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歌:撫琴而歌,細品韻律

主人有酒歡今夕,請奏鳴琴廣陵客。

月照城頭烏半飛,霜悽萬木風入衣。

銅爐華燭燭增輝,初彈淥水後楚妃。

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餘里,敢告雲山從此始。

——《琴歌》(唐·李頎)

琴歌:撫琴而歌,細品韻律

琴歌,又稱“絃歌”,琴與詩詞歌賦的結合,是古琴音樂的重要形式之一,有著悠久的傳統。琴歌重在琢磨琴的弦中音和歌詞的韻味,通過古詩與古琴的碰撞,將詩詞的音韻美、音樂的格律美展現出來。

中國詩詞在最初被創作時,就是可以拿來吟唱,和琴而吟、而唱,也是其最基本也是最普遍的表現方式。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說:“詩三百,子皆絃歌之”,就是指《詩經》的305篇,孔夫子每一篇都能彈琴來伴唱。

漢代是琴歌發展的一個高峰時期。漢代琴家蔡邕《琴賦》有云:“感激絃歌,一低一昂”,“一彈三嘆 ,悽有餘哀”,可見琴歌的藝術表現力。蔡邕《琴操》載有幾十首琴歌,其中有《鹿鳴》、《伐檀》等5 首見於《詩經》,此外還有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間雜歌中的琴歌,其中《聶政刺韓王曲》就是世界現存最古樂曲《廣陵散》最早見諸記載的文獻。

魏晉南北朝時期,琴歌盛行,並逐漸成為文人自娛的藝術。嵇康《琴賦》中不僅有“拊弦安歌”“更唱 迭奏”的描寫,還列有大量琴歌。

唐宋文人將琴歌的發展推向一個新臺階,很多琴歌是根據文學作品而創作的。如《歸去來辭》是根據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歸去來辭》而作 。《陽關三疊》以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為詞,是一首廣為傳唱的送別曲。《漁歌調》以詩人柳宗元的《漁翁》為詞,曲調悠揚動聽,體現了漁翁悠然自得的心情。《醉翁吟》由蘇軾與廬山道士崔閒合作,其意境取自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古怨》是現存最早的琴歌傳譜,見於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之後由已故琴家查阜西對其進行了發掘整理並彈唱。

琴歌:撫琴而歌,細品韻律

明清時代,琴歌被一些琴人排斥,逐漸衰退,直到解放後,仍未見起色。1950年代之後,琴歌才重新被研究、發掘、創作、積極發展,煥發出新的生命光彩。

琴歌內容豐富,音樂絢麗多彩。

“《竹枝詞》深情委婉,情意綿綿的弦律,反映了巴渝地區民歌的色彩。

《胡笳十八拍》就明顯地顯示出塞外草原,蒙族民歌那種開闊豪放的地方特色,生動地刻畫了蔡琰矛盾不安和沉重痛苦的感情。

另外,寫正義凜然,堅持抗金的《滿江紅》;

寫友情真摯的《伯牙吊子期》;

寫純真愛情的《長相思》;

寫離愁別恨的《鳳凰臺上憶吹簫》;

寫遊子思鄉的《平沙落雁》;

寫懷念戍邊親人,厭惡窮兵黷武,嚮往和平生活的《子夜吳歌》;

寫美好的大自然,借景抒情的《漁歌調》等曲,都是詞曲並茂,扣人心絃,真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感。

這些作品在琴歌中堪稱佳作。”

——王迪

琴歌:撫琴而歌,細品韻律


平日裡常聽師姐說聽曲時,可以跟著用自己的方式哼唱,亦可以用詩詞隨之吟唱,為的是理解曲調和其中的韻味。將感情融入音韻與詩詞並表達出來,不必太過追求演唱技巧,關鍵在於理解與琢磨。習琴的同時,也打磨了文化造詣,但最終修得的是個人氣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