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孫三代:只為牡丹開得更嬌豔

祖孫三代:只為牡丹開得更嬌豔

孫景玉

祖孫三代:只為牡丹開得更嬌豔

景玉牡丹

祖孫三代:只為牡丹開得更嬌豔

孫文海和文海牡丹

滔滔黃河為菏澤大地帶來了肥沃深厚的土壤,也蘊育了這裡國色天香的牡丹之花。自明代以來,菏澤牡丹長盛不衰,作為中國牡丹中心,其四百多年的悠久歷史也演繹了眾多的牡丹傳說和牡丹故事。滾滾的歷史車輪來到現代,發生在山東省菏澤市百花牡丹園的父子傳奇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祖孫三代牡丹傳承

菏澤百花園的老花農孫景玉在百花園一干就是42年,培育了牡丹新品種400多個,其中花協正式承認的有100多個。孫景玉一生為牡丹事業默默奉獻付出,深深地感動了中國牡丹芍藥協會的會長王蓮英,為了表彰孫景玉做出的突出貢獻,1981年,王蓮英提議用孫景玉的名字命名一個他自己培育的牡丹品種,協會的專家們一致同意,最後選擇了1978年孫景玉培育的新品種——賽雪塔,重新命名為“景玉”,景玉牡丹花朵碩大,花開雪白,如今已成為白色系中的最受歡迎的品種之一。現在孫景玉已經仙去,但因為一個花,讓人們永遠記住了他的名字,景玉牡丹那潔白無瑕的花朵,也彷彿象徵著景玉老人那高尚純潔的品格。

時光荏苒,從2005年開始,孫景玉的兒子孫文海挑起了百花園管理的重擔,在他的帶領下,百花園又培育出100多個牡丹新品種。2017年,中國牡丹芍藥協會為了表彰孫文海為中國牡丹做出的突出貢獻,又以他的名字“文海”命名了一個他自己培育的牡丹新品種,這是紅色系中的一個優秀品種。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上,“文海”牡丹以花大色豔征服了評委,最終獲得了銀獎。時隔36年,一白一紅兩個牡丹品種,把孫景玉、孫文海父子兩人帶進了牡丹“名人堂”。牡丹史書會把這個故事重重地寫上一筆,這是中國牡丹芍藥協會對父子倆的認可,也成了業界佳話。不為大眾所知的是,孫文海的爺爺孫廣道也是百花牡丹園的建造者之一。解放後,孫廣道老人因為牡丹種得好,被選進洪廟村(今百花社區)牡丹特產隊工作,老人也是種了一輩子的牡丹。孫文海從小跟著爺爺在牡丹地裡面玩耍,耳濡目染,喜歡上了牡丹。正是祖孫三代的牡丹傳承,才使得百花園的牡丹栽培管理經驗代代相傳,不斷創新,牡丹花新品種也不斷湧現。

孫文海接力培育新品種

2020年4月,春暖花開,桃紅柳綠,天朗氣清。筆者來到菏澤百花園,春天裡的百花園煥然一新,大門、圍牆重新粉刷,牡丹生長旺盛,長勢喜人,早花品種,競相開放,爭奇鬥豔,花香滿園;晚花品種,含苞待放,露紅顯白,靜待遊客。走進牡丹園第一反應就是驚歎不已,成片的二米多高的老牡丹,花大如碗,盡顯國色天香的氣度,令人震嘆驚奇,這背後又蘊含著孫文海和工人們的幾多汗水和心血。

見到孫文海是在牡丹園深處的花叢中,這是一箇中等身材,身體健壯的老人,說起牡丹的養護管理,平常寡言少語的孫文海就打開了話匣子,“牡丹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嬌貴,它原本就生活在深山野林之邊,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因為牡丹根入藥,才被農民移栽下山,但要把牡丹養壯養好,還是有一些訣竅的。”光是施肥,孫文海就讓工人們把有機肥、餅肥、菌肥等肥料每年輪流使用,讓牡丹有足夠豐富的營養支撐。“春天的拿芽修剪要細心,一棵不能少,一株不能漏。夏天的葉面保護要及時,葉面肥和殺菌劑要混合用。”這些管理經驗,既有老經驗,也有新辦法。百年來,家族傳承的管理經驗,也在不斷地繼承著、創新著,在外人看來不起眼的東西,卻是牡丹養護傳承百年的根基,這些寶貴的經驗化作牡丹人記憶的一部分,代代相傳,才使得牡丹越開越豔。

孫文海是個農民,但又是一個有高級農技師證書的土專家。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就開始了新品種培育之路。跟隨父親,孫文海參與培育了300個牡丹新品種,從2005年開始,孫文海成了育種主力,父親年齡大了,孫文海主動挑起了重擔,這幾十年,以他為主培育的牡丹新品種達到100多個,光2017年申報了90多個新品種,花協批准發證書的有13個品種。百花紫樓、春秋粉、一品嬌豔等牡丹新品種一經推出,深受市場歡迎。一個新品種培育出來,至少要七八年時間,技術員一般不願意幹這個活,吃不了這個苦,孫文海卻甘之如飴。定向雜交、遠緣雜交、早花品種、油用品種……這些本是學院派專家學者的專用術語,卻從孫文海這個老花農口中娓娓道來,翻開他的工作筆記,定向雜交的父本、母本記錄的清清楚楚。每一行字,就代表著一個辛苦授粉工作的一天。

以園為家,痴情牡丹

1985年孫文海進了百花園當了一名普通的技術員,當時牡丹園工資低,年輕人不願意來,父親諄諄教誨,牡丹是個寶,咱不能丟,這樣,正值壯年的孫文海被父親帶進了牡丹園,一干就是35年,從2005年開始,父親年紀大了,就把園區管理的大梁交給了兒子。

剛上班時,工資是2元,後來漲到4元,常年艱苦的工作,微薄的工資,使很多人幹一段就離開了,父親的引領,加上從小對牡丹的熱愛,孫文海堅持下來,牡丹園的牡丹彷彿是他的孩子,天天見面,日日管理,每一棵牡丹的生長情況他都瞭如指掌。春天施肥修剪,夏天打藥驅蟲,秋天分栽播種,冬天清理養護,一年四季的精心侍候,百花園的老牡丹枝繁葉茂,新栽牡丹茁壯成長。

提起孫文海,百花園園長兼百花社區支部書記許書俊讚不絕口:“園子管理交給文海我們都放心,他不僅是牡丹園的技術總負責人,還讓他兼著特產隊長,管理牡丹園的工人。”一句放心,體現的是領導和群眾對孫文海的高度認可。

2004年夏季的連續暴雨,至今令人難忘,牡丹園裡積水嚴重,70多歲的孫景玉和50歲的孫文海連續三天工作在園裡,身上已經分不清是汗水、雨水還是泥水了。當時牡丹園裡沒有排水設施,社區幹部帶領大家挖出排水溝,將雨水排到園外,雨最大的時候,排水溝的積水淹到大腿,中科院植物所牡丹專家王亮生研究員恰好在菏澤,看到了孫景玉、孫文海等技術員在雨中忘我工作的情景,不禁感慨萬千,這父子兩人真是把園子當成了家啊。

提起最新的成果,孫文海自豪地微微笑著說,他的伊藤雜交育種成功了,以芍藥做父本,牡丹做母本的新品種長勢很好,是他的新寶貝。期待孫文海的更多新品種培育出來,為菏澤牡丹增光添彩。文/通訊員 龐志勇 陳志青 攝影/桑秋華 來源牡丹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