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的“儀式感”,不過是立夏時節的一方烏飯

剛邁進五月,氣溫就一下竄到了30℃。查了日曆,才知,立夏快到了。

立夏是夏天的開始,在我們南方,這一天是要吃烏飯的。

記得小時候問外婆:“為什麼要吃烏飯呀?”

外婆說:“吃了烏飯,就不會被蚊子咬了。”

烏飯,是用烏飯樹葉的汁與糯米同煮而成的風味小吃。

深紫色的米粒,晶亮飽滿,顆粒分明,被切成四四方方一塊,放在一張綠油油的、透著陣陣香氣的烏飯樹葉子上,為了美觀,烏飯的正中間,還會點綴一小撮鮮紅色的米粒。吃的時候,撒上白色的砂糖。

不管味道怎麼樣,光是這些豐富亮麗的顏色,就很能勾起小孩子的食慾。

愛情的“儀式感”,不過是立夏時節的一方烏飯


01


兒時的腦海裡,所有對節日的關注,都是因為吃:清明節要吃清明糰子;端午節要吃粽子;中秋節要吃月餅;元宵節要吃湯圓……

在中國,二十四個節氣,無論東西南北,都會吃一種與季節相關的食物。這是古人留下的養生智慧。當然也是一種習俗,一種儀式。

孔子曰:食色性也。


似乎自古就是如此,人生在世,第一重要的的頭等大事就是吃。當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國》,僅僅圍繞著一個“吃”,就可以縱貫南北,聯繫古今,拍了三季還讓人意猶未盡。

吃也是一種儀式。

情人節需要吃一頓燭光晚餐;結婚需要擺一場豐盛的酒席;男女約會也是先從請吃飯開始的。

想起金星在《金星秀》上說過的一段話:

不管是老公、情人還是追你的男人,在情人節沒有送你禮物,馬上可以換掉了。

原因一:他不知道情人節,他是白痴;

原因二:他知道是情人節,他不送禮物,他是鐵公雞;

原因三:情人節都不送,想什麼時候送?

原因四:情人節他不送你,他想送誰?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儀式感”變成了衡量感情是否真摯的標準,尤其是在一些富有特殊意義的節日裡。


愛情的“儀式感”,不過是立夏時節的一方烏飯


02


突然覺得,現在的女人真好騙,請吃一頓飯、買個包包或者化妝品,就可以被認為是愛情。

男人其實也更喜歡這種,用一頓燭光晚餐和一件禮物就可以打發的女人,尤其是那些有錢的男人。

在豆瓣上看到一個女生說,她聽過的最扎心的話,就是一次和男朋友吵架,男朋友對她吼道:“連錢都哄不好的女人真討厭。”

想起《失戀33天》這部電影,黃小仙很不理解,為什麼有錢有顏值的大老闆魏依然,會願意娶李可這樣的拜金女。


魏依然的回答很現實:

“我們要找的老婆,是這樣的姑娘:愛情沒有了以後,我們的關係靠別的東西也能維持。”

任何東西,似乎在這個繁雜的快節奏時代,都會失去其原本的價值。連“儀式感”也不例外。

“儀式感”,從本質上講,就是我們古代的“禮儀”。而禮儀的最高境界,永遠都是來自於內心的修養和真情流露。

清明祭祀和吃寒食是為了寄託對先人的哀思,中秋吃月餅寓意著閤家團圓。情人節送禮物自然也是為了向自己心愛的人表達愛意。

但是,慢慢的,陪你過情人節的人,不一定是真的愛你;而如果愛對了人,則每天都是情人節。


愛情的“儀式感”,不過是立夏時節的一方烏飯


03


獨自在國外求學時,為了讓自己覺得還是身在故鄉,在這些傳統的農曆節日,也會自己動手做一些應景的食物,只可惜,已經吃不出小時候的味道。

“為什麼現在吃不出小時候的味道了?”

在網上看到一個很扎心的回答:

小時候,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到好吃的,現在,想吃什麼隨時可以到超市買到,我們的願望太容易滿足了,沒有過多的期待,沒有痴痴的想念,所以,容易得來的東西,我們並不太在乎。

難怪現在的人,會越來越懷念以往經濟不發達的社會,也就有了木心先生的那首《從前慢》

記得早先少年時,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長街黑暗無行人,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一邊是希望時光能夠慢下來,一邊又沒有足夠的耐心去真心對待一個人更不用說為了那個人去慢火燉煮一頓美食了。

在這個結婚要早,生孩子要快,什麼都追求速度的機械時代,已經很少有人願意親自動手、細火慢調地為他人、為自己去製作一道美食了。


愛情的“儀式感”,不過是立夏時節的一方烏飯


蒼井優主演的《料理仙姬》中,就充分體現了速食主義和傳統烹飪在這個發展的時代的激烈競爭

百年老店“一升庵”,煮個蘿蔔都必須要小火慢燉,在水不沸騰的情況下慢煮五個小時,只是為了讓蘿蔔入味的同時,又不破壞蘿蔔的稜角,而且全程要有一個人在邊上看著。

用來製作味噌使用的大豆,都要一顆一顆精心挑選,揀出有蟲洞和有裂口的。“釀造用的材料全部都是食物呢,一定不能讓他吃其中混有蟲洞的和裂口的哦。”

當有人提出質疑“世界上真的不會有人吃得出來的”,蒼井優飾演的老闆娘半田仙回答是:“賣食物的店家在對待食物上偷懶的話,那不就完蛋了嗎?”

能夠讓人一生都記住的味道,食材的好壞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製作食物的這個人是否傾注心力。

“但是,我卻可以等,我不在乎用不用微波爐,我在乎的是,做菜給我的那個人,心裡是不是裝著要吃這個菜的人。”

為什麼說最好吃的食物是“外婆的味道”,“媽媽的味道”?


在過去那個物流並不發達的時代,食材的種類或許不那麼豐富,但因為是最親的人用心做出來的美食,所以,食物中蘊含的那一份親情的味道,是外人無法超越的

所以,一直很喜歡那種規模不大的百年老字號,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還是深藏在市井小巷中,小門臉、舊招牌,不用現代機器,也不肆意擴張,永遠都是三五個員工,唯一不變的,就是那停留在記憶中的味道。


愛情的“儀式感”,不過是立夏時節的一方烏飯

結束語

我是一個對科技潮流不太敏感的人。

路程不遠的話,比起駕車出行,我更傾向於步行;時間充裕的話,比起用洗碗機,我更喜歡自己動手。

甚至有一個50多歲的忘年交對我說:咱們倆的年齡好像應該換一換。


家裡自己種的薔薇花開了,粉色的花朵,被風一吹,片片花瓣飄落在地上,倒是有一種落英繽紛的感覺。

突然想起,作家李漢榮說他在看到櫻花掉落一地的時候,想像林黛玉一樣去葬花。可是他又自嘲道,城市的水泥地面,哪裡可以葬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