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二)——二王並立平王勝

周平王姬宜臼,西周末帝周幽王之嫡子,東周王朝的開國君主。在犬戎滅西周後,獲得多數諸侯的支持,從鎬京遷都至洛邑,為行將就木的周朝強行續命500多年,僅憑這項功勞就值得後人銘記。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二)——二王並立平王勝

83.1周平王宜臼繪像

縱觀西周末、東周初的歷史洪流,周平王似乎是一個沒有太大作為,隨波逐流、任人擺佈的弱勢平庸君主,是東周一朝衰弱的根源。

但在筆者看來,這個評價有失偏頗。深翻故紙堆,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周平王繼位天子的過程遠比一般人瞭解得複雜,能在亂世之中兩度奪嫡勝出,還做了五十年的天子,絕對是那場風雲際會中最厲害的政治人物(不需加之一)!

為何有兩次"奪嫡"之爭?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二)——二王並立平王勝

83.2奪嫡是文學影視中經久不衰的大IP

根據史料記載,周平王繼天子位之前,曾經兩度稱王。

第一次是幽王八年,申後被廢黜,前太子宜臼逃往西申國,申侯(宜臼的舅舅)、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於申,"以本大子,故稱天王"(《古本紀年》、清華簡《系年》均有記載)。在隨後三年,西周出現了"幽王"、"天王"二王並立的局面。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二)——二王並立平王勝

83.3周平王才是使用“天王”一詞的鼻祖

第二次是平王十一年周惠王(諡號攜王)被晉文侯攻殺,結束東周初年十餘年"二王並立"的尷尬局面,周平王正式踐天子位

西周末年的政治格局

十四年間,周朝兩度出現"二王並立"的局面,說明當時朝局十分複雜,各方諸侯之間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在諸侯長期對抗過程中,逐漸形成四個較大的政治集團。

一是周天子的嫡脈周王室;二是以宗周畿內封國為主的西岐集團;三是以成周洛陽附近封國為主的河洛集團;四是以申國為首的外戚集團。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二)——二王並立平王勝

83.4西周末年各政治集團分佈

這四股勢力有各自的政治訴求,互相膠著、長期纏鬥,有些勢力甚至與戎狄外族結盟,使西周末年本已複雜的政治形式變得更加破朔迷離,但大致保持一種均勢。

周幽王末年"寵信褒姒、廢長立幼",打破了均衡的政治格局,直接導致西周的覆滅,才有了後來的"平王東遷"。

立嫡立長成為西周滅國的"導火索"

武王克商後,因自身實力遜於前朝的商國,所以採用"分封制"和"宗法制"治國,希望達到"封國屏藩、拱衛宗周"的效果。經過兩百多年的歷史演進,雖然分封制和井田制已名存實亡,但宗法制在貴族之間仍有較強的約束力,這也是東周在弱宗強藩的形勢下仍能堅持五百多年的主要原因之一。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二)——二王並立平王勝

83.5西周重要制度深入貴族人心

分封制、宗法制是周代的政治基石,在周國和各諸侯國政權更迭的過程中,雖偶有破壞嫡長子繼承製的例子,但絕大多數王權傳承都遵循了該禮法。

宗法制關於繼承的核心理念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周幽王時期的動亂就源於不遵循這套遊戲規則。

平王宜臼的母親是王后申氏,宜臼作為申後的長子,就是周幽王的嫡長子,由他擔任太子、將來繼承天子之位順乎禮法。但周幽王因為寵信褒姒,廢黜申後和宜臼,這就不合乎禮法,自然會遭到諸侯群臣的非議,甚至反抗。

有文章曾為周幽王改立伯服為太子的行為做過分析和辯護。認為史書上雖沒有明確記載宜臼和伯服的年齡誰大,但從伯服的名字來看,應該是幽王長子。而周平王後來做了五十年的周王,說明幽王時宜臼年紀尚幼,幽王立長可能是為了國家安定考慮。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二)——二王並立平王勝

83.6中國歷史上常見立嫡立賢立幼,幾乎無人立長

而且周平王一生政績平平、毫無建樹,並非可造之材,因此周幽王為周朝復興考慮,才選擇了廢嫡立長,可謂眼光深遠、用心良苦。這種說法有些想當然了,是以後人的眼光解讀前代的歷史。

第一,忽視了周幽王的年齡也不大,歷史上記載宣王晚年得子幽王,曾一度想更改儲君,被大臣們阻攔,說明宗法制深入人心;年富力強的幽王儘可看著宜臼長大,為何急於廢嫡立長呢?所以這不是廢太子的理由,原因還是寵信褒姒。

第二,周平王並非庸碌無為,在那種亂世之下還能周旋於諸侯之中,成功保住周朝基業,豈能是一代庸碌君主?換了別人也許早亡國了!再說周幽王又非穿越人士,如何能知道宜臼以後會是個庸碌君主?幽王真有那麼深遠的眼光,為何沒看到廢嫡立長有滅國之虞呢?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二)——二王並立平王勝

83.7廢嫡立長主要原因還是幽王寵信褒姒

所以對歷史事件進行這種反向推測,都沒有意義。

驪山之戰、犬戎滅國,平王年幼、僅能自保

驪山之戰是由周幽王主動發起的。廢太子宜臼被申侯等人奉為"天王",這對周幽王的權威和聲望打擊很大,但西申國是宗周附近較強的諸侯(申後能為後即是實證,政治婚姻),幽王沒有貿然出擊,而是做了三年的準備,於幽王十一年出兵討伐驪山附近的申國。

雙方的主戰場在驪山腳下,這裡距鎬京所在的西安長安區有五十多公里,換算成周裡為一百三十里,正常行軍需要兩天時間,這個距離不是防禦型野戰應選的距離,所以筆者確定這場戰役是周幽王主動出擊。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二)——二王並立平王勝

83.8驪山風景優美,西周秦漢唐都是皇家御苑

當時周王室雖已衰落,但宗周六師仍有一定戰鬥力,周國佔據兩京王畿,實力仍在任何一個諸侯國之上。當時畿內諸侯國因不滿周幽王廢嫡立長,普遍採取旁觀態度,兩不相幫,幽王索性獨自出擊,未徵調任何諸侯國隨同出征。

申國同樣做了準備,因為畿內諸侯國多為姬姓諸侯,不幫助周幽王,也不會幫助申國,所以申侯一方面積極拉攏河洛集團,一方面聯絡犬戎。

河洛集團諸侯一直想插手宗周事務,但苦於沒有機會,得到申國的求援後,即派出代表繒國施以援手。繒國(西周時在今南陽方城)在河洛集團中雖非強國,但其身份特殊,夏之後裔,與新王后褒姒同宗,又與申國有表親關係,它的介入未引起畿內各國的強烈抵制。(也許打著調停的旗號也說不定)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二)——二王並立平王勝

83.9河南南陽方城古繒國博物館

而犬戎與周王室世代為仇,有報復周王的機會怎會放過。歷史文獻中雖然沒有寫明,但申國聯絡犬戎時,一定默許犬戎獲得鎬京的財物和人口。

驪山之戰,周幽王兵敗身死,具體過程已不可知,多半是申繒聯軍坐鎮驪山主場正面對敵,犬戎背後偷襲,導致宗周六師潰敗。申侯的目的是斬殺幽王,讓宜臼順利接位,政治目的達成後,申繒聯軍並未參與攻擊鎬京。(文獻中無此類記載)

周幽王兵敗,宗周六師盡喪,京都缺乏防衛,犬戎軍隊趁機奔襲鎬京。未等畿內諸侯國反應過來,犬戎就已攻破鎬京、劫掠而去,這段歷史後來被演繹成"烽火戲諸侯,無人救鎬京"的橋段。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二)——二王並立平王勝

83.10犬戎破鎬京(連環畫)

在這段時間內,周平王因為年幼,只有個不被認可的"天王"頭銜和廢太子的身份,所以只能聽外戚申侯的擺佈。但周幽王和伯服一死,就給了周平王從幕後走向臺前的機會。

東遷洛邑、周旋諸侯,逼死攜王、安定天下

周幽王一死,申侯等人立刻擁戴宜臼繼天子位,是為周平王,宗周地區的政治局勢極為混亂,各路諸侯都想在亂局中謀得利益,提升國勢。

首先西岐集團的姬姓諸侯發生了分裂。以西虢國(今陝西寶雞)為首的姬姓老牌宗室諸侯國,以平王叛亂、弒父篡逆為由,拒不接受平王繼位,轉而擁立周幽王的弟弟姬餘臣,號"惠王"。(參看《古本紀年》:幽王既死, 而虢公翰又立王子餘臣於攜, 週二王並立 。)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二)——二王並立平王勝

83.11河南三門峽虢國博物館

西虢國選擇擁立惠王事出有因,因為上一代西虢國公虢石父是幽王時期的卿士,《史記·周本紀》稱他"佞巧善諛好利",虢石父與褒姒過從甚密,是慫恿幽王廢后廢太子的關鍵人物。所以幽王死後,現任西虢公翰擔心平王報復,只能擁立惠王。

而周宣王時新封的姬姓鄭國則倒向了周平王,鄭武公成為擁戴周平王的重要諸侯之一。鄭武公之所以擁戴平王,是因為鄭國早有東遷的意向。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二)——二王並立平王勝

83.12漫畫-虢石父和周幽王

鄭武公的父親鄭恆公很早就認識到關中地區戎狄強大,只有遷至伊洛平原附近才能安全,所以就利用職權從東虢國和鄶國手中索要了十座城池,作為鄭國的前進基地。鄭武公支持周平王後,成為促動"平王東遷"最積極的勢力。(參看 《國語·鄭語》)

其次西申侯也同樣支持東遷,因為他是勾結外敵、手刃天子的元兇,大部分西岐集團的諸侯都想殺之而揚名天下(並不一定想替幽王報仇)。剛好南陽地區的南申伯是西申侯的近支同宗,可以接納申侯的族人。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二)——二王並立平王勝

83.13鄭國靠支持平王,春秋時迅速強盛起來

再次,因為不受西岐集團的認可,加之鎬京破損嚴重,周平王自己也有了遷都的想法,但只憑鄭國和西申國的支持,周平王無法順利遷都洛邑,於是平王積極拉攏河洛地區的諸侯。

河洛地區的諸侯因遠離宗周,政治上總被西岐集團壓制,甚為不服。得知周平王準備遷都洛邑的消息後,河洛集團中的大國--晉國和衛國也表示支持周平王

《國語·周語》:"我周之東遷,晉鄭焉附。"《國語·晉語》:"吾先君武公與晉文侯戮力一心,股肱周室,夾輔平王。"

史料記載,平王二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晉文侯、鄭武公、衛武公、秦襄公(護送前未立國,護送後升為諸侯)等人的護送下遷都洛邑,建立了東周。歷時兩百八十多年的西周王朝正式宣告滅亡。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二)——二王並立平王勝

83.14春秋早期,晉鄭衛秦都是拱衛東周的重要諸侯國

此時西申侯已經從護送名單中消失了,周平王的政治才能已經顯現,他此刻已經意識到再和篡逆弒君的西申國緊密捆綁,對於他之後的統治極為不利,所以開始疏遠西申國。

史料中找不到西申國最終命運的記錄,消失得很突然、很乾淨,這恐怕是周平王的手筆,在玩政治方面周平王不遜於任何一代賢明周王。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二)——二王並立平王勝

83.15謝氏奉南申伯為始祖

其實遷都洛邑時,也有人反對。三公之一的周公諫言:"洛邑雖然居於天下之中,但是四面受敵;而鎬京左邊有崤山、函谷關,右邊有隴國、蜀國,坐擁沃野千里,絕對稱得上天府之國。現在,大王如果要捨棄鎬京,遷都到洛邑,臣認為不可!"

平王沒有聽取周公的諫言,還是遷都洛邑。平王東遷時,並沒有遷徙豐、鎬二京的百姓,因此在洛邑建國時,平王只能依靠諸侯的力量,從此落入了諸侯的掌控之中。而鎬京附近的沃土和地利最終都被秦國佔據,最終成就了統一天下的大業。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二)——二王並立平王勝

83.16宗周之地後來都被秦國收入囊中

周平王東遷後,關中地區出現了權力真空,各路諸侯為搶奪地盤,戰亂迭起。西虢國因為擁立"惠王",成為眾矢之的,再加上犬戎經常襲擾周原地區,西虢國處境十分艱難。

惠王無奈之下逃往燕趙地區,繼續與周平王對抗,其主要支持者有虞國、鼓國、仇由國、肥國、中山國、莫國等國。關於惠王駐地,歷史上多有爭議,但其支持者中除虢國外(岐山周原),都在燕趙地區;而除虢國、虞國為姬姓諸侯國外,其餘支持者多為白狄人,可謂晚節不保。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二)——二王並立平王勝

83.17中山國是白狄人建國,一度很強盛

《春秋左傳正義》孔穎達引《竹書紀年》:"二十一年,攜王為晉文公(當作文侯)所殺。以本非適,故稱攜王。"惠王姬餘臣死於平王十一年,既晉文侯二十一年(前760年)。

有很多作者誤將晉文侯紀年與周平王紀年搞混,得出攜王活到公元前750年的結論,認為"二王並立"有二十一年之久。王國維《古本竹書紀年輯校》雲:所以前引"二十一年,攜王為晉文公所殺"指晉文侯二十一年。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二)——二王並立平王勝

83.18平王東遷為周王室強行續命五百多年

平王東遷是歷史學家劃分周代時段的重要事件,亦是周朝國勢的轉折點。東遷後,周天子王權開始衰落,不能擔當天下共主的責任,諸侯勢力不斷坐大,最終形成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的局面。

長達280年的西周歷史發展過程已粗略講完,關於西周社會的詳細解讀將陸續獻上,請大家持續關注筆者文章。

(文中圖片均取自網絡,如果侵權立即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