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打造“海洋工廠”加快產業升級

福鼎:打造“海洋工廠”加快產業升級

王朝新(左一)查看大黃魚魚苗長勢

寧德網消息(閩東日報廖詩雄 文/圖)在福鼎市沙埕港海面上,一排排嶄新的漁排整齊地浮在海面。大黃魚魚苗成群結隊地在漁排裡遊動,這些魚苗將陸續銷往霞浦、羅源、蕉城等周邊的大黃魚養殖區。

近年來,福鼎不斷深耕“藍色糧倉”,人工育苗、工廠化養殖、深遠海養殖等齊頭並進,在新技術、新裝備的推動下,福鼎的“海洋工廠”不斷髮展壯大。2019年,福鼎水產養殖加快升級,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基本完成,升級改造漁排11.9萬口、藻類3.4萬畝,實現漁業總產量22.1萬噸、增長6.2%。

育苗:多品種人工技術

沙埕港聚集了200多口網箱,用於暫養大黃魚魚苗。眼下正是大黃魚養殖季,漁民們陸續將育苗室裡的大黃魚魚苗託運到漁排上交易。海面上船隻來回穿梭,各地的客商前來選購魚苗,一派繁忙的交易景象。

“有一條魚苗拉白便,有點腸炎,要注意防疫。”4月24日,福鼎水技站站長、省級科技特派員王朝新也來到漁排上查看魚苗長勢,並及時交代養殖戶做好魚苗病害防控。他說,今年魚苗整體長勢不錯。

疫情期間,王朝新受福鼎市委組織部下派掛點沙埕、嵛山兩個鄉鎮,幫助當地漁民、企業開展復工復產工作。

為了滿足當地魚苗需求,福鼎海洋漁業部門積極引導沙埕港周邊漁民、企業建設育苗室從事大黃魚育苗。隨著規模不斷擴大,魚苗還銷往霞浦、羅源、蕉城等周邊的大黃魚養殖區,在沙埕港逐步形成了閩東地區最大的大黃魚魚苗交易市場,年交易額達到1.5億元。

鱸魚人工育苗是福鼎人工育苗技術的典範。1992年,閩威實業首次實現鱸魚人工育苗,“花鱸生殖調控與室內人工育種技術”獲得了科技成果鑑定和國家發改委授予的生物育種高技術示範工程。鱸魚人工育苗技術推廣應用,使得鱸魚成為福鼎重要的水產品養殖品種,推動了福鼎鱸魚養殖產業化發展。

10多年前,台山列島的野生厚殼貽貝遭受大肆採挖,瀕臨枯竭。為了恢復生態平衡,經過幾年的努力,福鼎市朝暉水產有限公司與寧波大學合作,最終實現了厚殼貽貝的室內人工育苗,從而有效解除了野生厚殼貽貝的生存危機,並讓大規模人工養殖成為可能。

“一年到頭育苗室都沒有空閒過,大黃魚育苗過後,就可以開展南北白對蝦養殖或者繼續其他水產品的育苗。”王朝新說,目前,除大黃魚人工育苗外,福鼎逐步形成了鱸魚、春子魚、包公魚、花蛤、蟶、厚殼貽貝以及紫菜等多品種人工育苗,產值可達2000多萬元。

養殖:多元化工廠模式

經過一番改造後,新型漁排在福鼎全面投入使用,帶來更強的抗風浪能力,漁排的佈置也更加科學規範,使得海水流動更加通暢,水質更加清潔。海上養殖環境改善,提升了大黃魚的成活率,產量進一步提升。

“新型漁排的投入使用,今後防浪堤等設施的使用,將進一步加快遠海網箱養殖的進程。”王朝新說,沙埕港內已有500多口漁排網箱,無法再容納更多的漁排。現階段,他計劃逐步推廣岱忂族大黃魚品種,藉助新型漁排裝備向外海拓展養殖區。這個品種的大黃魚條形好、口感好,市場價高,但對水質的要求較高,適合於外海養殖。

“水產品技術推廣對養殖業的發展十分重要。”福鼎市盛源水產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鄭順利說,近年來福鼎養殖戶逐步推廣使用天然膨化顆粒餌料或者天然海藻餌料,大黃魚的成活率提高的同時,產品的品質更加優越。今年他發展了15000多平方米的大黃魚網箱養殖,並將養殖區從沙埕港港內逐步向港外拓展。

和鄭順利的想法一樣,以海鷗水產為代表的大型企業正計劃向深遠海養殖邁步。3月26日,“海峽1號”單柱式半潛深海漁場已建成,並啟運前往福鼎海域進行安裝調試。“海峽1號”單柱式半潛深海漁場是目前全球首臺專門為大黃魚養殖設計製造的單柱式深海養殖裝備,最大有效養殖水體容積高達15萬立方米,可養殖1500噸大黃魚。

以大海為場地,以網箱為“工廠”的人工養殖模式實現了福鼎人“耕海牧漁”的夢想。而另外一撥卻把“工廠”從海上搬到了陸地,將南美白對蝦的養殖從露天池塘養殖、地膜棚架養殖向室內水泥池養殖逐步演化,真正實現了工廠化養殖模式。

“工廠化養殖離不開一系列的技術支撐。”王朝新說道,先進的工廠化養殖場地包括可調控廠房、養殖池、水電管網系統、水質監測系統以及醫藥防疫系統等,是科技養殖的一項綜合體。

目前,沙埕、嵛山、店下、白琳、點頭等沿海鄉鎮逐步形成了產業化、規模化南美白對蝦養殖格局,從個體戶小規模養殖向公司化大型養殖模式演變,用科技力量改變了以往“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