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時光!比都江堰還早300多年的傳奇水利工程,至今仍發揮作用

春秋年間,農事為本,一個國家是否擁有足夠的戰爭潛力和話語權,與這個國家的農業實力密切相關。人類從蠻荒一路走來,蒼茫的天地間,正因為有了農業,人類社會才能夠逐漸向前發展。然而雖然每一位國王都十分重視農業,但是落後的科學技術和各種各樣不可控制和抵禦的天災地變,都為農業文明的前行,蒙上了一層陰影。

跨越時光!比都江堰還早300多年的傳奇水利工程,至今仍發揮作用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代戰爭,沒有充足糧草,必敗無疑

公元前605年,孫叔敖在期思,雩婁(今河南省固始縣史河灣試驗區境內)主持興修水利,建成中國最早的大型渠系水利工程——期思雩婁灌區(期思陂區)。

跨越時光!比都江堰還早300多年的傳奇水利工程,至今仍發揮作用

期思陂復原模擬圖

期思陂位於固始縣史河東岸、泉河西岸的一個狹長地帶。史河古稱為“決水”。為淮河南岸流程最長、支流最多、流域面積最大的一條支流,全長263公里,流域面積6880平方公里,源起安徽省金寨縣大別山區,流經固始縣境入淮河。固始縣境內,有自南向北分支的陽泉水(即今泉河),陽泉水往東北流,下游仍入史河。

決水又北右會陽泉水,水受決水。

——《水經注》

跨越時光!比都江堰還早300多年的傳奇水利工程,至今仍發揮作用

現今,人類改造自然的力量很強大,但是,在古代,水患的壓力,並不小

史水北流,經黎集石嘴頭、龍潭寺,到固始縣城北會灌河(古稱曲河),再到三河尖入淮河干流。三河尖以淮河、史河和灌河匯流之要衝而得名。固始縣內,雨量豐富,但所降之水都要依靠史河排洩。而史河上游河身狹窄,坡度又陡,每逢山洪暴發,水勢兇猛,大水時可使史河口水位抬高數米,頂託淮水。使淮水流速大減,造成淮水倒讓,形成洪災。因此,澇不能排,旱不能灌,令當地的農業飽受其苦。

跨越時光!比都江堰還早300多年的傳奇水利工程,至今仍發揮作用

水患無情,在生產落後的古代,往往一次水災,就會產生毀滅性的效果

孫叔敖任楚令尹前,集合當地民力,利用大別山北坡的來水,在泉河、石槽河上游修建水陂塘,形成“長藤結瓜式”的期思陂。在固始縣境內史河東岸的黎集石嘴頭開挖河口,引水向北,稱清河;在史河下游東岸黃土溝柴家港開口引水,稱堪河。清、堪兩條渠河蜿蜒於史河、泉河之間的狹長地帶;區內有渠有陂,渠陂配套。另在縣西曲河(今灌河)上、中段,分別安閘築壩,引水入陂入塘。又在縣南急流、羊行等河段各設灌口。

分流減勢,次遞疏導,安閘壘壩,築陂築塘,灌溉稻田。這樣既可防下游水澇,又可供下游灌溉,使“山漵之湍波”成為“沃壤之美澤”。2600年來,老百姓深受福澤,美譽其為“百里不求天”。

跨越時光!比都江堰還早300多年的傳奇水利工程,至今仍發揮作用

期思陂示意圖

“期思陂”的建成及投入使用,比魏國的西門豹渠早200多年,比秦國的都江堰和鄭國渠早300多年。

這項水利工程,無論是渠址選擇還是地勢勘察、水量調節、排洪灌溉諸方面的設計,都令人歎為觀止。1958年修建的梅山水庫中乾渠,就是利用期思陂的舊渠道——清河渠(在固始縣境內)改建而成的。這項水利工程,至今仍發揮著巨大的抗旱排澇作用。

期思陂的建成,令楚國“收九澤之利以殷潤國家”,水稻種植面積激增,“家富人喜,優贍樂業”,楚莊王由此,也認可了孫叔敖的才能:

“知其可以為令尹。”

——《淮南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