安的去世,慈禧太后更是沒有了顧忌,在王朝的晚期任意揮霍著自己的權利資本。也正是因為慈禧太后把持了近30年的朝政,使得這個王朝逐漸走向了滅亡。

很多人把慈禧看作是清王朝的掘墓人,因為這個原因, 人們把這位姓葉赫那拉氏的女子與葉赫那拉的詛咒聯繫在一起。 晚明時,女真葉赫那拉部與愛新覺羅部恩怨不斷。但隨著努爾哈赤的崛起,愛新覺羅最終戰勝了葉赫那拉。

慈禧作為繼武則天之後,中國歷史上又權傾天下的最高統治者。其政治手腕與個人魄力自不必多說。但是,同時也開啟了中國歷史上任人宰割,割地賠款的屈辱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