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海军“第一舰”的排水量吨位你可能想象不到

本文为大漠单骑原创首发,网站、移动APP、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如转载请务必取得本作者同意,个人自媒体、论坛等如转发请务必保留本作者署名,违者将追究其侵权责任,勿谓言之不预也。

当世人盛赞中国海军新建舰艇“下饺子”之时,你可否知道人民海军拥有的第一艘主力战舰的排水量只有745吨?这就是在1949年2月12日首艘起义的国民党海军军舰——黄安舰,我军命名为沈阳舰,其被誉为人民海军“第一舰”。这是一艘三手日制海防舰,若放在今天6.5万吨山东号航空母舰面前就犹如“小舢板”,可在人民海军初创时期,沈阳舰竟是为数不多的主力战舰,在祖国海疆劈波斩浪31年,为海防安全和海军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在4月23日海军成立纪念日来临之际,让我们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中黄安舰/沈阳舰的不平凡经历,从中感受71年来人民海军发展壮大的艰辛和不易。

人民海军“第一舰”的排水量吨位你可能想象不到

日制第一号型(丙型)海防舰基本参数。舰身长67.6米,宽8.4米,吃水2.9米,标准排水量745吨,满载排水量810吨;动力采用2台舰本式23号乙8型柴油机,总功率1900马力,最高航速16.5节/小时,续航力6500海里/14节;武备为2门10式120毫米主炮,2座三联装、2座双联装、2座单装96式25毫米高射机关炮,1门80毫米迫击炮,12具深水炸弹投射器,备深水炸弹120枚;舰员编制136人。

01黄安舰原为日军81号海防舰,下水不久日本宣布投降,成为战败赔偿军舰

黄安舰的前身是日本舞鹤造船厂于1944年12月建成的日本海军81号海防舰,属于第一号型(丙型)海防舰,系1943年初在鹈来级(甲型)海防舰的基础上简化设计的船队护航专用舰型,并不适合远洋作战,故大部分编入日本海军的本土海防舰队。日本海军第一号型(丙型)海防舰均没有日文舰名,是以奇数编号来命名,首舰为1号,故此类海防舰称为第一号型。

通常海军区分水面舰艇是以标准排水量500吨为线,之上称为舰,之下称为艇。日军将海防舰也称为护航驱逐舰,称舰倒没问题,但称驱逐舰则夸大了(这也是小日本的秉性),仅在火力上就缺鱼雷,其实海防舰就相当于护卫舰或炮舰。

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军对日本本土实施战略大轰炸,日本的战略资源日益匮乏,美军跳岛战略大反攻也直指日本本土,日本此时再建造“大和”、“加贺”之类的大型、超大型战舰已不现实,故将建造周期短、用料少、可大量生产的海防舰作为本土决战最后的海上“挡箭牌”。日本为了加快海防舰的生产速度,原舰体设计中很多曲面被改成直线,设备也尽量因陋就简,使之成为偷工减料的急造舰。虽然海防舰的防护性、适航性、居住性比较差,但火力并不弱,相当是将杀伤力放在首位的“玉碎”特攻舰。在日本各军工造船厂的加班加点下,共制造了7种型号194艘海防舰(其中丙型海防舰62艘),不过这一波“下饺子”已是最后的疯狂。

这种海防舰使用的装甲钢板比较薄,防护力自然差,很不抗打。1944年11月4日,日本海军7号海防舰在中国南海活动时,被美国海军271号潜艇一枚鱼雷轰掉整个舰艏。这艘舰后被日军遗弃,解放后由江南造船厂的技术人员在广州修复,加入人民海军后命名为南宁号,一度成为南海舰队的旗舰。

02变身中华民国海军黄安舰,贪腐风中沦为赚钱的工具

这艘日军81号海防舰因入役较晚,未参加海战并在美军大轰炸中得以幸存。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将舰龄较短的135艘中小型军舰赔偿给美、苏、英、中四国,中国共分得34艘军舰,其中有17艘海防舰,就包括81号海防舰。中华民国海军按接收日本军舰的顺序将81号海防舰称为接22号舰,于1947年8月30日在中国青岛港正式接收。

要说这小日本真是既狡猾又吝啬,81号海防舰在交到中国人手上之前,舰上的各种武器装备已被拆卸一空,拿去当废钢铁卖了,舰上许多设备也搞得乱七八糟,其它赔偿日舰的情况也差不多。没有舰载武器何称军舰?因此,接22号舰在青岛接收后,直接开进青岛海军修船所实施大修,并加装部分舰载武器。

这接22号舰还真是命运多舛,前面是小日本有意破坏,后面是国民党海军军官作孽贪污,把接22号舰当成自己碗里的肥肉,为一己私利欺上瞒下、虚报冒领,无所不用其极。接22号舰上的多个电机、发动机配件、铜制管件等值钱的设备被他们拆下来拿到黑市卖掉,接22号舰几乎被拆成了空壳子。而后,舰上缺失的设备再向上方加码要钱购买,从中再赚一笔差价。最后这34艘赔偿日舰中,经双重破坏竟有6艘完全无法修复,可见贪腐的国民党政权气数已尽,垮台就成了必然。

人民海军“第一舰”的排水量吨位你可能想象不到

黄安舰起义部分骨干合影。前排左起:王子良、鞠庆珍、刘增厚,后排左起:孙露山、张杰、刘彦纯、田秉吉。

如此这般折腾,舰龄不到3年的接22号舰又在青岛的修船厂待了一年半,拖拖拉拉到了1949年2月,接22号舰总算可以勉强入役使用了,可舰上主炮位置仍然空着,仅装上2门25毫米高射机关炮,2挺13.2毫米高射机枪,火力不及原装舰的十分之一。国民党海军将接22号舰命名为黄安舰,在1948年下半年陆续调配舰员,将其编入海军第二军区海防第一舰队,常驻地还是青岛港。

03青岛高举义旗,黄安舰成为国民党海军第一艘起义军舰

解放战争进入1948年底,国民党军队败局已定,士气低落,人心涣散,在我党我军的攻心政策下,不断有整师整军的部队起义加入解放军。黄安舰的成员新组建不久,军心不稳,人心思变,显然是策反工作的理想对象。密切关注青岛国民党海军动向的山东解放军和中共山东地方党组织,通过多方面关系,陆续派人打入了黄安舰,成为舰上的官兵,秘密准备发动武装起义。

此时黄安舰上汇集了我党我军多个单位的数条地下工作线:枪炮军士长孙露山是解放军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联络科的地下工作者,也是最早打入黄安舰的我军人员;少尉枪炮官刘增厚是胶东军区联络部的地下工作者;准尉副枪炮官王子良是中共青岛市委社会组的地下工作者;接29号舰代舰长刘建胜是中共华东局社会部发展的内应,也是黄安舰起义的联络人。在他们的身后还有各自上级组织派来的若干名地下工作者,已进入青岛市配合策应起义工作。开始这几条线上的地下工作者相互之间并不知情,随着策反工作的深入终于形成了一个拳头。他们在黄安舰上,争取发展了近20名起义骨干分子,又意外发现舰上的三号人物舰务官鞠庆珍中尉,竟是中共胶东区党委统战部的地下工作者,1946年参加革命,在敌海军内部已潜伏数年。

黄安舰上成立了由鞠庆珍、刘增厚、孙露山、王子良组成的起义领导小组,由熟悉航海的鞠庆珍任起义总指挥,根据领导小组制定的起义计划,准备借青岛国民党海军舰艇南撤的机会,控制黄安舰后驶向解放区连云港,这样即便航行途中被敌人发觉,也可以用“南撤”的名义蒙混过关。他们将这个起义计划上报胶东军区得到批准,并请上级协调连云港我军方面做好接应。

人民海军“第一舰”的排水量吨位你可能想象不到

创刊于1939年的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曾对黄安舰起义进行连续报道。

1949年2月9日黄安舰驶离修船厂,停泊在青岛前海小青岛西侧的海军锚地。2月12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黄安舰的舰长刘广超等部分反动军官将上岸回家过节,这正是起义的绝佳时机。晚8时30分起义正式开始,短短几分钟,黄安舰起义人员就控制了全舰,值班副舰长刘振东及通信报务人员也被暂押。黄安舰起义时舰上有63名舰员,还有9名起义艇员的亲朋,共72人,当鞠庆珍向全舰官兵宣布起义时,部分并不知情的水兵当即表示拥护起义。晚8时50分许,黄安舰在鞠庆珍的指挥下拔锚起航,离开青岛前海锚地时黄安舰巧妙骗过美国海军舰艇的信号灯盘问,疾速驶向大海。

04我军自建军以来拥有了第一艘海军制式战舰

1949年2月13日晨4时许,黄安舰抵达连云港外海,费了一番周折终于与当地解放军接上了头(一度发生误击)。第二天,新海连特区(连云港当时的名称)党委书记谷牧(后任国务院副总理)接见了鞠庆珍、刘增厚等黄安舰起义领导人员,并为全体起义官兵召开了隆重的欢迎大会。2月16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亲自拟写中央军委致华东局祝贺电报,高度评价这次起义的重大意义:“庆祝你们争取敌军舰黄安号反正胜利”,“这是实行毛主席所规定之1949年争取组成一支可用的海军的首先响应者”,“请转知该舰全体人员予以嘉奖”;陈毅司令员也签署命令,任命鞠庆珍为黄安舰舰长。

黄安舰是我军自建军以来拥有的第一艘海军战舰,弥足珍贵,同时其也是国民党海军起义的第一艘军舰,自然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极大恐慌。国民党空军连续两天派出多架飞机到连云港码头侦察、轰炸,在黄安舰以及驻港解放军防空火力反击下,黄安舰幸未被击中。随后,黄安舰转移到苏北一个小码头实施严密伪装,国民党军机反复搜寻也未发现,黄安舰得以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

人民海军“第一舰”的排水量吨位你可能想象不到

图为停泊在苏北灌南县堆沟港进行伪装的黄安舰,舰身上覆盖了大量渔网和芦苇,这才躲过敌机的侦察和轰炸。

“黄安舰起义”经我党各报纸、电台竞相连续报道,在全国引起巨大影响,对国民党海军官兵产生极大震动,触发连锁反应。在黄安舰起义之后的2月25日,国民党海军最大吨位的巡洋舰重庆号在吴淞口起义;接着是4月23日,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25艘舰艇1271名官兵在南京起义;同日,国民党海军江防第三舰队23艘舰艇300余名官兵在镇江起义……只可惜此时解放军没有制空权,起义舰艇中的相当一部分被国民党空军飞机炸沉,重庆舰也遭反复追杀被迫自沉于葫芦岛,相比黄安舰能够安然无恙算是极其幸运的了。

05从黄安舰到沈阳舰,成为人民海军保卫海疆的主力战舰

起义后的黄安舰先被编入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32军,1949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成立,黄安舰随即编入华东军区海军第六舰队,被命名为沈阳号,舷号405。后沈阳舰进行了改装,安装了2门苏制100毫米主炮,4门苏制37毫米高射炮,舰载火力得到大大提升。

此时人民海军最早成立的华东军区海军重点是解决舰艇有无的问题,千方百计四处搜寻可用的军用舰船及装备,甚至将一些商船改建成炮舰(艇),或将战损沉舰打捞修复后使用,虽然华东海军拥有了一批作战舰艇,但普遍存在吨位小、航速慢、型号杂、船龄老等问题,国民党海军起义的制式战舰无疑构成人民海军初创时期各舰队的主力阵容。

1954年10月之前,人民海军没有一艘真正的驱逐舰,主力战舰就是包括沈阳舰在内的900吨级上下的护卫舰和炮舰,也只有区区12艘,皆是日本、英联邦国家在二战之前或期间制造的二手、三手战舰,舰况及性能普遍较差:有的是内河浅水炮舰(如南昌舰),不适合远海航行;有的是按商船规格建造(如广州舰),防护力极差;有的是由布雷舰、扫雷舰改建(如衡阳舰、洛阳舰),性能先天不足;最多的就是与沈阳舰型号相同相近的日本急造海防舰(占6艘,分别是沈阳舰、武昌舰、济南舰、长沙舰、西安舰、南宁舰),品质也较差。这十几艘老旧护卫舰、炮舰相对新中国的万里海疆实在是杯水车薪,但其中的沈阳舰相对舰龄短在航率高、火炮射速快火力强,相当是主力战舰中的主力。直到1954年10月至1955年6月,中国引进了4艘苏制2000吨级07型二手驱逐舰,俗称“四大金刚”,沈阳舰等才退居二等水面战舰。

建国前后,沈阳舰参加了解放东南沿海及岛屿的一系列战斗,敢打能拼;在护航护渔中与国民党海军舰艇也多次发生海战,勇猛顽强。1954年11月1日,沈阳舰在大陈岛海域参加了与台湾国民党海军太平号护航驱逐舰的战斗,掩护鱼雷快艇进入战位发起攻击,击沉了这艘台湾的主力战舰。1955年1月18日,沈阳舰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战役,与第六舰队其它3艘护卫舰担任火力支援舰任务,配合步兵登陆攻占一江山岛。此时沈阳舰的舰长是原胶东军区海军支队的费庆龄,他指挥沈阳舰冒着枪林弹雨抵近射击,连续摧毁岛上敌军数个火力点,创造了“把100毫米主炮当重机枪使用”的奇迹。作战中沈阳舰也被敌岸防炮击中,一名水兵牺牲,战后沈阳舰荣立战功。

人民海军“第一舰”的排水量吨位你可能想象不到

新一代115号沈阳舰,该舰为051C型导弹驱逐舰首舰,也被称为“中华俄式神盾舰”。

沈阳舰长期在东海舰队、北海舰队服役,直到1980年光荣退役。可惜的是沈阳舰退役后即被拆解,并没有保留下来。但沈阳舰的血脉还在延续,新一代沈阳舰是隶属北海舰队的115号051C型导弹驱逐舰,2006年11月入役,这是由大连造船厂建造的中国海军第一艘装备相控阵雷达、垂发导弹的防空驱逐舰。新老沈阳舰相比,排水量从745吨到7100吨,火力从单一火炮到防空导弹可拦截高空弹道导弹,航迹从近海黄水到驶向远洋蓝水……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变化是巨大的,不变的是几代海军官兵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胆忠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