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也有涯,信也無涯——陳耀輝《與青年朋友談信仰》序言

生也有涯,信也無涯——陳耀輝《與青年朋友談信仰》序言

生也有涯,信也無涯

——陳耀輝《與青年朋友談信仰》序言

生也有涯,信也无涯——陈耀辉《与青年朋友谈信仰》序言

莊子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其含義是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實在是徒勞無功啊!人有生有死,方生方死。死是對生的否定,死亡揭示了人生的有限性。而人生面對的世界是無限的,人的求知過程也是無限的。面對有限的人生和無限的世界,人要不要做無限的追求?這是每一個人無法迴避的兩難抉擇。

莊子的回答是承認世界的無限性和人的能力的有限性、渺小性,“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主張順其自然,放棄無限的追求。但是,順其自然,還是相信自然,認為人的能力有限,人過於執著,必犯錯誤,是對人的不信任。如果把莊子哲學貫徹到底,連自然都會不信任。莊子曰:“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最後究竟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自己,還是自己做夢變成了蝴蝶,都分不清楚。這樣的人生,必流連於夢醒之間,渾渾噩噩,沒有確定的價值觀支撐,人生的一切都會變成相對的,做與不做,都是不確定的。人的存在方式不同於動物。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認為:“人首先存在,碰到他自己在世界上冒出來,然後給自己下定義。”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實踐的存在,人的本質在於人的實踐性。馬克思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是人有意識地改造世界的活動。列寧說:“世界不能滿足人,人決心用行動去改造世界。”人是一種理想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存在。人的理想性在於人的活動是有目的的,這種目的是自然無法直接滿足的。人的實踐性在於人能夠通過改造自然的活動實現自己的目的。人的理想性決定人不可能沒有超越自然現狀的活動目的,這種目的性是指向未來的,人是為未來而生存發展、用未來來指導現在的存在。人生也有涯,知也無涯;恰恰用對無涯的追求指導有涯的人生。

所謂信仰,就是人對無涯的追求,對人生終極價值的堅定信念。人對未來的追求就是理想。理想是人們對未來的合理期望和改變現實的活動目標。理想可以劃分為生活理想、社會理想與終極理想。生活理想是個人的生活目標與職業期望。追求富有,追求愛情,追求事業成功,都屬於生活理想。社會理想是個人或群體對社會發展的目標設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都屬於社會理想。終極理想是對人生意義的最高設定和對人生價值的最高追求,屬於信仰範疇。不同的追求形成不同的信仰。

有人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缺乏宗教傳統,中國人沒有信仰。這是把信仰和宗教信仰混為一談了。“信仰”一詞,可以專指宗教信仰,也可以泛指一切對人生最高目標的追求。中國傳統文化沒有走宗教化的路線。

在《論語》中孔子多次說過,“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遠之”“不語怪力亂神”“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儒家的人生最高理想是成為聖賢。儒家把人分成聖人、大丈夫、君子、小人等不同層級。孔子曰:“所謂聖者,德合於天地,變通無方,窮萬事之終始,協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並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識其鄰。此謂聖人也。”又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又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謂大丈夫。”儒家的信仰標準是人的道德修養,小人只知道追求個人利益;君子追求道義,潔身自好;大丈夫為追求道義勇於犧牲自己;聖人則“德合於天地”,達到道德完善的境界。對聖人的道德境界的崇拜,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信仰。

儒家的社會理想是實現大同。《禮記·禮運》有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儒家的大同世界,是一個充分實現了儒家道德理想的倫理完善的社會。儒家寄希望於社會倫理道德水平的不斷提高與完善,最終實現大同世界,缺乏現實的有效途徑,具有空想的色彩。

中國共產黨人一貫以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為最高奮鬥目標。《中國共產黨黨章》中明確規定:“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馬克思認為:“哲學家們在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改變世界是人的本質特徵,“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在馬克思看來,無產階級改造世界的歷史使命是解放全人類,其任務是消滅私有財產,使人們“從做生意和金錢中獲得解放”。當私有財產被消滅的時候,宗教產生和存在的基礎也就消失了;那個時候,人們的宗教意識,也會“像煙霧一樣,在社會的現實的、蓬勃的空氣當中自行消失”。他指出:“共產主義的特徵並不是廢除一切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所有制。……在這個意義上說,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用一句話表示出來:消滅私人所有制。”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的現實目標和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結合起來。1922年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制定了中國共產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黨的最低綱領,即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主要綱領是: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黨的最高綱領是: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鬥爭的手段,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剷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社會。毛澤東同志說:“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他又說:“我們共產黨人從來不隱瞞自己的政治主張。我們的將來綱領或最高綱領,是要將中國推進到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去的,這是確定的和毫無疑義的。我們的黨的名稱和我們的馬克思主義的宇宙觀,明確地指明瞭這個將來的、無限光明的、無限美妙的最高理想。”

為實現這一崇高理想,無數中國共產黨人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經過近百年的不懈奮鬥,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通過改革開放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十八屆六中全會提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也是保持黨的團結統一的思想基礎。必須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開展黨內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務。習近平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紀念大會重要講話中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牢記我們黨從成立起就把為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而奮鬥確定為自己的綱領,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斷把為崇高理想奮鬥的偉大實踐推向前進。”他指出:“理想因其遠大而為理想,信念因其執著而為信念。我們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思想建設的戰略任務,保持全黨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理想信念問題,是人生的大問題。明代思想家王陽明說過:“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信仰問題表面看並非實用問題,人類的未來看上去也十分遙遠。一個家庭主婦問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詹姆斯,哲學能烤麵包嗎?詹姆斯回答說,哲學不能烤麵包,但可以烤會烤麵包的人。生活理想往往是具體的:一個人想上大學,最後考上了大學;一個快遞小哥想掙錢,最後成了企業家;一個窮小子愛上富家小姐,最後抱得美人歸。我們身邊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但社會理想的實現,往往需要一代人、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幾十代人的奮鬥。至於終極理想,那是由一系列生活理想和社會理想組成和體現的,追求人生最高理想的過程,是“以有涯隨無涯”的過程。

人生生也有涯,信也無涯。信仰不是給人用的,是解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的。釋迦牟尼在印度傳道講經,遇到一個挑戰者,向他請教“我是誰”這個問題。釋迦牟尼沉默不語。挑戰者失望而去。弟子阿南忍不住問釋迦牟尼,為什麼不回答?釋迦牟尼解釋說,一個人問“我是誰”,是給自己下定義,是在尋找人生的意義。人的存在特點是一邊走一邊問,發問的時候,人已經在旅途之中了。人生的路還沒走完,怎麼能有答案呢?

人之所以需要信仰,是為人的行為設定上限和下限。追上限,自我完善永無止境。對個人和人類整體而言,人生最高理想的實現,是一個無限逼近的過程。人生的有限性使人只能接近最高理想,永遠無法達到最高理想。因為人只能通過實踐獲得認識,不斷實踐,不斷改變、充實、豐富、提高我們對最高理想的認識。守下限,道德底線永不突破。既然已經有了最高理想,人就為自己立法。信仰是用來自律,即人的自我約束的。德國哲學家康德說:“我所敬畏的,是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雖然暫時無法完全實現最高理想,但我們至少可以不做有礙實現最高理想的事情。

所以,只要我們把遠大理想與生活現實結合起來,信仰問題就在我們身邊。

該書作者陳耀輝先生與我相識多年,亦師亦友。耀輝早年,英姿勃發,才華橫溢,任省學聯主席。走出校門,長期做青年工作,曾任團省委副書記。後又植根基層,任白山市委常委、副市長,多有建樹。我離開吉林日報社不久,耀輝調任吉林日報總編輯,與我前後相隨。今又主政省文聯,當大有用武之地。耀輝本是詩人,文采飛揚,聲情並茂。到吉報,很快適應角色,佳作連篇。工作之餘,筆耕不輟,遂有此書問世。青年有志,信仰是人生大問題。耀輝從信仰產生髮展入手,細述信仰與宗教、科學、政治、道德、審美諸關係,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信仰觀。書中理論實踐結合,深入淺出,資料豐富,語言生動,邏輯嚴謹,文筆流暢,是一本適合青年閱讀、有較高理論水平的思想教育著作。當然,我在前邊說過,信仰是人生大問題,許多問題需要不斷研究與探索、深化。作此序言,正值五四青年節,權將此文作為對五四愛國運動101週年的紀念!

衷心祝願耀輝同志筆耕不輟,文墨常新,永葆青春!

生也有涯,信也无涯——陈耀辉《与青年朋友谈信仰》序言

出品:吉報傳媒

編審:張 宇

校審:盧文久

©學習吉林

生也有涯,信也无涯——陈耀辉《与青年朋友谈信仰》序言生也有涯,信也无涯——陈耀辉《与青年朋友谈信仰》序言
生也有涯,信也无涯——陈耀辉《与青年朋友谈信仰》序言生也有涯,信也无涯——陈耀辉《与青年朋友谈信仰》序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