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代:只为牡丹开得更娇艳

祖孙三代:只为牡丹开得更娇艳

孙景玉

祖孙三代:只为牡丹开得更娇艳

景玉牡丹

祖孙三代:只为牡丹开得更娇艳

孙文海和文海牡丹

滔滔黄河为菏泽大地带来了肥沃深厚的土壤,也蕴育了这里国色天香的牡丹之花。自明代以来,菏泽牡丹长盛不衰,作为中国牡丹中心,其四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也演绎了众多的牡丹传说和牡丹故事。滚滚的历史车轮来到现代,发生在山东省菏泽市百花牡丹园的父子传奇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祖孙三代牡丹传承

菏泽百花园的老花农孙景玉在百花园一干就是42年,培育了牡丹新品种400多个,其中花协正式承认的有100多个。孙景玉一生为牡丹事业默默奉献付出,深深地感动了中国牡丹芍药协会的会长王莲英,为了表彰孙景玉做出的突出贡献,1981年,王莲英提议用孙景玉的名字命名一个他自己培育的牡丹品种,协会的专家们一致同意,最后选择了1978年孙景玉培育的新品种——赛雪塔,重新命名为“景玉”,景玉牡丹花朵硕大,花开雪白,如今已成为白色系中的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现在孙景玉已经仙去,但因为一个花,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景玉牡丹那洁白无瑕的花朵,也仿佛象征着景玉老人那高尚纯洁的品格。

时光荏苒,从2005年开始,孙景玉的儿子孙文海挑起了百花园管理的重担,在他的带领下,百花园又培育出100多个牡丹新品种。2017年,中国牡丹芍药协会为了表彰孙文海为中国牡丹做出的突出贡献,又以他的名字“文海”命名了一个他自己培育的牡丹新品种,这是红色系中的一个优秀品种。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文海”牡丹以花大色艳征服了评委,最终获得了银奖。时隔36年,一白一红两个牡丹品种,把孙景玉、孙文海父子两人带进了牡丹“名人堂”。牡丹史书会把这个故事重重地写上一笔,这是中国牡丹芍药协会对父子俩的认可,也成了业界佳话。不为大众所知的是,孙文海的爷爷孙广道也是百花牡丹园的建造者之一。解放后,孙广道老人因为牡丹种得好,被选进洪庙村(今百花社区)牡丹特产队工作,老人也是种了一辈子的牡丹。孙文海从小跟着爷爷在牡丹地里面玩耍,耳濡目染,喜欢上了牡丹。正是祖孙三代的牡丹传承,才使得百花园的牡丹栽培管理经验代代相传,不断创新,牡丹花新品种也不断涌现。

孙文海接力培育新品种

2020年4月,春暖花开,桃红柳绿,天朗气清。笔者来到菏泽百花园,春天里的百花园焕然一新,大门、围墙重新粉刷,牡丹生长旺盛,长势喜人,早花品种,竞相开放,争奇斗艳,花香满园;晚花品种,含苞待放,露红显白,静待游客。走进牡丹园第一反应就是惊叹不已,成片的二米多高的老牡丹,花大如碗,尽显国色天香的气度,令人震叹惊奇,这背后又蕴含着孙文海和工人们的几多汗水和心血。

见到孙文海是在牡丹园深处的花丛中,这是一个中等身材,身体健壮的老人,说起牡丹的养护管理,平常寡言少语的孙文海就打开了话匣子,“牡丹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娇贵,它原本就生活在深山野林之边,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因为牡丹根入药,才被农民移栽下山,但要把牡丹养壮养好,还是有一些诀窍的。”光是施肥,孙文海就让工人们把有机肥、饼肥、菌肥等肥料每年轮流使用,让牡丹有足够丰富的营养支撑。“春天的拿芽修剪要细心,一棵不能少,一株不能漏。夏天的叶面保护要及时,叶面肥和杀菌剂要混合用。”这些管理经验,既有老经验,也有新办法。百年来,家族传承的管理经验,也在不断地继承着、创新着,在外人看来不起眼的东西,却是牡丹养护传承百年的根基,这些宝贵的经验化作牡丹人记忆的一部分,代代相传,才使得牡丹越开越艳。

孙文海是个农民,但又是一个有高级农技师证书的土专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开始了新品种培育之路。跟随父亲,孙文海参与培育了300个牡丹新品种,从2005年开始,孙文海成了育种主力,父亲年龄大了,孙文海主动挑起了重担,这几十年,以他为主培育的牡丹新品种达到100多个,光2017年申报了90多个新品种,花协批准发证书的有13个品种。百花紫楼、春秋粉、一品娇艳等牡丹新品种一经推出,深受市场欢迎。一个新品种培育出来,至少要七八年时间,技术员一般不愿意干这个活,吃不了这个苦,孙文海却甘之如饴。定向杂交、远缘杂交、早花品种、油用品种……这些本是学院派专家学者的专用术语,却从孙文海这个老花农口中娓娓道来,翻开他的工作笔记,定向杂交的父本、母本记录的清清楚楚。每一行字,就代表着一个辛苦授粉工作的一天。

以园为家,痴情牡丹

1985年孙文海进了百花园当了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当时牡丹园工资低,年轻人不愿意来,父亲谆谆教诲,牡丹是个宝,咱不能丢,这样,正值壮年的孙文海被父亲带进了牡丹园,一干就是35年,从2005年开始,父亲年纪大了,就把园区管理的大梁交给了儿子。

刚上班时,工资是2元,后来涨到4元,常年艰苦的工作,微薄的工资,使很多人干一段就离开了,父亲的引领,加上从小对牡丹的热爱,孙文海坚持下来,牡丹园的牡丹仿佛是他的孩子,天天见面,日日管理,每一棵牡丹的生长情况他都了如指掌。春天施肥修剪,夏天打药驱虫,秋天分栽播种,冬天清理养护,一年四季的精心侍候,百花园的老牡丹枝繁叶茂,新栽牡丹茁壮成长。

提起孙文海,百花园园长兼百花社区支部书记许书俊赞不绝口:“园子管理交给文海我们都放心,他不仅是牡丹园的技术总负责人,还让他兼着特产队长,管理牡丹园的工人。”一句放心,体现的是领导和群众对孙文海的高度认可。

2004年夏季的连续暴雨,至今令人难忘,牡丹园里积水严重,70多岁的孙景玉和50岁的孙文海连续三天工作在园里,身上已经分不清是汗水、雨水还是泥水了。当时牡丹园里没有排水设施,社区干部带领大家挖出排水沟,将雨水排到园外,雨最大的时候,排水沟的积水淹到大腿,中科院植物所牡丹专家王亮生研究员恰好在菏泽,看到了孙景玉、孙文海等技术员在雨中忘我工作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千,这父子两人真是把园子当成了家啊。

提起最新的成果,孙文海自豪地微微笑着说,他的伊藤杂交育种成功了,以芍药做父本,牡丹做母本的新品种长势很好,是他的新宝贝。期待孙文海的更多新品种培育出来,为菏泽牡丹增光添彩。文/通讯员 庞志勇 陈志青 摄影/桑秋华 来源牡丹晚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