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從中國搜刮了哪些文物?這本書裡一一翻出“舊賬”


導讀:鴉片戰爭爆發之後,美國人來到中國尋找並獲取了大量中國文物,而如今這些藝術品大多被安置在美國各大博物館中。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有1700萬件,近30年流入美國的就有230萬件。


美國大肆劫掠中國文物

近30年流入美國的有230萬件

據統計,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中僅在各大博物館、圖書館收藏中的就有1700萬件,近30年流入美國的中國文物有記錄的就有230萬件。

在鴉片戰爭爆發至1949年新政建立的動盪年代,美國人來到中國尋找並獲取了大量中國文物,而如今這些藝術品大多被安置在美國各大博物館中。


美國人從中國搜刮了哪些文物?這本書裡一一翻出“舊賬”

​在《中國收藏者:美國人對亞洲藝術的世紀尋寶》(The China Collectors: America's Century-Long Hunt for Asian Art Treasures)一書中,作者卡爾•梅耶(Karl E. Meyer)和莎朗•布萊賽克(Shareen Blair Brysac)詳盡記述了這一過程,並探討了這些“搜刮” 中國古物的行為到底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掠奪,還是在戰火中為保存藝術品作出了貢獻。

20世紀初,中國進入封建體制體系崩塌後不久的亂世,正是在這個時期,西方的考古學家、收藏家以及投機的尋寶者開始向遙遠的東方看去,對中國藝術品展開探索、挖掘、交易和收藏,一直持續到共產黨建立新政權。

美國人從中國搜刮了哪些文物?這本書裡一一翻出“舊賬”

《中國收藏者:美國人對亞洲藝術的世紀尋寶》作者卡爾•梅耶和莎朗•布萊賽克

​而當時的美國,在於19世紀末結束了門羅主義的“孤立”外交後,也開始加入到對世界的征服中。對東方藝術和宗教懷有強烈興趣的美國人,不滿足於從明治維新時期就同歐洲修好的日本收藏藝術品,他們開始把目光轉向中國。

《紐約時報》前主筆卡爾•梅耶和擁有藝術史專業背景的紀錄片製片人莎朗•布萊賽克合著的《中國收藏者:美國人對亞洲藝術的世紀尋寶》一書詳盡記述了過去兩個世紀中,美國人來到中國,尋找並獲取雕塑、繪畫、傢俱、瓷器等中國藝術品的經過,這些藝術品現在大多被安置在美國各大博物館中,它們最終催生了中國古董市場在歐美的蓬勃發展。

美國人從中國搜刮了哪些文物?這本書裡一一翻出“舊賬”

繪製於元代的敦煌莫高窟壁畫《藥師經變》,現藏於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中國收藏者》開篇即從圓明園劫難講起,別有意味。這些美國人“搜刮”中國藝術品的行為是否構成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掠奪,抑或他們實則在戰火硝煙中為保存這批藝術品作出了貢獻?時至今日,這依然是具有爭議性的話題,而這一道德困局正是全書記敘的一條重要線索。

全書分為二十章,以時間為脈絡,以人物和不同種類的古董為各章節主題。開篇幾章講述了波士頓的航海貿易探險家和以哈佛為中心的美國學者對中國的興趣,他們步其他國家侵略者的後塵,前往中國展開探索。這之中的許多人受到了美國最早的博物館學教育家、哈佛學者保羅•薩克斯(Paul J. Sachs)的開拓性訓練,後來成為了美國各大博物館的館長或策展人。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帝制,中國至此陷入長達近四十年的亂世。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亂世的前半段,清朝的覆滅至二戰開始前,竟可以被看作美國收藏中國藝術的黃金年代。這一時期,也是一系列“中國收藏者”登場的時刻。這些家境優渥、學養深厚又富有冒險和探索精神的美國人,不僅要找到中國古物,還要千方百計地將其帶出。關於這批人的評價在不同的歷史評價語境中始終呈現兩極的局面,在美國他們是藝術史學家、博物館館長、對中國藝術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的人物,而在中國則被評價為劫掠者、強盜。

美國人從中國搜刮了哪些文物?這本書裡一一翻出“舊賬”

1924年1月,哈佛學者蘭登·華爾納僱傭當地的農民從敦煌石窟內鑿下的佛像

書中詳盡描述的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即是這樣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中文媒介多將其描繪為盜取、破壞敦煌壁畫的文物強盜,然而實際上,他不僅出身顯赫,更是一名有著深厚學養的哈佛藝術史學者,在1909年即對中國龍門石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23年,華爾納終於在一批美國博物館贊助人的支持下得以抵達中國,此行的目的本是要“拯救”龍門石窟中的石像,使其免毀於戰禍。然而,由於時局的混亂,一行人未能順利去到龍門,華爾納在中途隻身轉去敦煌。

在敦煌,華爾納僱傭當地人將品相完好的佛像開鑿運走;他自己則用浸潤了膠水的布匹覆蓋在壁畫上揭取了一批圖像,很多壁畫都被損毀了。如果僅從這樣的敘述看,被斯皮爾伯格在《奪寶奇兵》中作為印第安納·瓊斯的原型、並推動和參與建立哈佛燕京學社的華爾納簡直就是個強盜。

美國人從中國搜刮了哪些文物?這本書裡一一翻出“舊賬”

原屬龍門石窟的《孝文帝禮佛圖》,現收藏於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但作者在記敘時,通過研究他和同伴的日記和相關文獻,呈現了旅途的艱險波折:來自地方武裝及強盜的阻撓、路線的變換、天氣的莫測……驅使華爾納一行人無所畏懼地探索下去的並非僅僅是劫掠的慾望,更多的則是對文化的熱愛。實際上,華爾納所採取的揭取壁畫的方法是當時那個時代西方人分離壁畫最好的方法,但由於洞窟異常寒冷,整道工序無法完成,故造成了壁畫的損毀。

華爾納在報告中寫道:“我花了五個白天將這尊佛像鑿下,五個夜裡盡是惋惜和絕望。”然而他也自我安慰道:“如果說我們會因購買這些殘片而遭到譴責,那麼之後我們在修復和重組它們時所付出的努力必將讓人禁聲,在(當時的)中國,沒有人可能為這些文物做這麼多。”

美國人從中國搜刮了哪些文物?這本書裡一一翻出“舊賬”

盧芹齋

而除了關注美國人,本書對那些同中國文物流入美國曆史有著緊密關係的中國人也有所記敘。如20世紀初最主要的龍門石窟文物交易商盧芹齋,這位在中文語境中被評價為助使本國文化遺產流失海外的“賣國賊”般的人物,曾在抗戰時期積極幫助過留學海外的陳夢家完成《中國海外銅器圖錄》的編撰。

美國人從中國搜刮了哪些文物?這本書裡一一翻出“舊賬”

文物交易商盧芹齋

盧芹齋曾坦誠地寫道,其一生的事業就是將中國文物販售給西方人,在很多人眼中這是不道德的,然而如果這些歷史文化瑰寶能在西方人那裡獲得更好的照料,免於戰禍和政治動亂,也是好的歸宿。

儘管本書的作者是美國人,但卻將這些“中國收藏者”在那個特殊歷史情境下的道德矛盾和選擇的焦灼坦誠、客觀地展現了出來,也揭示了這些人的個體命運在那個大時代下的無力。儘管本書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學術著作,但在史料的考證和處理上,卻具備了學術的嚴謹性及深入度,其雅緻的寫作風格與扣人心絃的情節設置,也使得本書成為一本歷史和收藏愛好者及專業學者皆能從中獲益的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