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自己的面子,我們做了多少傷害孩子的事!

文 | 花貓媽(蜜幼空間主筆)

“面子”和“界限”這兩個貌似八杆子打不著的名詞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因為這兩個名詞在我們中國人的教育觀念中起著奇怪的作用。

為了自己的面子,我們做了多少傷害孩子的事!

小花貓在接近兩歲時我們搬家了,搬家後自然有很多的新鄰居,大家見到我們如此漂亮、可愛的小花貓,那叫一個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為了故事情節,請允許我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哈)。有個帥氣的叔叔每次見到花貓都會說“我抱抱你好嗎?”人家出於禮貌,也可能真的是出於對孩子的喜愛想抱抱花貓。但小花貓開始是出於對陌生人的恐懼而不肯,後來則產生了逆反心理而抗拒這件事。

(知識點分享:小朋友2-3歲是個人自我意識萌發的階段,這一年齡段的寶寶開始掌握了代名詞,如“你”、“我”;同時逆反心理增強,經常會說“不”,這是他自我意識萌芽快速發展的表現。他會堅持自己的主張,開始反抗大人,不管做什麼,總是要自己來;如果一件事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卻不能完成,就會大哭大鬧,這是他釋放心理壓力的表現。另外,在大人潛移默化的行為影響下,寶寶開始朦朦朧朧地意識到男女性別的差異。當然,2-3歲這個年齡段是一個大致的界定,現實中不同的孩子自我意識萌發的時間也可能會有提前或推後。)

下面我分享我和我媽楊女士的不同做法(媽,對不起,你不要打噴嚏哈)。

楊女士的做法:

“你看,叔叔多喜歡你啊,每次都不讓抱,讓叔叔抱抱吧”、“你看你這孩子怎麼這樣呢,快讓叔叔抱抱”。

我解讀一下楊女士的做法:我媽媽是感覺到鄰居對孩子的喜歡,當孩子的表現拒絕了鄰居時,媽媽怕鄰居面子過不去,並且自己的面子也過不去,會讓人家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家教。

為了自己的面子,我們做了多少傷害孩子的事!

結果,經過幾次楊女士的做法後,就產生了一個現象,小花貓在很遠的地方看到那個叔叔就要求不走那邊,或是扭頭抱緊我。本來我們只需要接納孩子對陌生人的害怕情緒,給她足夠的時間緩和就可以了,可現在,孩子在情緒沒有緩解的情況下,又產生了逆反心理,好像孩子就變得更難說服了。

我後來的做法:

我從花貓的行為上能感受到她的害怕和不知所措,我尊重孩子的感覺。

● 首先,我給她解釋了叔叔為什麼想抱她的原因。

● 其次,我告訴她“身體是你的,你可以選擇下次見到叔叔時讓他抱抱你,也可以選擇不讓他抱,但是不打招呼是不禮貌的,你可以禮貌地打招呼,並禮貌地回絕叔叔,你可以告訴叔叔‘我現在和你還不熟悉,謝謝你,可我還不想讓你抱抱’。”

● 最後,如果我希望孩子勇敢地說出感受和需求,最重要的是我要先對鄰居說出這些話,給孩子一個很好的示範。好的示範是為了避免自己因為面子而說一套做一套,自己沒有做到的事情反而要求孩子去做。

我們這樣做了之後,近期小花貓再見到鄰居時,她自己已經能很自然的對鄰居說”不,不,謝謝”,並且還能和鄰居玩一會兒了,沒有了之前的尷尬。

通過這個事情我想到了很多類似的事,我們有多少次為了自己的“面子”不顧孩子的真實感受,要求孩子“給別人打招呼”“分享你的玩具給小朋友”,或是說出“不就打了你一下嗎,哭什麼啊,不會有多痛的”“抱抱你怎麼了,怎麼這麼沒禮貌”之類的話,給孩子貼上“你怎麼這麼小氣”“你怎麼這麼害羞”“你怎麼這麼膽小”的標籤。其實這些所謂的“為了面子”背後,是我們習慣性的總是站在高高在上的權威位置上懶得下來,也不肯虛心地去體會一下孩子的真實感受。

為了自己的面子,我們做了多少傷害孩子的事!

這讓我想到了小花貓的一本繪本中小船的話“我說不出的心情太多太多。”“你會等我嗎?我會等你啊!”。簡短的幾個字、幾句話,好像都說出了孩子的心聲,每當讀到這裡我都提醒自己:我真的真的有停下來等著孩子嗎?!(出自繪本《別說你快點快點》)

我們大人這些愛面子的行為不僅僅讓我們忽略了孩子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可能會讓我們的孩子面臨危險。我們普遍缺乏一種意識,就是今天我想分享的第二個詞“界限”,怎麼讓我們的孩子敢於捍衛身體主權,遠離霸凌事件。

為了自己的面子,我們做了多少傷害孩子的事!

我家附近有個廣場,有時我會帶小花貓去喂鴿子,她能自己獨立在做的事情,我不會上去幹擾她,除非她需要我的幫助。她喂鴿子時,我會站在離她1-2米遠的地方觀察她,以便她需要我幫助時我能及時回應。有一天,一個小男孩和他的父親在一旁趕鴿子,他走到小花貓身邊時,可能是小花貓擋住了他的路,小男孩就踢了小花貓一腳,站在旁邊的我看在眼裡卻沒有及時干涉,因為我想給小花貓一點時間看她自己怎樣處理,我聽到她小聲嘀咕了幾句但好像沒有起作用,她便試圖回擊小男孩,誰知小男孩又迴轉過來想踢她,此時小男孩的父親也沒有很好的阻止孩子的行為,小花貓在經過自己的努力嘗試後開始哭了起來。這時我走了過去,我不帶情緒地告訴小男孩“你踢我們的行為是不對的,請你停止踢我們。”這時小男孩的爸爸替孩子道了歉,我接受了道歉,因為小花貓的哭泣太厲害了我立刻帶她離開了這個情緒場。

(以上是我當時的做法,可我內心其實是這樣想的(你們最好別看哈):我的個暴脾氣啊,看到小花貓被踢的那一刻恨不得衝上去踢小男孩上天!說什麼說,直接動手!告訴小花貓,別人踢你一腳,你要踢他要害!自己不行,媽媽和你一起上!可我並沒有這樣做,這都是源於科學育兒的偉大啊,哈···沒生孩子前我確實會這樣以暴制暴。)

為了自己的面子,我們做了多少傷害孩子的事!

安撫完小花貓,等她情緒穩定後,我和她一起回憶了整個事情發生的過程,並告訴她“身體是你的,小男孩踢你是他的行為不對,你首先要大聲地說出來‘你踢我是不對的’,要在氣勢上阻止他,如果不管用你可以離開並尋求其他人的幫助,可如果你又踢回去那就是我們不對了。”

想讓孩子保護好自己,有意識有力量地回擊欺負自己的人和事,首先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身體主權”意識,以及“界限”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我會告訴小花貓什麼是“安全的身體接觸”,什麼是“不安全的身體接觸”。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安全“界限”,當我們的安全“界限”被打破時,我們要勇敢的說“不”,明確表達“我不惹事,但我也不是好欺負的,別來招惹我!”這樣的意識我們要傳遞給孩子並且要重複的強調,其實這其中還牽扯一些性教育的話題,我放在其他文章中再和大家分享。

在理清“面子”和“界限”後,大家是不是瞬間感覺,孩子那點事,這都不是事,放得下面子,劃得清界限,so so so······easy!但我還是想說,願我們每個人都是那個“育兒先育己、言傳更身教”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