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寶藏!宋代五大名窯之—均窯

瓷器寶藏!宋代五大名窯之—均窯

均窯起始於唐代,興盛於北宋年間,地處河南禹縣古鈞臺和神鎮一帶,宋時稱均州,因此得名為均窯,也稱"均州窯"。

均窯燒造的瓷器較多,以鈞瓷最為有名。

鈞瓷胎質細膩堅硬,較為沉重,主要為紅色和藍色之分,其釉為乳濁釉,乳濁釉可以用於遮蔽胎色。

古人曾用詩句來恰當隱喻鈞瓷釉色:

仙官欲往九龍潭,旄節朱幡倚石龕。

山壓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

瀑布杉松常帶雨,夕陽蒼翠忽成嵐。

借問迎來雙白鶴,已曾衡嶽送蘇耽。

瓷器寶藏!宋代五大名窯之—均窯

鈞窯天藍釉三足爐

鈞窯天藍釉三足爐,起於北宋—金,高4.9釐米,口徑6.1釐米,足距3.5釐米。  

爐唇口出沿,短頸,鼓腹,腹下漸收,底下承接三足。

銅蓋配附後。

通體施天藍色釉,足上點醬釉。  

鈞瓷以"釉具五色,豔麗絕倫"而匠心獨運。


瓷器寶藏!宋代五大名窯之—均窯

鈞窯天藍釉海棠式花盆託

鈞窯天藍釉海棠式花盆託,始於北宋,高5.4釐米,口徑18釐米,底徑13.8釐米。花盆託呈四瓣海棠花形,廣口折沿,沿邊凸起一道細稜。

淺腹,下斂上豐,平底,底下承以四個如意雲頭式足。

盆託內施天藍色窯變釉,外施玫瑰紫色窯變釉,釉面上的氣泡、棕眼非常明顯。

口沿及內壁出筋處呈醬色,折沿下一週及外壁出筋處呈紫白色。

底部塗醬色護胎釉,一處磨釉明顯,有清宮刻字"養心殿"(橫向)、"明窗用"(縱向),線條纖細、工整。

四足底露灰色紋胎。  

清代乾隆時期除了在陳設類鈞窯瓷器上加刻宮殿和地名外,還摹仿舊有刻字在器物底部加刻或改刻數目字。

如清代《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乾隆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首領胡進忠來說,太監如意交均窯花盆一件、均窯盆漣一件、楠木罩油牌子三十根隨等次號數單一件。

傳旨:著將花盆上二字改三字、盆漣上舊字磨去亦改添三字……欽此。於九月初八日,首領胡進忠將改做得鈞窯盆漣二件、楠木牌子三十根持去。訖。"此花盆託底部不見舊刻數目字,但一處磨釉明顯,有可能是為改添新字而將舊字磨去。


瓷器寶藏!宋代五大名窯之—均窯

石灣窯牛式花插

石灣窯牛式花插,清,長19.5釐米,高11釐米。此花插作牛式造型,胎體厚重,造型標新。

花口內飾黃釉,其餘處滿施深藍釉,釉層凝厚,深藍色釉中滲化出蔥白色雨點狀花斑,牛首及腿又呈現出窯變的效果。

其窯變以藍色為基調,雖是仿鈞窯,卻又大不相同,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石灣窯產品因仿均窯釉色,世稱"廣均"。其釉色富於變化,在藍釉中流淌雨點及絲紋狀的蔥白斑點,氣象萬千,耐人尋味。


瓷器寶藏!宋代五大名窯之—均窯

鈞窯月白釉瓶

鈞窯月白釉瓶,高28釐米,口徑4.8釐米,足徑7釐米。瓶唇口,口沿微撇,長頸,頸部上寬下窄如喇叭形,圓腹下垂,圈足。通體施月白釉,口沿處釉薄微顯胎色,足邊呈醬色。鈞窯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主要釉色有月白、天藍、紫紅等,胎重釉厚。

此瓶為宋鈞窯的民窯產品。

民窯器物形制多為碗、盤、瓶、罐之類生活用品,釉色以天青或天藍釉居多,沒有官鈞的玫瑰紫和海棠紅色。

此瓶造型獨特,釉色勻淨,為民窯中較好的作品。


瓷器寶藏!宋代五大名窯之—均窯

鈞窯天藍釉碗

鈞窯天藍釉碗,北宋,高7.9釐米,口徑18.9釐米,足徑5.7釐米。釉碗斂口,深弧壁,圈足。

通體及圈足內均施天藍色釉,足底無釉。此碗圈足處不施釉,露出胎色呈黃銅色。

瓷器寶藏!宋代五大名窯之—均窯

鈞窯天藍釉罐

鈞窯天藍釉罐,元—明初,高19釐米,口徑14釐米,足徑12釐米。釉罐唇口,短頸,圓腹,腹下漸斂,圈足。

通體施天藍色釉,近足處無釉。


瓷器寶藏!宋代五大名窯之—均窯

鈞窯天藍窯變釉碗

鈞窯天藍窯變釉碗,起於元,高8.5釐米,口徑18釐米,足徑6.4釐米。釉碗斂口,深弧壁,圈足。

內、外施天藍色釉,底部無釉露胎。此碗周身釉色呈現出如火焰藍光般色澤,鮮豔奪目。

此種色彩為鈞窯首創,最初是因為窯工對於著色劑呈色原理的不認識,使得釉色在窯內發生自然變化,稱為"窯變"。

後來這種燒造技術被人為加以利用,形成獨具特色的釉裝飾。

本文由“琉璃閣古玩記”發佈,2020年5月05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