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留给宋朝的的遗产,造就北宋山水画

前言

我们之所以认为唐朝与汉朝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就是因为它们在内部生产与外部支出不平衡的时候,选择了同样的路径。唐朝并没有从安史之乱中吸取足够的教训。或者说,缺乏改正错误的能力。因为在唐代中期以后,财政收入的不足,进一步导致了对外应对能力的下降。而继续动员部族武装,只是唐朝可以选择的两杯毒酒中不那么剧烈的一杯。随着对契丹、沙陀、党项等族的开发利用,唐朝将自己的落幕又推迟了一百多年。而这又将给它的宋代继承者留下一笔复杂的遗产。

一、画中世界

经历了短暂的五代十国阶段,宋朝的建立者发现,自己并没有完全接收唐朝的全部疆域。在东北和西北两个方向,至少还有另外两个继承人,和他们共同分享着唐朝留下的政治版图。和第一顺序继承人北宋并立的,就是作为第二继承人的契丹辽国,以及第三继承人的党项夏国。

为了全盘继承唐代的遗产,宋朝开始了孜孜不倦的努力。由于人类在东亚地区固有的迁移规律使然,宋朝始终未能实现这个愿望。

唐代留给宋朝的的遗产,造就北宋山水画

即便如此,依然不能阻止宋代的宫廷画师尝试用画笔来描绘心中的山水蓝图。然而,这些画中的山川与溪流似乎不仅代表了现实的山水,因为它们源于一个亦真亦幻的"仙境",仿佛有一种奇特的魔力,把人们引入奇妙的画中世界。

1126年,金国大军攻破了北宋都城汴梁,已经退位的宋徽宗和他的儿子宋钦宗被金军俘虏,押送到了北方。

随着汴京被金军攻破,大量居民向外逃亡。有一位年过六旬的画家,也随着人流逃出了京城。他不顾年迈之躯,向着太行山东麓的山区逃亡,不知道还有一段人生奇遇在等待着他。

唐代留给宋朝的的遗产,造就北宋山水画

这位画家名叫李唐,是徽宗宣和画院里的画师。李唐早年以卖画为生,宋徽宗时进入画院,成为一名宫廷画家。他在画院中绘成的《万壑松风图》,是今天传世的少数宋代绘画作品之一,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画面中,一座山峰高耸,山腰白云环绕,山间松涛阵阵,谷地泉水悠悠,给人一种隐居山谷、回归自然的感觉,代表了北宋山水画的最高水平。所以,这幅作品和郭熙的《早春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并称为"宋画三大精品"。只是,李唐的这幅作品,是北宋最后一幅有明确纪年的绘画,因为两年后,北宋的都城就被金军攻破了。

二、当画家遇到盗贼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重新把视角放到画家李唐身上。这位六十多岁的老画家,出了汴梁之后,走上了向太行山逃亡的道路。

我们可以想象,这一切就像是他最擅长的山水画一样,在笔下不知演绎过多少遍,而这一次,他仿佛走入了自己的画中。一个老人,在水路的尽头,弃舟登岸,不知过了几座木桥、几座茅舍。现在,他拿着屈指可数的行李,行走在太行山的小径上。周围有泉水和茂密的树林,时不时还有飞鸟从林中飞起。那么,等待他的是不是山中的秘境呢?

唐代留给宋朝的的遗产,造就北宋山水画

有意思的是,真有文献记录了李唐的遭遇。据成书较晚的《南宋院画录》记载,李唐在逃往太行山的途中,并没有遇到神仙或奇迹,而是不幸被当地的盗贼抓住了。

说是盗贼,其实不过是一群在战乱中聚众自保的当地人,大约和梁山好汉有着一样的人生困境。他们并非乐意落草,而是有着一颗不知将去向何处的迷茫之心。

但这伙盗贼并不简单——就像梁山好汉中也有擅长绘画和书法的民间高手混迹于其中——盗贼打开了李唐的行李,没有发现什么金银财宝,却发现了颜料和纸币……

尽管这不是《水浒传》里杜撰的故事,但情节惊人地相似。那个发现李唐真实身份的盗贼,虽没有"替天行道"之义,但也并不存打家劫舍之念。他没有夺走老画家所剩无几的行李,而是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不但放过了李唐,而且放弃了山贼这份看起来没有什么前途的事业。他和六十多岁的老画家一路结伴同行,渡过战火纷飞的长江,来到了杭州。

一个是满怀山水理想的宫廷画家,一个是真的隐藏在山水之中的盗贼,让他们两个相遇,大概是上天对这个时代开的最惊艳的玩笑。这个改过自新的盗贼名叫萧照,大约也有绘画的基础。也有人说萧照并非盗贼,而是抗金义军,其实只要这两者存在先后顺序,就并不矛盾。在他们一同南渡的过程中,萧照拜李唐为师,学习了李唐绘画技法的精髓,后来也成为一位知名画家,进入了宋高宗时的宫廷画院,还成为画院的负责人。

南渡后的李唐又生活了二十多年,成为南宋画界的开山之人,和刘松年、马远、夏圭一道合称"南宋四大家"。李唐留下不少以牛为主题、寓意渔耕隐逸的作品。而他在山中奇遇中收下的那位弟子萧照,不但画了很多山水画,还画了不少和抗金主题有关的作品,比如《光武渡河图》《中兴瑞应图》等。按《南宋院画录》所言,他擅长异松怪石、苍浪古野,"望之有波涛汹涌,云屯风卷之势",与他当年遇到李唐的太行山麓颇有几分神似。

唐代留给宋朝的的遗产,造就北宋山水画

这些笔下的山林和泉水,没有挡住北方的铁骑,也无法帮助宋人重拾旧山河,留给南宋的只有半壁江山,但山水画的基因已经深入中国文化的内部,因为它代表着一个人们向往却又永远无法企及的世界。

三、"山水"崛起,山河破碎

山水画之于北宋,或许是一门最贴切的艺术。

古往今来,东亚大陆上的许多王朝都建立过自己的事业,但这都不是凭空而起的万丈高楼,而是毫无例外地依托于普通劳动者的生产活动之上的。汉代的人们向往"博山"上的神仙世界,当很大一部分劳动者都投入到想象的世界中时,现实社会就会面临生产不足,进而导致王朝的收支失衡与破产。这样的故事在之后的时代屡屡再现。东晋的书法家,在北伐无力的背景下,开创了独特的书法技艺,以此表达内心的无奈。现在,这个故事的主角换成了北宋的山水画家与皇帝。

所有这些艺术形式,其实都有着共同的逻辑基础,都可以追溯到一个同样的源头。

在最初的观念中,人们朴素地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回归自然,到一个景色优美的地方。这个地方是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它被大海阻隔,生者无法抵达。

唐代留给宋朝的的遗产,造就北宋山水画

这个观念随后被佛教、道教的修行者进一步发展。他们渴望在面对现实苦难,比如赋税高压的时候,让灵魂脱离人的肉体,去往美好的地方。不论是死后前往彼岸还是修道的观念,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回到自然世界。而最能代表自然世界的,莫过于人迹罕至的绿水青山。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修道者不再满足于许诺的虚无缥缈的仙境,他们渴望的是一个更有画面感,甚至可以被文字描述的,仿佛触手可及的超越世界。而山水画的出现,便恰逢其时地为这一古老观念提供了全新的形式。

这也是为什么在宋代国内经济紧张、外患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官方和民众都选择"山水"作为自己"解压"的方向。

唐代留给宋朝的的遗产,造就北宋山水画

百姓逃亡到现实中的水泊世界,削弱了国家的内在力量。以宫廷画师为代表的官方机构,也把形式上的山水变成了自身的追求。画笔给他们提供了充足的表现机会,在这个基础上,山水画和花鸟、竹石甚至人物画保持了一体多面的关系。但是,对山水空间的向往,不能解决北宋的现实状况,反而加速了国家的衰落。

北宋的灭亡,让一位宫廷山水画家和一名山水中的盗贼走到了一起。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位盗贼最后还成了南宋画院的负责人。这两种"山水"的殊途同归,让李唐和萧照留下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画作。但南宋偏安一隅的现实,最终让后来的画家回归到更加缥缈的山水世界了。

结语

自南宋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写实性更加单薄,写意性更加巩固,向着文人画的方向进一步发展,最终成为一种文学之士阐发个人情感的媒介。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当画家逃入山水世界,新的变化即将到来。这一次,他们还要把那个古老的观念,开发出一种更具体的形式。


参考文献:

《光武渡河图》

《中兴瑞应图》

《南宋院画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