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六卿執政

秦國擊敗西戎諸部的消息傳到了中原,周襄王不禁感慨萬千,自己的祖先就是被這幫西戎少數民族趕出了關中,丟掉了大好河山,導致自己現在窩在洛邑這一小塊自留地裡,窩窩囊囊的苟延殘喘。

  然而這幫打得老祖宗們屁滾尿流的西戎人,實際上卻連當年給自己周國養馬的下人都打不贏,祖宗們真是不爭氣啊。

  周襄王既羨慕嫉妒恨,又覺得有報仇雪恨的解氣,他懷著複雜的心情給秦穆公送去了一副鼓樂,表彰他擊敗周王室仇敵的大功,並封他為西方霸主。

  不過秦國的近鄰晉國可沒有這麼好的民族觀念,秦國在西方的勝利,意味著他將更加強大,這對晉國可不是好事。秦國西進,他也西進,不顧民族大義的抄了秦國的後路,渡過黃河攻打關中平原和陝北黃土高原之間的結合部,雖然威脅不到秦國關中的核心區域,收回當年晉惠公割讓的河西五城也是必要的。

  就在秦穆公大舉西進的同時,幹掉了老爹的楚穆王卻在全力東進。由於晉國的強勢崛起,秦楚這二大強國都不得不避其鋒芒,刻意避開中原,轉而向周邊欠發達地區進攻,爭取在和晉國下一次交手前,先把自己吃胖點。

  中華主流文明的諸侯國們,就是從這時起開始向甘肅、寧夏、安徽、江西等當時落後的地區拓展,將中國的版圖不斷擴大。

  公元前623年,楚國消滅了位於河南南部、淮河上游的江國,同年又消滅了更東方的蓼國(河南固始縣)和六國(現在的安徽六安)。

  六安,這裡距離“江南之首、吳楚要衝”的合肥市不過一百公里,楚軍沿淮河向東,將勢力擴張到了淮河上游流域,為進一步向安徽江西地區進攻做好了準備。

  敵人的強大就是對自己的削弱,晉國政府一看,楚國對中原的進攻雖然停止了,但是他還有擴張的空間,必須要進行干涉。

  楚軍攻擊江國後不久,晉國派大將陽處父率軍進攻楚國西北的方城山以牽制楚軍,同時秦國也進軍楚國西北的鄀國威脅楚國。

  但真正阻擋楚國東進,僅僅靠這點牽制是遠遠不夠的,晉國使用的辦法我們以後會慢慢說到,那是個相當有意思的辦法,和美國誕生的過程非常相似。

  就在三國相互角逐的時候,中原頭號強國晉國的內部也發生了相當激烈的政治博弈。公元前621年,繼位僅僅六年的晉襄公病逝,而在此之前不久,晉國稱霸的第一代元勳趙衰、欒枝、胥臣、以及中軍元帥先且居等人相繼去世。

  晉國朝堂為之一空,政府上層面臨重新洗牌,這又將是一次血的洗禮。

  事情要從晉襄公去世前說起,公元前622年,晉國六卿中的先且居、趙衰、欒枝、胥臣等四人,可能是得了高致死性流感或者新冠肺炎之類的傳染病,在這一年全部歸西了。

  這一下子內閣成員少了一大半,開個會都湊不齊人了,搞得晉襄公措手不及。沒辦法,只能提前召開晉中央大會,重新選舉內閣成員。公元前621年開年的春天,晉國在夷地舉行閱兵式,其實也就是召開全體國人大會。

  會上裁撤了新上軍和新下軍,晉軍恢復到三個軍的編制。一來中原戰事有所緩解,用不了這麼多軍隊。二來對高級幹部的需求量減少了,免得不夠資格的內閣成員滿天飛,六個已經夠讓晉襄公頭痛的了。

  候選人分成二派,名單如下:

  晉文公的流亡功臣黨之後

  狐偃之子狐射姑、趙衰之子趙盾、先軫之孫先克、欒枝之子欒盾、胥臣之子胥甲等。

  晉國的傳統貴族黨代表

  士蒍之子士穀(讀谷)、梁國國君後裔梁益耳、蒯得、箕鄭父、荀息之孫荀林父、先氏家族的另一支先蔑、先都等。

  為啥是分成了傳統貴族和流亡功臣之後二黨呢?這一黨派劃分,是在晉文公時期產生的歷史遺留問題。

  當年晉文公繼位時,他最想提拔任命的肯定是跟隨他流亡十九年的弟兄們。但是能保證他回國繼位,並在他執政初期穩定晉國局勢的,卻是晉惠公留下的那批、在國內以前算是他敵人的傳統貴族。

  這就導致晉文公回國後必須以這批傳統貴族為主組成自己的中央政府,因此在城濮之戰前的晉國三軍中,權力最大的中軍正副元帥,分別由傳統貴族郤氏家族的郤縠、郤溱擔任。

  而狐偃、狐毛、欒枝、先軫等跟隨他流亡的親信,只能屈居其後,出任上下軍正副元帥。

  雖然在晉文公回國後定下三等功臣獎勵原則裡,流亡功臣是排在第一等的,但在實際操作中,處於第二等的國內傳統貴族倒戈派,立下的迎立和擁戴之功更有用,所以得到的實際獎賞是優先級別的。

  可惜郤縠運氣不好,當初和楚國爭霸中原時,晉軍剛挺進到衛國,他還沒來得及大顯身手,就一病不起就此西去了。

  這給了晉文公全面提拔自己人的機會,先軫從下軍副帥的崗位上一躍成為中軍元帥,另一位流亡功臣胥臣接替下軍副帥,等於城濮大戰時的晉國六卿中,傳統貴族只剩下了一個郤溱,排在六卿的第二位。

  當時正處城濮大戰的關鍵時刻,晉國傳統貴族們就算不滿意,也只能等戰後再說了,必須先得一致對外。

  可是先軫在大戰期間的表現非常完美,讓他當之無愧的坐穩了中軍主帥的寶座。而晉文公大敗楚軍後,連中原諸侯都得拜倒在他如日中天的光芒之下,晉國傳統貴族們誰還敢要求更多的內閣成員席位。晉文公的流亡功臣一派當仁不讓的成為晉國稱霸時期的掌權派。

  但是到了晉襄公執政到現在的這個時候,功臣一派已經執掌晉國朝政十年之久,這就顯得有點一黨獨大了,就算是風水輪流轉,也該給在野黨一個機會了吧。

  恰好幾位功臣一起病逝,這給了晉公政府換屆的機會。對國君來說,下面的臣子沒有哪家可以長期掌握大權,對國君是最有利的。

  “你們分成二派互相爭個頭破血流最好,那就都得向我效忠努力表現,博取我的垂青,誰的表現好誰就上臺,過段時間再換一換,權力始終控制在我國君手中,你們都是打工的。”

  這個人事原則,是古往今來每個君主的夢想,也是每個社會團體領導的夢想。

  因此在這次夷地大會上,晉襄公本想照顧傳統貴族勢力,以士穀(讀古)為中軍元帥,六卿的一把手;梁益耳為副,二把手。同時提拔箕鄭父、先都進入內閣,成為六卿之一,以傳統貴族黨為主組成新一屆的晉國政府。不過事與願違,晉襄公並沒能抓住這次機會。

  除了平衡二黨的目的,晉襄公的這個打算還有二方面的原因,一是士氏從晉獻公時期就是國家重臣,與晉國傳統貴族們的關係融洽,提拔了士穀可以拉攏晉國傳統各大家族的勢力。而梁氏是河西地區秦晉之間原來的諸侯國樑國的後裔,提拔梁益耳有助於加強晉國對河西地區的統治。

  第二個原因更重要,但是不好明說。那就是這次大會上功臣黨的子弟們如果繼承了父輩的官職地位,就有可能會形成一種慣例,晉國六卿的職務將會形成世襲制,六卿的後代將壟斷晉國的中央政府權力,這會形成固定的功臣集團,不利於國君對臣下的控制,甚至進而被功臣集團架空。這是晉襄公最不願意看到的。

  晉襄公的考慮不無道理,從這以後的二百多年曆史來看,晉國六卿確實形成了世襲制,並且尾大不掉、無法根除、不斷壯大,直到最後徹底把晉國國君變成了傀儡。

  可惜晉襄公不是晉文公,只有領導著群臣稱霸的晉文公,才具有在晉國新老二派貴族之間玩平衡的手段和威望,搞二黨輪流執政。晉襄公既沒有這樣的威望,也缺乏這樣的決心。

  晉國現在的政治生態,實際上很像當年曲沃晉武公革命成功後去世的時候,除非晉襄公有他爺爺晉獻公那樣揮刀自宮的霹靂手段,現在就開始消滅功臣勢力,那麼也許晉國還能避免三家分晉的悲慘境遇。

  站在晉襄公的立場上考慮,這確實是一個很難下的決心,外面秦、楚二國虎視眈眈,就等著你晉國露出破綻呢。內部功臣一派的反相未露,根本沒有消滅他們理由和藉口,這種時候讓晉中襄公怎麼敢向他爺爺學習,再來一次血洗聚城呢?

  歷史沒有假設的可能,它只會按照既定的規律有條不紊、步步為營的穩步向前。

  流亡和稱霸時期立下大功的狐氏、趙氏、先氏、欒氏、胥氏等家族,是晉國近些年來中央政府的實力派,他們在晉文公流亡和稱霸的過程中立下了不世之功,在國中、軍中的威望極高,為他們的後代在這次晉國中央政府的競選中輕鬆獲勝,打下了不可撼動的基礎。

  這次夷地大會,就是晉國新老二派貴族勢力間的競選大會,大會上二大黨派代表各自發表競選演說,陳述自己的優勢。整體來說,功臣黨佔了上風。。

  畢竟人家功臣黨的功勞就在哪兒擺著,全國上下有目共睹,你們這些傳統貴族黨的代表們,比貢獻比得贏嗎?拿不出像樣的競選口號,那就只能等著別人喊口號了。

  競選辯論在晉國三軍將士的閱兵式上當眾舉行,隨著傳統貴族黨的氣勢越來越弱,晉襄公的眉頭也越鎖越緊,雖然他不甘心就此失敗,但也實在找不到宣佈傳統貴族一方獲勝的理由。

  正在僵持不下的時候,先氏家族的優秀子弟、中軍元帥先軫之孫、先且居之子,根正苗紅、年輕氣盛的先克終於憋不住了,他站了出來,理直氣壯的喊到:“狐、趙之勳,不可廢也!”

  這個口號非常聰明,先克知道自己的資歷、威望不夠,沒有替自己喊:“二帥之後不可廢也。”

  而是喊出了狐、趙二家,這是因為狐氏現在的繼承人狐射姑從少年時,就和父親一起跟隨著晉文公流亡,回國後又久在軍中任職,征戰四方,功勳卓著、資歷深厚。

  趙氏的繼承人趙盾自打被他爹從狄國接回來以後,雖然年紀輕輕,卻表現的勤奮好學、謙恭穩重,是晉國貴族年輕一代中公認的佼佼者。連晉文公的女兒為了讓他繼承趙氏,都心甘情願的以公主身份屈居趙家妾位。

  把這二位搬出來,傳統貴族們立馬就像霜打的茄子――蔫巴了,別說自己這一邊貢獻不如人家,就拿能力和口碑比,自己這一邊也沒有任何一個比得過這二位的。

  晉襄公一看這幫扶不上牆的爛泥,被人家的一句口號徹底擊垮,在哪裡垂頭喪氣的啞口無言了。他也不禁嘆了口氣,看來自己的如意算盤撥不響了,壓制功臣之後的打算只能等待以後的機會了。不過他沒想到的是,這個機會隨著他在幾個月後的去世,從此再也沒有出現過,這次夷地閱兵是晉國避免出現世襲制功臣集團的最後一次機會。

  而現在,他不得不強裝笑顏的站起來宣佈:

  任命狐射姑為中軍元帥,也就是六卿之首。趙盾為中軍副帥,二把手。先克為上軍元帥,箕鄭父為副。 荀林父為下軍元帥、先蔑為副。

  中軍正副元帥都是功臣之後,也就是晉軍主帥和政府首腦的職位落到了功臣黨手中。按照晉國慣例,中軍主帥即為晉軍主帥、六卿之首,副帥為次。

  地位略低於中軍的上下二軍,上軍一邊一半,但以功臣黨的先克為主帥。只有下軍是傳統貴族黨的。

  這樣的競選結果,和當初晉文公政府的第一屆晉國六卿安排相比,呈一邊倒的態勢。當年的中軍正副元帥雖然是傳統貴族黨的,可另外二軍的正副元帥都是功臣黨代表,勢力還算均衡。

  如今倒好,好不容易盼到內閣換屆了,結果功臣黨這邊老的死完了小的上,一點機會也不留給傳統貴族們,他們只撈到排名靠後三個席位,徹底淪為配角。晉國功臣之後大獲全勝,真的躺在老爸們的功勞簿上吃起了老本。

  而且晉國高層權力世襲的弊政就此形成,再也沒能扭轉過來。這次公開選舉政府高層的事件,貌似公平、公開、公正,卻體現出晉國國君的權力已經被嚴重削弱,從此晉國執政官員的任免不再完全是國君所掌握的權力了,而是變成了以全體國人投票決定的全民選舉制。

  我們中華文明的優秀代表晉國政府,比西方的羅馬共和國提前百餘年實現了民主政治。

  夷地閱兵式期間舉行的這次選舉大會,對晉國國君家族來說,是一次失敗的大會,一次悲催的大會,一次種下禍根的大會。

  競選到此告一段落,但還沒有完全結束。功臣黨內部還有黨內有黨的問題要解決,晉國的政局實在是有夠複雜。

  就在二黨排定坐次的時候,元老陽處父匆匆結束了外事訪問,趕回晉國。

  陽處父是趙衰的老部下,在政治立場上偏向於趙氏一族。晉文公繼位後,他長期擔任晉襄公的老師,雖然沒有進入過內閣,不是六卿之一,但卻是個有話語權和影響力的重要人物。

  他即時趕回晉國讓這次中央大會的選舉結果又發生了變化。

  大會二中全會改在董地進行第二次集體討論,會上陽處父要為趙氏謀求最高利益。

  論當年晉文公的功臣,首推狐氏、趙氏、先氏三家。其中狐偃、趙衰都是跟隨晉文公流亡十九年的第一批追隨者之一。

  而狐氏先輩狐突是晉獻公的老丈人,狐偃、狐毛是晉文公的母舅。趙衰是在晉文公回國後才當上的國君女婿,狐氏與國君家族的親戚關係比趙氏更親近。

  狐突早在晉獻公時代就是國家重臣,是晉國進攻北狄的戰爭中,在晉獻公身邊類似於秦國繇餘那樣的重要人物。那時趙衰的父親趙夙剛當上晉獻公的車右將軍一職,只是個剛得到分封的中級軍官。家族背景也是狐氏更硬。

  回國開啟稱霸之路的時候,狐氏的功勞也大於趙衰。狐偃、狐毛都是晉文公政府的第一屆內閣成員之一,分別擔任上軍正副元帥,參加了城濮之戰。

  趙衰在那次大戰時,正在擔任晉國河南原邑的長官,只是晉國的地方長官而已,連中央政府都沒進入。當時只是負責後勤工作,沒到第一線參戰。

  直到秦晉交惡後,晉國再次擴軍時,他才當上了新上軍主帥,進入了擴大後的內閣,狐氏兄弟死後,他又一躍升到中軍副帥的位置上,成了晉軍的第二把手。這一升遷過程,不是在全體國人參加的晉中央大會上任命的,而是屬於增補性質,這就導致他的政治地位低於在被廬閱兵式上選出的第一屆內閣成員們。

  理論上來說,在軍功、資歷、背景、貢獻、威望、地位、職務、與國君家族的親戚關係等等各個方面,狐氏都佔優勢。

  然而正是由於趙衰沒有進入晉文公政府的第一屆內閣,才為趙氏家族的下一代攢下了足夠的政治積分。

  現在的情況是狐氏在大多數方面佔有優勢,但只有一件事情狐氏不如趙氏,那就是在當今晉國政治生態圈中的人脈關係,俗稱人緣。僅憑這一個優勢,就足以讓趙氏在這次競選中最終獲得最大利益。

  當年趙衰沒有進入內閣,沒有擔任晉軍高級將領,不是因為他資歷、能力或者晉文公的重視程度不夠。而是因為,當初晉文公每一次想提拔他的時候,他都把機會讓給了別人。

  城濮之戰前,晉軍擴編為三個軍,趙衰先是推薦了傳統貴族黨的郤縠擔任中軍元帥。非常有政治智慧的趙衰推薦他,有助於晉文公穩定繼位之初的晉國政局。這也確立了傳統貴族黨在最初時的優勢地位,肯定會得到傳統貴族們的讚賞。

  然後趙衰又辭讓了下軍元帥的職位,讓給了欒枝。又推薦先軫為下軍副帥,先軫調任中軍元帥後,他又推薦胥臣接替先軫。等於晉文公稱霸過程中的內閣成員中,曾有四位出自於他的推薦。

  現在狐氏壓過了趙氏,陽處父替趙氏不平,他回來後向晉襄公進言:“狐射姑雖然年紀長於趙盾,但能力不如,應該以趙盾為六卿之首。”

  這個建議一提出來,流亡功臣黨中的先氏、欒氏、胥氏、傳統貴族黨中的郤氏等,受過趙衰恩惠的家族都表示贊同,新一屆晉國政府中的新老二黨第一次一口同聲的支持一個提議。

  這就不由得晉襄公不重視這個提議了,既然傳統貴族已經落敗,那好歹得選個大家都服氣的首相吧。

  至於能力不如什麼的表面理由,根本不在考慮之列,平衡各方面的政治關係,才是主要的原因,當然這也是沒法拿到檯面上來說的話。

  看來吃虧真的是一種福分,即便不會馬上有效果,積累的越久回報越深厚啊!

  狐射姑剛坐上中軍主帥的寶座沒幾天,屁股還沒坐熱就得給趙盾讓位置,一口氣差點沒憋過來。這就給晉襄公死後,流亡功臣黨狐、趙二派之間的黨魁之爭、以及進而引發的五將之亂埋下了伏筆。

  安排完新一屆政府的任命之後,公元前621年八月十四日,晉襄公病逝。隨著這位在短短几年任期內頗有作為、也頗為無奈的年輕君主故去,晉國內部的政治鬥爭將進一步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