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創“掘墳鞭屍”的伍子胥被讒殺,死不瞑目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世代相仇,攻伐不休。

楚人伍子胥因父兄被楚平王所殺,投奔吳國,與吳王闔閭“謀國事”,他與“兵聖”孫武共同輔佐吳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使吳國稱霸於諸侯。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與孫武帶兵攻入楚都,親手滅了自己的“祖國”楚國。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


首創“掘墳鞭屍”的伍子胥被讒殺,死不瞑目

伍子胥-影視形象


吳王闔閭死後,“新君”夫差繼位為王。

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後,臥薪嚐膽,與大臣范蠡、文種圖謀滅吳。

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勾踐,夫差不聽。夫差急於進圖中原,率大軍攻齊,伍子胥再度勸諫夫差暫不攻齊而先滅越,遭拒。


首創“掘墳鞭屍”的伍子胥被讒殺,死不瞑目

伍子胥提醒夫差對越國不可放鬆警惕,但夫差偏信奸臣伯噽,懷疑伍子胥對自己有二心,賜劍逼伍子胥自殺,而伍子胥臨死前對手下人說:

“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而扶吾眼懸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

意思是:你們要在我的墓前種幾棵梓樹,讓它長大了可以作器皿;還要把我的眼珠挖下來,掛在吳國都城的東門,我要看著有朝一日越國人從這裡進來滅掉吳國。

吳王夫差聽到伍子胥臨死前說這番話,勃然大怒,叫人把伍子胥的屍體裝進一個皮口袋,竟把它扔進了江裡。

吳人感念伍子胥,便在江邊為他建了一座廟,並把附近一座小山稱為胥山。



伍子胥死後僅九年,果然,吳國被越國偷襲所滅。

不料這一下,卻成就了勾踐“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美名。而“伍子胥過昭關”被楚王一路追殺逃命、,一夜白了頭的故事,也流傳後世。


首創“掘墳鞭屍”的伍子胥被讒殺,死不瞑目

吳強越弱、未滅楚國前的版圖格局

伍子胥,出身楚國貴族,但不同於那些坐享其成的春秋貴族,他是一個靠自己努力而功成名就的“歷史英雄”。不過,他也是中國歷史上“掘墳鞭屍”的始作俑者,帶了一個“滅國洩私憤報私仇”的壞頭,如武則天掘墳徐茂公(其孫徐敬業起兵反武)、順治帝鞭屍多爾袞、湘軍戮屍洪秀全等等,後世不乏伍子胥的效仿者。

伍子胥之所以鞭屍楚平王(人已死,做的太過),前因是其父兄遭讒言而死,但詭異的是,為父兄報仇之後,後果是:伍子胥自己也被讒言所殺。

種何因,得何果。因果循環,蒼天饒過誰?

也許放下很難,但人終究真正唯一要放過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關注“峰子奇觀”,看頭條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