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是训练的产物,由平凡到杰出有迹可循,《刻意练习》你也可以


天才是训练的产物,由平凡到杰出有迹可循,《刻意练习》你也可以

拉斯洛的女儿索菲亚参加男子组国际象棋比赛


20世纪60年代,匈牙利心理学家拉斯洛·波尔加,对各个行业或领域中被认为是天才的数百人,进行了重大的实验研究,最终得出结论,他认为只要正确养育一个孩子,就可以将他变成天才。

为了验证自己这一理论,他决定在未来孩子身上进行测试,于是他娶了能够与他共同合作的教师克拉拉为妻。

拉斯洛和克拉拉这对夫妻,利用25年时间,在自己女儿身上实施他的培优计划,最终将3个女儿全部培养成了国际知名的象棋大师,特别是小女儿持续排名女子世界第一长达25年,并入选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他们用的方法就是《刻意练习》书中提到的“刻意练习”法则。

“刻意练习”法则告诉我们,并非拥有天赋的人,才能成为某一领域的高手,普通人只要懂得正确的运用“刻意练习”法则,也能在一定的时间内从新手变成大师。

《刻意练习》一书由心理学博士安德斯·艾利克森、科学作家罗伯特·普尔合著而成,两位大家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翔实的理论数据,并附以大量的人物实例做支撑,揭示了人们口中的“天才”和常人一样,大脑和身体同样具有适应能力,只是“天才”比常人更多地利用这种能力而已。


作者认为,没有天生的天才, “天才”都是训练的产物,训练的方式就是刻意练习。成为天才有迹可循,最终决定杰出与否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


天才是训练的产物,由平凡到杰出有迹可循,《刻意练习》你也可以


01.明确刻意练习的真正含义

刻意练习,就是对某一项技能有目标性、计划性并能随时反馈和不断改进的学习方法。刻意练习是一种有目的的高效练习,且知道该专注于哪个方向,持续不断地发展,以及怎样去达到目标。

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成为天才?那是因为训练方法不对,大多数人进行的常常是无效训练,结果方法不对努力白费。

在进行刻意练习之前,我们要明白练习的三个误区

1.刻意练习,不是刻苦练习

做任何事情,通常需要吃些苦,但刻意练习不是刻苦练习。盲目地吃苦,简单重复吃苦,都是无效的练习,有针对性地吃苦,加以改进地吃过苦,才是有效的练习。

2.刻意练习,不遵循“1万小时定律”。

曾经风靡一时的一万小时定律,让一些人觉得自己无法企及望而却步,却也鼓舞了一些人为之努力。然而有的人坚持努力了好久,却不见有何变化,对自己一度产生了怀疑:

我一直在努力看书,为啥考试还是不记得?我天天都在背诵单词,可是英语还是学不好?

我天天都在埋头弹琴,为啥成绩测试还是C,而没变晋级。

无他,方法不对努力白费。

3.刻意练习不是快餐,需要循序渐进


天才是训练的产物,由平凡到杰出有迹可循,《刻意练习》你也可以

刻意练习


02.如何运用刻意练习原则进行有效练习,达到心中想要的快速成长

  • 明确大目标,细化拆分小目标
  • 找一个优秀导师布置作业和反馈
  • 专注于小目标进行刻意练习
  • 跳出舒适区,不断晋级


1. 明确大目标,细化拆分小目标

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导你刻意练习。要精心设置拆分大目标,将其分解成一个个够得着小目标,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能持续不断地看到进步的实质性信号,从而产生进行下去的动力。


2、找一个优秀导师布置作业和反馈

刻意练习讲究方式方法,优秀的导师能制定针对性的作业计划,有效引导学生来完成。老师可以监测学生的进步、指出存在的不足,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避免无效重复性练习。


天才是训练的产物,由平凡到杰出有迹可循,《刻意练习》你也可以

目标明确

3、专注于小目标进行刻意练习

每天留出固定时间专注练习,屏蔽其他分心事情的干扰,短时间内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来练习。发现自己无法有效地专注于练习就停下来。

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便能最大限度地集中精力刻意练习。


4、跳出舒适区,不断晋级

刻意练习的一个关键方法,是持续不断地去尝试那些刚好超出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

人在学习和练习一个技能的时候,分三个区,分别是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刻意练习,要走出舒适区进行,因为舒适区简单重复,你会陷入一种自动完成的状态。这种状态,不需要怎么努力就能完成现有的工作。容易形成自动化,如此便故步自封了。

刻意练习,不要在恐慌区内进行,常在恐慌区进行练习,会大大挫败自信心,容易让人放弃。

建议大家跳出舒适区,要做一些让人感到不太舒服的事情。如此才把普通人和接触的人区分开来了。想取得一定的成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天才是训练的产物,由平凡到杰出有迹可循,《刻意练习》你也可以

舒适区理论


03.杰出人物的成长之路有迹可循

20世纪80年代初,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在芝加哥大学管理的一个项目,对那些成为杰出人物的人开始进行研究:杰出人物的童年时代有哪些因素?他们杰出的能力又是如何培养并发展,从而在普通人中脱颖而出?

研究人员选择了六个行业领域中120位杰出人物,这六个领域分别是钢琴家、奥运游泳运动员、网球世界冠军、研究型数学家、研究型神经学家以及雕刻家。沿着他们的成长轨迹,作者总结出了那些日后成为杰出人物成长的共性,杰出人物的发展往往经历四个截然不同的阶段。

让孩子产生兴趣阶段

变得认真阶段

全力投入阶段

开拓创新阶段


天才是训练的产物,由平凡到杰出有迹可循,《刻意练习》你也可以

拉斯洛的女儿国际象棋大师4岁时的苏姗

第一阶段:让孩子产生兴趣,这一阶段父母的角色至关重要。

作为父母,引发孩子与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事物之间进行有趣的互动,是促使他们最终对这件事物充满热情的第一步。

首先,父母给孩子大量的时间关注和互动,通过与孩子经常互动,能激励孩子培养类似的兴趣。

其实,父母的表扬是增强孩子动机的一种绝佳方式。

父母对孩子已发展出的某一特定技能感到满足和认可,比如孩子能够连续拍球,或在钢琴上弹奏一曲简单的曲子,或数清纸箱中的鸡蛋,你的认可将是孩子在这一领域或行业中取得更大成就的动机。

再次,教孩子一些重要的价值观,比如自律、刻苦、负责任,以及建设性地运用时间。

总之,一旦孩子对某个特定领域或行业感兴趣了,他有望以同样的态度来追求成功,如自律、刻苦、成就等。

另外,对于数学家和神经学家的童年,布鲁姆给出了不同于其他行业杰出人物的培养建议,这类人物小时候,可以把阅读当成主要的消遣,父母给他们读书,再大点,则由孩子自己读。父母还鼓励孩子建造模型或参加科学项目等,使孩子把参加这些教育活动当成玩耍的一部分。

总之,未来的杰出人物的小时候往往遵循这样的规律:那就是,到了成长中的某个时刻,他们对某一特定领域格外感兴趣,并且表现得比其他同龄孩子更有希望成就一番事业。


天才是训练的产物,由平凡到杰出有迹可循,《刻意练习》你也可以

拉斯洛的女儿国际特级大师小波尔加


第二阶段:变得认真,父母和导师的主要任务是,保持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同时培养其技能和习惯养成。

一旦未来的杰出人物对某领域发生兴趣,似有可喜的发展势头,此时需要对孩子的兴趣发展认真看待了。

你需要马上给孩子找行业导师上课,让孩子的角色转化为学生,开始施行刻意练习。

选择老师的标准不一定是行业专家,但要知道怎么激励学生,怎么使学生继续向前,让学生通过适应刻意练习来提高水平。

比如前面提到的心理学家拉斯洛,拉斯洛就是她女儿的第一任老师。

作为父亲,他的国际象棋水平不是很强,但他懂得如何通过日常互动和引导,让女儿对国际象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保持这种兴趣和动机的持续性,同时培养其技能和养成好习惯。

拉斯洛的女儿小波尔加曾说过,她的父亲是她遇到过的最优秀的激励者。


这一阶段是培养杰出人物早期阶段最重要的一关。

开始,父母和老师的支持和鼓励对孩子的进步至关重要,后期,孩子体会到了刻意练习带来的回报和掌声,就得越来越能够自我激励了。当她的水平持续提高,开始不满足于现状,此时要为他找一个水平更高的老师或教练,引领他到更高的层次。


天才是训练的产物,由平凡到杰出有迹可循,《刻意练习》你也可以

发展是硬道理


第三阶段:全力投入,导师的角色显得至关重要。

未来的杰出者到了第三阶段,一般是12~13岁或者15~16岁少年,学生对自己的导师或学校会有更高的心理诉求,这时候需付出巨大的投入,才能使其成为自己行业领域中的杰出者。

选择老师的标准,应该是他所在领域的较高甚至更高水平。如音乐会转行钢琴家转行的导师,有经验的奥林匹克教练,一流的研究型数学家等等。

学生面临的期望及终极目标,是不断改进完善,尽最大可能发挥其聪明才智:比如对钢琴学生期望不断精进技艺,弹出越来越难曲目;对未来数学家,能解答无人能解的难题,持续展示自己数学领域的超高水平。

总之充分发挥其能力极限,使其跻身业领域最佳目标。

天才是训练的产物,由平凡到杰出有迹可循,《刻意练习》你也可以

使命与愿景

第四阶段:开拓创新,是四个阶段中最难理解,人们最感兴趣了解的阶段。

如果说前期是模仿和循序渐进地刻意练习,此阶段则是创新,想要创新,离不开专注和持久的刻意练习,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到达了这个领域的创新者,基本已经成为杰出人物,然后开辟新天地。

有人会问,这些人为什么最终会被培养比别人更强的能力?


因为刻意练习发挥着主要作用,决定一个人杰出与否的关键因素,不是天赋和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

回顾音乐神童莫扎特的辉煌史:6岁时开始作曲,8岁时写出第一部交响曲,11岁时写出一部宗教剧和几部键盘乐协奏曲,12岁时创作了一部歌剧,都是在他父亲从小的引导下专注于音乐刻意练习的结果。

莫扎特父亲是个有天赋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自己没有达到渴望的成功,于是把心血倾注在孩子身上。父亲先从大女儿安娜开始培养,安娜11岁成名,被人称作钢琴演奏家、大键琴演奏家和职业音乐家。为此莫扎特父亲专门写了一部用于发掘孩子音乐才华的培训书籍,在莫扎特很小时开始教他。

4岁时,父亲开始全职教莫扎特学小提琴、大键琴以及其他更多乐器。不但强度更大,时间也更长。所以提及莫扎特的神奇的能力,除了天分,更多地源于他从小在浓厚的音乐氛围中长大,导师父亲教导有方,高强度的刻意练习等,可以说这些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天才是训练的产物,由平凡到杰出有迹可循,《刻意练习》你也可以

音乐天才莫扎特


04.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只要开始,永远不晚

互联网时代,人们总是寄希望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浮躁伴随焦虑,看到那些XXX天精通、XXX天速成的字眼常常抱有幻想。

纵观历史和现代杰出人物的成长轨迹,无不在导师是有效的刻意练习指令下,专注于每天的每个时刻。最杰出的人,往往是那些进行有效的刻意练习时间最长的人。


而优秀的人,通过刻意练习达到杰出人物的水平,但那还不是终点。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在于,即使他们成为自己所在行业领域中的世界最佳,依然还要努力提升练习技巧,并不断精进。

想让自己变优秀,拥有比别人更强的能力,没有捷径可走,通过有效的刻意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续航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不二法宝。


天才是训练的产物,由平凡到杰出有迹可循,《刻意练习》你也可以

种一棵树


刻意练习,身体力行,为自己赋能

《刻意练习》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论,沿着杰出人物的成长轨迹立即行动,是迈向成功的开始。

最近参加了《18天18本书高效阅读训练》课程,读完第一本书《刻意练习》,重又梳理了一遍课程脉络,脑海中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我们的大目标就是通过高效阅读练习,建立自己的底层思维知识体系,从而倍速提升写作和逻辑思维能力。

高效阅读18本书写18本书评,是近期我们要达成的小目标。小目标再拆分成每天要做的练习:读1本书写1篇书评。具体执行时再细化成每天的不同时段要刻意练习的任务:

每天早上30分钟听老师解读一本书;

根据老师对于每本书的脉络解读,写一篇1000字的小书评;

每天晚上用30分钟复盘,对照优秀作业对比、反馈,。

18天结束后,每人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写一篇书评,检验18天刻意练习的效果。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导师提供给我们的一套高效阅读刻意练习模板。

终于悟到,老师为何把《刻意练习》这本书作为阅读训练的第一篇读物,可谓用心良苦。


天才是训练的产物,由平凡到杰出有迹可循,《刻意练习》你也可以

书山有路

刻意练习的最终目的,是不断发展自己的潜能,成为自己的人生导师。

《刻意练习》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登上山峰的最佳路径,而最终在这条路上能走多远,则主要取决于自己。

只要目标明确,沿着杰出者的足迹,按照节奏有序地进行刻意练习,相信不久也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当自律变成本能,便能享受到成功带来的快乐了。


疫情非常时期足不出户,正是精进自己的好时机。宅在家里如何打发时间?还在各种葛优躺吗?

让读书点亮生活,一起来读书吧,就从读这本《刻意练习》开始,然后选定好一个目标,就可以进行刻意练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