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年間一本明宮密札的現世,揭開了朱元璋晚年傳位建文帝的真相

01

回顧明朝歷史,“靖難”無疑是在明初甚至是整個明朝歷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在整個封建歷史時期,“棄子立孫”向來是皇位傳承中的大忌,在老皇帝大行後,圖樣森破的新皇往往會被其年富力強的叔伯們推翻,而“靖難”就是翻拍的這個劇本。

而對於朱元璋在懿文太子朱標薨後,直接傳位皇孫朱允炆的原因,一直以來也眾說紛壇,主流觀點大致分為兩類:


民國年間一本明宮密札的現世,揭開了朱元璋晚年傳位建文帝的真相

02

一、 朱元璋注重禮法,是個典型的“封建大家長”。他特地頒佈皇室的典範讀本《皇明祖訓》,不僅把子孫後代的世系表安排到幾百年後,還在祖訓裡不厭其煩的對子孫後代強調,讓他們注意上下尊卑,踐行親親之義。而朱標身為他的嫡長子,身份貴重,自吳元年朱元璋稱吳王以來,一直被當作儲君來培養,如今雖然懿文太子已不在,但子嗣尚存,因此朱元璋選擇不另立太子而立太孫。正如明史所載:“皇孫世嫡承統,禮也。”

乍一看這種說法名正言順,無可指摘,但絕大多數人卻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朱允炆並非懿文太子嫡子。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標次子,在他上面還有個哥哥朱雄英,早在洪武十五年便已薨逝,朱雄英的母妃是太子妃常氏,而朱允炆的母妃則是側妃馬氏,所以嚴格按嫡庶來區分的話,朱允炆顯然並非嫡子。而且在朱雄英薨逝後,朱標也並非沒有嫡子,朱標的第三子吳王朱允熥與朱雄英乃一母同胞,如果按照立嫡的宗法,更當立。

朱元璋為何要捨棄“嫡孫”朱允熥而立“庶孫”朱允炆,我們已不得而知,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可以得出“朱元璋立朱允炆”並非是因為“世嫡承統”。

03

二、 朱元璋年老糊塗,貽禍子孫,看不清“棄子立孫”的危害。這顯然是一種極為不負責任的說法。八卦君一直認為,臧否歷史人物完全可以,因為千秋功過都是任人評說的,但前提是一定要有歷史代入感,把自己代入進歷史人物本身,分析各種因素,進而得出最可能的結論。

朱元璋是歷史上少有的開國帝王,由“託身緇流”“肇紀立極”,不像有些欺負孤兒寡母或者玩弄權術得天下的帝王,他的每一寸江山都是櫛風沐雨打拼來的,他的眼光絕對遠超同時代甚至前代的絕大多數人,更何況事關帝位傳承這一國本,怎麼可能會行糊塗之舉。

由於相關史料的缺乏,關於洪武朝晚期“立儲”事件一直撲朔迷離,直到公元1925年。


民國年間一本明宮密札的現世,揭開了朱元璋晚年傳位建文帝的真相

04

1925年,此時的北京在去年年底剛發生過一件大事——北京事變。馮玉祥入主北京,監禁總統曹錕,並授意內閣修訂《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廢除溥儀帝號,把清室遷出紫禁城。俟清室遷出後,彼時的國民政府組織一批相關的文人雅士前往故宮清點文物典藏,著名紅學家俞平伯便是其中一員,也正是他在深宮之中發現了前明皇家密檔——《太祖皇帝欽錄》。

《太祖皇帝欽錄》發現於景陽宮御書房,按俞平伯記載:此書“藍面、黃籤、經摺式,文皆楷書,有紅圈斷句”。雖然並非史學家,但俞平伯仍以深厚的文化素養判斷此書乃是前明皇室密札(這不是正式的官文書,乃是明宮的密件),《太祖皇帝欽錄》由此重見天日。

因為此後連綿二十多年的戰事,《太祖皇帝欽錄》甫問世時並沒有引起明史學界的重視,直到1970年,檢點史籍,臺北故宮博物院才將其影印刊佈,才得以為學界所知。

《太祖皇帝欽錄》之所以價值重要,蓋因其為皇家密件,正因為這種秘密性,才使得它沒有經過史家春秋筆法的“潤色”,直白無誤的記載了許多朱元璋給諸子下達的諭旨,暴露出許多不為人知的宮闈秘聞。而這其中,即有朱標薨逝前後(洪武二十五年)的來往密旨,讓我們得以有參考的揣度朱元璋晚年“棄子立孫”的真相。


民國年間一本明宮密札的現世,揭開了朱元璋晚年傳位建文帝的真相

05

我們先把話題扯遠點,因為朱元璋有子二十餘,稱嫡者僅有五子,分別是懿文太子、秦王、晉王、燕王、周王,倘若朱元璋有意立長立嫡,那麼言歸正傳在懿文太子薨逝後,第一順位繼承人應該是秦王朱樉。

秦王被稱為“天下首藩”,封國西安,乃漢唐故地,可見朱元璋對其期望之重,而且僅比朱標小一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年齡,妥妥的長君。那麼朱元璋為何提都沒提立秦王的事呢?通過《太祖皇帝欽錄》,我們發現,秦王性格暴戾、輕率無狀、寵信奸人,在朱元璋眼裡,乃是正兒八經的

“蠢如禽獸”的逆子(這四字評語是朱元璋原話),我們來試舉兩例,來看看朱元璋對秦王的評價。

朱元璋吸取元英宗輕出被弒的教訓,在《皇明祖訓》裡要求子孫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動靜有度,不要身臨險境,所謂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而秦王呢?在王府好好的寢宮不睡,卻喜歡睡在門邊上,被朱元璋罵道:“予此觀之,非人所為, 禽獸也”。

06

秦王在封國內勞民傷財,大興土木,朱元璋得知消息後派人說,你封國正是古之長安,不記得漢唐之孫的前車之鑑了?體恤民力,與民休養,這才是長久之計。並評價秦王道:“今朕見在,爾不曉人事,蠢如禽獸。”

最後秦王故態萌發,恨鐵不成鋼的朱元璋甚至對他說,如今你老子我在世,捨不得重罰你,等以後我千秋萬歲之後,你哥哥可不會像老父親一樣無條件寬容你,那時候被你哥哥責罰,就是你咎由自取了。“設若朕身後日久,爾蠢若是,非是為兄者之過,乃爾自取之也 。”

至洪武三十年秦王薨後,朱元璋回顧起他由被封王到薨逝短暫的二十五年生涯,再想起他平日裡所行的荒唐事,氣不打一處來,親自操刀為兒子寫了一篇祭文,列舉了他二十八條罪狀……

所以,觀秦王行事,除非朱元璋腦子壞掉了,敢拿江山社稷開玩笑,才會傳位於秦王。


民國年間一本明宮密札的現世,揭開了朱元璋晚年傳位建文帝的真相

07

按照齒序,接下來就輪到晉王了。因為晉王迥然不同於秦王,再加上也比較有能力,而且還與燕王間有著不得不說的故事,所以咱們把晉王跟燕王放在一起分析。

說晉王有能力,這並不是我憑空臆測。《太祖皇帝欽錄》裡共計收錄了一百零六件朱元璋給諸王的諭旨密札,而給晉王的就有九十六件。

在給晉王的眾多密札裡,朱元璋多是傳授晉王帶兵經驗,怎麼備荒備戰,怎麼節制將領,甚至在朱元璋籌劃藍玉案時,還授意晉王幫其節制相關公侯伯的兵馬,可見朱元璋對晉王的器重。而且這份器重還體現在朱元璋對晉王的稱呼上,在《欽錄》裡,朱元璋稱呼諸王一般直呼王號,只有在晉王面前,除了稱呼“晉王”外,還經常稱“第三”、“第三子”,大致相當於我們現代“老三”之類的暱稱,這在嚴肅的朱元璋面前是難得的殊榮。

而在給晉王眾多的密札裡,有幾次還提及了燕王,觀其內容,卻讓人大感玩味。

“指揮謝庸、千戶陳實傳奉聖旨:你護衛有些人, 山東有個養羊的千戶,領著十個軍去大明川果園,趕回燕王那裡人去了。著王問出那個養羊的千戶,帶那軍分豁明白,都解將來,欽此”

晉王手下有個養羊的千戶,奪了燕王地頭上的一片果園,把燕王派駐在那裡的人趕了回去,燕王向朱元璋告狀,朱元璋讓晉王嚴肅處理相關人員。

這條信息乍一看沒什麼,無非就是些小摩擦,可仔細一想,這涉及到越界問題,倘若沒有晉王的授意或者默許,底下的人怎麼敢得罪燕王?那麼晉王為何會授意或者默許底下人與燕王產生摩擦呢?我們自信點,大膽推測一下,晉王與燕王關係不睦!


民國年間一本明宮密札的現世,揭開了朱元璋晚年傳位建文帝的真相

08

事實上,有幾條諭旨密札也佐證了我們的判斷。

“又欽奉聖旨你去與王說,如今燕王十六日出去了,著王便收拾出去,與弟兄每【們】相見一見。欽此。”

“千戶林茂到來,該本年六月二十一日晚朝,於右順門,欽奉聖旨:你回去和你王說祭了社稷,同燕王一同來。著你王差人去和燕王說,弟兄兩個一同到京。欽此”

眾所周知,晉王的封地在太原,燕王的封地在北平,並不順路,而朱元璋卻讓他們一起赴京,這活脫脫是瞧見兩個兒子關係不睦利用各種機會調和關係的老父親形象。

然而,朱元璋良苦用心註定要落空。靖難成功後,市面上冒出一本作者為“佚名”的神書《奉天靖難記》,聰明的讀者君們光看名字就知道書裡講的什麼內容。

沒錯,書裡主要講朱允炆和他的兄弟們的荒唐事,比如在朱元璋的棺材前飲酒作樂,比如朱允炆性趣獨特,喜歡日羊啥的,甚至連老太太都不放過,真讓觀者尷尬的臉酸,人朱允炆好歹也是一國之君,至於這麼飢不擇食嘛……總之,這本書通篇都是醜化朱允炆兄弟,非常誇張以及違背常理的那種醜化。而書裡的主角,除了朱允炆,竟然還有晉王!說晉王藏兵五臺山,準備謀反云云……至於真實性,大家當一笑料下飯就行。

09

所以,聰明的讀者君們應該猜測到朱元璋的顧慮了吧。秦王性格不宜為帝,晉王固然有人君之才,然與燕王不睦,燕王亦然。二者若立其一,怕是要上演前代手足相殘的故事。這種顧慮並非朱元璋有,英武如唐太宗,在面對李承乾與李泰爭位時,也擔心日後會重演玄武門的血案,所以選擇立性格柔弱的李治為太子。“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

歷史上朱標是五月薨逝,九月皇太孫立,這中間的近四個月我們可以私揣下朱元璋的幾經權衡,左右為難,最後無奈,才決定棄子立孫。


民國年間一本明宮密札的現世,揭開了朱元璋晚年傳位建文帝的真相

10

然而歷史就是這麼諷刺,朱元璋想避免同室操戈,卻偏天不遂人願。但是朱元璋的顧慮卻得以印證,永樂年間,當時的晉王是成祖的侄子,通過靖難上位時時標榜嫡庶有別來宣傳自己正統性的成祖卻坐視晉王府內弟謀兄位,廢掉侄兒王位,最終導致晉國絕封八年。通過這事兒可以看出,我們的燕王並非心胸開闊之人。

有趣的是,朱元璋親自編撰的宣揚皇室特權的《皇明祖訓》也為藩王們限定了許多條條框框,導致明初的藩王們並非如漢晉諸王一般封地儼然如國中之國,這也是朱元璋敢放心傳位給朱允炆的原因,如果讀者君們有興趣,下回我們可以叨一叨《皇明祖訓》對藩王的限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