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打造“海洋工厂”加快产业升级

福鼎:打造“海洋工厂”加快产业升级

王朝新(左一)查看大黄鱼鱼苗长势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廖诗雄 文/图)在福鼎市沙埕港海面上,一排排崭新的渔排整齐地浮在海面。大黄鱼鱼苗成群结队地在渔排里游动,这些鱼苗将陆续销往霞浦、罗源、蕉城等周边的大黄鱼养殖区。

近年来,福鼎不断深耕“蓝色粮仓”,人工育苗、工厂化养殖、深远海养殖等齐头并进,在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动下,福鼎的“海洋工厂”不断发展壮大。2019年,福鼎水产养殖加快升级,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基本完成,升级改造渔排11.9万口、藻类3.4万亩,实现渔业总产量22.1万吨、增长6.2%。

育苗:多品种人工技术

沙埕港聚集了200多口网箱,用于暂养大黄鱼鱼苗。眼下正是大黄鱼养殖季,渔民们陆续将育苗室里的大黄鱼鱼苗托运到渔排上交易。海面上船只来回穿梭,各地的客商前来选购鱼苗,一派繁忙的交易景象。

“有一条鱼苗拉白便,有点肠炎,要注意防疫。”4月24日,福鼎水技站站长、省级科技特派员王朝新也来到渔排上查看鱼苗长势,并及时交代养殖户做好鱼苗病害防控。他说,今年鱼苗整体长势不错。

疫情期间,王朝新受福鼎市委组织部下派挂点沙埕、嵛山两个乡镇,帮助当地渔民、企业开展复工复产工作。

为了满足当地鱼苗需求,福鼎海洋渔业部门积极引导沙埕港周边渔民、企业建设育苗室从事大黄鱼育苗。随着规模不断扩大,鱼苗还销往霞浦、罗源、蕉城等周边的大黄鱼养殖区,在沙埕港逐步形成了闽东地区最大的大黄鱼鱼苗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到1.5亿元。

鲈鱼人工育苗是福鼎人工育苗技术的典范。1992年,闽威实业首次实现鲈鱼人工育苗,“花鲈生殖调控与室内人工育种技术”获得了科技成果鉴定和国家发改委授予的生物育种高技术示范工程。鲈鱼人工育苗技术推广应用,使得鲈鱼成为福鼎重要的水产品养殖品种,推动了福鼎鲈鱼养殖产业化发展。

10多年前,台山列岛的野生厚壳贻贝遭受大肆采挖,濒临枯竭。为了恢复生态平衡,经过几年的努力,福鼎市朝晖水产有限公司与宁波大学合作,最终实现了厚壳贻贝的室内人工育苗,从而有效解除了野生厚壳贻贝的生存危机,并让大规模人工养殖成为可能。

“一年到头育苗室都没有空闲过,大黄鱼育苗过后,就可以开展南北白对虾养殖或者继续其他水产品的育苗。”王朝新说,目前,除大黄鱼人工育苗外,福鼎逐步形成了鲈鱼、春子鱼、包公鱼、花蛤、蛏、厚壳贻贝以及紫菜等多品种人工育苗,产值可达2000多万元。

养殖:多元化工厂模式

经过一番改造后,新型渔排在福鼎全面投入使用,带来更强的抗风浪能力,渔排的布置也更加科学规范,使得海水流动更加通畅,水质更加清洁。海上养殖环境改善,提升了大黄鱼的成活率,产量进一步提升。

“新型渔排的投入使用,今后防浪堤等设施的使用,将进一步加快远海网箱养殖的进程。”王朝新说,沙埕港内已有500多口渔排网箱,无法再容纳更多的渔排。现阶段,他计划逐步推广岱忂族大黄鱼品种,借助新型渔排装备向外海拓展养殖区。这个品种的大黄鱼条形好、口感好,市场价高,但对水质的要求较高,适合于外海养殖。

“水产品技术推广对养殖业的发展十分重要。”福鼎市盛源水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顺利说,近年来福鼎养殖户逐步推广使用天然膨化颗粒饵料或者天然海藻饵料,大黄鱼的成活率提高的同时,产品的品质更加优越。今年他发展了15000多平方米的大黄鱼网箱养殖,并将养殖区从沙埕港港内逐步向港外拓展。

和郑顺利的想法一样,以海鸥水产为代表的大型企业正计划向深远海养殖迈步。3月26日,“海峡1号”单柱式半潜深海渔场已建成,并启运前往福鼎海域进行安装调试。“海峡1号”单柱式半潜深海渔场是目前全球首台专门为大黄鱼养殖设计制造的单柱式深海养殖装备,最大有效养殖水体容积高达15万立方米,可养殖1500吨大黄鱼。

以大海为场地,以网箱为“工厂”的人工养殖模式实现了福鼎人“耕海牧渔”的梦想。而另外一拨却把“工厂”从海上搬到了陆地,将南美白对虾的养殖从露天池塘养殖、地膜棚架养殖向室内水泥池养殖逐步演化,真正实现了工厂化养殖模式。

“工厂化养殖离不开一系列的技术支撑。”王朝新说道,先进的工厂化养殖场地包括可调控厂房、养殖池、水电管网系统、水质监测系统以及医药防疫系统等,是科技养殖的一项综合体。

目前,沙埕、嵛山、店下、白琳、点头等沿海乡镇逐步形成了产业化、规模化南美白对虾养殖格局,从个体户小规模养殖向公司化大型养殖模式演变,用科技力量改变了以往“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