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报告:作战损耗大,新兵没来源,俘虏需20天教育方可补充

【开国中将张国华38】

刘邓报告:作战损耗大,新兵没来源,俘虏需20天教育方可补充

1947年7月26日,张国华司令员率领豫皖苏军区主力撤离周口,进到淮阳以北的安子领地区。敌64旅及保3、4团当晚复占周口,次日进入淮阳城。获悉这一消息后,张国华当即决定在安子岭以南设伏歼敌。备战三天,但64旅却未敢离淮阳一步,军区主力即转入淮太公路东侧待机。

在反击作战的第二阶段,各分区根据军区的统一部署,积极进行了对蒋军区、乡武装的进剿。

第一分区以第29团进至泛区,协同第28团打击盘踞白潭、吕潭一带的蒋军地方武装,并支援河西支部。

独立团深入商、宁、睢公路两侧,打击出扰的蒋军保安团队和区乡武装,掩护中心区土地改革。

第2分区以一部兵力进入沙河以南,积极开展游击活动,以分区主力清剿界首、槐店以北、宁平城、秋渠以南游动的蒋军地方武装。

刘邓报告:作战损耗大,新兵没来源,俘虏需20天教育方可补充

开国中将张国华

军区特务团、独立旅骑兵大队在阜亳太地区清剿。分区独立团配合淮阳支队打由淮阳城出扰的蒋军。

第3分区以第36团及商亳鹿柘县大队,积极打击、瓦解柘城东北地区的“红枪会”,求得与第1、2分区连成一片。

商亳及夏邑县大队积极向商丘方向开展活动,还派出武工队利用青纱帐到津浦铁路沿线开展工作。

各分区对蒋军的保安团和区乡武装进行了沉重的打击,豫皖苏区大片地区已无敌踪。

在紧张的战争环境中,张国华时刻没有放松军队的建设。他经常深入基层和干部战士交流思想,针对部队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及时召开会议加以解决。在7个多月的紧张斗争中,部队主要任务是行军作战,通过艰苦的战斗生活,部队战斗作风、技术、战术和指挥艺术得到锻炼与提高,但在部队建设上,特别在纪律方面也逐渐暴露了不少的问题,违纪现象在干部、战士中时有发生,个别部队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周口战斗以后,全区斗争形势缓和了下来,张国华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部队组织纪律进行了整顿。在此之前,张国华考虑应首先征求吴芝圃的意见。

一天,吴芝圃正与王幼平在屋里商量工作,听见门外通信员在叫:“司令员好!”

“老张来啦?”吴芝圃开门迎接张国华。

“我是特意来请教的呢。”张国华笑着说。

“哎,两位首长,什么时候讲话都变得这么客套了?”王幼平望了望张国华和吴芝圃,也笑了。

“好啦,言归正传吧。”张国华正了正身子说道,“芝圃,你觉得部队现在的情况怎样?”

“我和幼平正在谈论这个问题呢。”吴芝圃回答说,“前段时间,部队行军打仗,战绩突出,但是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个别部队纪律有些松散,尤其是在群众纪律方面,问题较多。主要是分区部队人员组成复杂,思想不齐整,有个别人败坏部队形象。”

“我也观察到一些不好的苗头,是该好好整顿一下了!”张国华皱了皱眉头。

“我们借这两天部队休整,搞一次整顿嘛。”王幼平提议。

“不仅要整顿,而且首先就要从干部开始,要重点抓好基层指挥员!”张国华加重了语气。

刘邓报告:作战损耗大,新兵没来源,俘虏需20天教育方可补充

“我同意。先从干部开始整顿!”吴芝圃对张国华的意见表示赞同。张国华和吴芝圃一起又征求了其他几位领导的意见,随即在军区部队中开展了一次纪律整顿。

8月3日,军区组织召开了主力部队连以上干部会议。首先由吴芝圃作了形势报告,强调为迎接反攻必须整顿纪律,论述了整顿纪律的必要性。张国华就整顿纪律工作作了报告,对整顿纪律的内容、方法和步骤作了详细说明。4日,又召开了6000余人参加的军人大会,庆祝建军20周年,张国华又对整顿纪律做了动员。随后,在军区机关和主力部队中,从上而下,采取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准绳,检查组织纪律、战场纪律和群众纪律,使全体干部战士都受到教育,纪律观念大大增强。

周口之战的胜利,部队整顿工作的顺利完成,为豫皖苏边区军民支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刘邓报告:作战损耗大,新兵没来源,俘虏需20天教育方可补充

刘邓等首长视察部队

在鲁西南战役结束的当天,刘邓即致电军委:因南渡后连续作战,损耗甚大,伤亡约1.3万人,炮弹消耗殆尽,新兵没有来源,俘虏至少需20天教育争取方可补充,以补充伤亡;当前敌人现有17个旅,除整编第40师外,战斗力均不强,山东敌人又难西调,仍有内线歼敌之机会,故积极做南进准备,立即休整半个月,第一步依托豫皖苏,保持后方接济。

8月11日,刘邓大军从民权、商丘间和虞城地区越过陇海铁路进入豫皖苏边区向南疾进,千里跃进大别山。

为了统一思想,张国华特意把军区和地方的领导都请来。

“可能大家都已经听说了,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准备往敌人的心脏上狠狠地插上一把尖刀!今天,请大家来,就是讨论一下支援刘邓大军的事情。”张国华直截了当说明用意。

“需要我们做什么?”行署副主任彭笑千赶紧问道。

古人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刘邓大军十几万部队千里跃进大别山,后勤保障的形势十分严峻。依我看,首先是要为刘邓大军修桥补路、筹集粮食。”张国华回答道。

“那有没有仗可打?”金绍山一听说修桥补路、筹集粮食,感觉有些憋得慌。

“有!而且你们独立旅任务还不轻!尾随刘邓大军而来的,还有大批蒋军正规军,你们要负责破坏铁路,攻打车站,防止敌人通过铁路南下!”张国华知道金绍山是名战将,满脑子都是指挥打仗的事儿。

刘邓报告:作战损耗大,新兵没来源,俘虏需20天教育方可补充

“独立旅要是掀不翻敌人的铁轨,就拿你金旅长是问!”张国华又特别强调说。

“除了独立旅,我们各分区的武装部队也要抓住机会,攻击尾随刘邓大军而来的蒋军,尽可能地延缓蒋军前进的速度,为刘邓大军争取时间。”吴芝圃接过话来。

随后,张国华对修桥补路、筹集粮食的具体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军区各级领导在明确各自任务之后,都急匆匆赶回去分头行动了。

张国华带领军区机关干部进村入户,搞宣传、做工作。一方面进行紧张的筹备粮食、柴草及架设浮桥等支援大军过境的工作,另一方面紧急动员起来,坚壁清野、破坏路桥、隐藏船只、昼夜袭扰,全力迟滞尾随刘邓大军而来的蒋军20多个正规旅通过。

刘邓大军南下要经过沙河,为不耽误大军行程,张国华亲自带领2分区军民整修黄泛区道路,准备渡沙河的器材,征集数百只船,连夜搭起两座浮桥。18日夜,刘邓中路大军通过了黄泛区,急行军30多里,直奔沙河。由于张国华指挥豫皖苏军区部队已预先搭好了浮桥,指挥部得以顺利通过,第二天天明即到达河南省沈丘县贾寨,把尾随的敌人远远地用在了后面。

为了不使蒋军利用平汉铁路车运部队南下拦堵刘邓大军,张国华令金绍山率领独立旅西进破击平汉路。独立旅于17日攻克新郑以南的官亭车站,掀翻官亭以南铁路5公里,炸毁官亭以北铁桥一座及和尚桥木桥一座,打退了蒋军骑1师的骚扰,出色地完成了迟滞蒋军的任务。

当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候,陈谢集团奉军委之命于8月22日、23日渡过黄河挺进豫西。于是,豫皖苏区成为连接大别山、豫西和冀鲁豫解放区的纽带。蒋军正规军除骑1师位于平汉铁路郑、漯段东侧机动护路外,其余均尾随刘邓大军南下。在豫皖苏边区境内及边沿的蒋军保安团队,除少数流动游击外,均龟缩城镇,构筑工事,借以自保,惶惶不可终日。

刘邓报告:作战损耗大,新兵没来源,俘虏需20天教育方可补充

刘邓首长

为适应新形势下军事斗争的需要,张国华在征求军区其他领导意见后,调整了部分武装:2分区第1团与一分区29团合并为豫皖苏军区第1团;2分区第3团与军区特务团合并为豫皖苏军区第3团,均归军区直接指挥,在全区机动。各分区亦相应地加强了基干武装,独立旅亦由一部分县区武装加入得到补充。

蒋军淮太鹿柘四县联防及太康县保安团担心被我军歼灭,都集中到淮阳城内。为了尽可能地吸引敌人注意力,减轻刘邓大军压力,张国华果断决定攻打淮阳城。

淮阳是豫东重镇,蒋军原驻有第7专署集训总队和淮阳县保安团。淮太鹿柘四县联防队及太康县保安团等部集结淮阳后,兵力共计约2000人。若能将其一网打尽,对第1、2分区以及泛西、沙南的巩固、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战前部署会上,大家对如何攻城意见不统一。张国华在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后,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据侦察人员的情报,淮阳城墙高约7米,砖砌厚实,城墙上筑有地堡和掩体;护城河宽约1000米,并筑有外堤,堤内积水1至3米,仅4门有路可通。既然是这样,那我们就给他来个‘扇形攻击’。”说到这里,张国华略带神秘地看了看大家。

“司令员,啥叫‘扇形攻击’哦?”台下有人提问。

“‘扇形攻击’,就是我军先以小部接敌,主力部队逐渐对敌形成围攻之势。在攻城的时候,我们再来一个‘声东击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让敌人摸不着头脑。这样,定可一举拿下淮阳城。”张国华这么一说,大伙儿激动了,恨不得马上实施。

9月5日,军区发出战役第12号命令:为保卫秋收,肃清土顽,便利开展土地改革,巩固淮太地区,决定以独立旅及军区1、3团攻取淮阳城。具体部署如下:以30团由西门、35团由南门攻城;34团在北关、旅骑兵大队在东关布防,防止城内蒋军由该处突围;军区第1团位于城西南的李营子为预备队;军区第3团位于城西南的李集,向周口方向警戒,准备阻击可能由该方向来援的蒋军。

各部于6日拂晓到达指定位置,将淮阳城包围。7日拂晓发起战斗。30团除以一部兵力钳制凭借西关的一座大庙顽抗的守军外,主力涉水直取西关,歼敌一部;35团攻取南关时,一梯队曾受挫,二梯队上去后攻占南关;当两团占领西、南两关后,东、北两关守军亦退入城内。至此,四关战斗告一段落。经过一天半的时间完成了攻城准备。8日黄昏后,在统一号令下,两团同时攻城。35团在火力掩护下,仅两分钟即完成了架桥、登梯和登城的动作,冲上南门,30团亦同时冲上西门,守军十分慌乱。两团后续部队源源入城,实施分割围歼,当夜24时战斗胜利结束。

是役,俘淮阳县长兼少将保安司令张振江和第7专署少将保安副司令王成章以下1400余名,毙伤200余名,淹死100余名,共歼敌1700余名;缴获迫击炮4门、重机枪3挺、长短枪1200余支、子弹数万发、电台3部。两团阵亡19名,负伤134名。这次战斗,荣获晋冀鲁豫军区通令嘉奖。

刘邓报告:作战损耗大,新兵没来源,俘虏需20天教育方可补充

蒋军俘虏(资料照)

淮阳战斗后,军区主力部队进行了短期休整,张国华认真总结了豫皖苏军区成立以来8个多月的作战经验与教训,评选了战斗英雄和工作模范,提出了今后的斗争任务,特别对士改任务做了动员和布置。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土改第一,土改高于一切,一切为了土改,全力进行土改。”会后,除区党委、行署及其所属的各级党政工作人员全力以赴进行土改外,独立旅及军区第1、3团抽调了400余名干部参加土改,军区机关干部亦在驻地附近积极支援帮助土改。

9月25日,军区召开了全区第一次建军会议,张国华在会上作了《关于地方武装建军的报告》。报告首先对9个月来的斗争作了基本总结,接着对分区基干团、地区支队和县区武装的性质、组织原则、任务与领导关系做了明确规定。这次会议,对豫皖苏区地方武装的建设、巩固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军区成立到淮阳战斗结束,8个多月时间内,张国华领导豫皖苏边区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行程8000里,歼敌1.5万,牵制了7万多蒋军,缴获各种火炮50余门轻重机枪250余挺、长短枪8000余支,解放城镇24座(次)。全区已具有3个地区、31个县及其所属的区乡政府,地区面积扩大了近一倍。军区主力及地方武装有了较大的发展,除独立旅外,军区直辖有第1、3两团,各分区共辖有4个团和4个团级支队,县、区都有县大队和区中队。8月份全区正规武装2.3万余人,较军区成立时的实力增加了0.6倍,而县区武装则增加了3倍,并组织了广大的民兵。部队装备普遍改善。通过反“清剿”斗争,各级干部和武装都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锻炼,提高了指挥艺术和胜利信心,战术、技术特别是攻城的技战术有了较大的提高,还取得了打蒋军正规军的经验。全区军民以高昂的斗志,迎来了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

(未完待续)

刘邓报告:作战损耗大,新兵没来源,俘虏需20天教育方可补充

刘邓报告:作战损耗大,新兵没来源,俘虏需20天教育方可补充

【注:《井冈山上走出的“井冈山”——张国华传》作者尚有少量存书。如有需要者可私信留言联系。参加对印反击战或者18军的老战士,作者敬赠此书,赠完为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