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多年來中醫藥科研的嚴重失誤

導讀:一場震驚全球的大疫情讓中醫中藥在全世界面前展現了她奪目的風彩,也讓我們坐下來好好的思索,這麼好的一個東西,為什麼這些年來發展的總是磕磕絆絆?

錢學森的中醫藥思想|看多年來中醫藥科研的嚴重失誤

中醫界自我認識的一個重大失誤


也許是一個不經意的發現,看到當代中醫界把中醫藥的哲學地位弄錯了。

前些天偶然翻閱到十年前的一段話“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這和我們行業裡傳統的說法完全不一樣啊。

78年春天入安徽中醫學院學習,我們上的第一堂有關中醫學的課老師給我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樸素的古典哲學……”。當時也有說法是“樸素的古典科學的”。

在我們翻閱了大量文獻資料中也都是,只要一談到中醫的哲學總要加上“樸素的”三個字,直到今天我們的某些中醫藥教材還在用這三個字。

何謂“樸素的”?我個人的理解就是——“原始的、粗糙的、較為膚淺的”,總之應該是一個貶義詞,又有一點貶義褒用的意味。

而講話完全顛覆了我們對中醫哲學的看法,“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

如果今天我再給學生去上課,我只能這樣說了,中醫藥表面上看來是一個樸素的古典哲學。但是,它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

這後一句話就是對前一句話的批判。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哲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概括和總合,是一切科學理論和科學研究基本思想的出發點。如果我們對中醫中藥的理解和研究一開始從哲學層面上就錯了,那我們的這個錯誤就犯大了。

自上個世紀20年代開始的廢止中醫的鬧劇,一開始的中醫扣的帽子是“舊醫”,言下之意就是古老的、粗糙的、破落的、不科學的、應該被歷史淘汰的。

經過了20年代的那場風暴,中醫中藥挺過來了。但自那時起,國民政府的官員對中醫藥還是另眼相看的,據說這個“樸素的古典科學”就是那時候戴上的臭帽子,表面上是褒獎,其實就是貶損。

有了這個帽子中醫中藥給國人的感覺就是,是遲早要退出歷史舞臺的東西。

解放以後我國的醫藥管理部門一直是西大中小的格局,廢止中醫的呼聲再一次起來。幸虧毛主席以敏感的科學嗅覺和高超的哲學理念看出了中醫中藥的真諦,指出“中國對世界有大貢獻的,我看中醫是一項”。並題詞:“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該努力發掘,加以提高”。而且更是提出了西醫向中醫學習(注意:不是中醫要向西醫學習)的偉大指示。


錢學森的中醫藥思想|看多年來中醫藥科研的嚴重失誤


毛主席“偉大的寶庫”這一論斷,從根本上推翻了所謂“樸素”的錯誤理論。要求西醫向中醫學習也否定了中醫藥僅僅只能作為一個“古典學科”的錯誤判斷。

看了的談話,還令我想起了一個人,就是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先生,他雖然也不是學中醫的,但他也非常關心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花了大量的時間進行調查研究思索,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談話(下一章我們將重點討論)。

縱觀整個新中國中醫中藥的歷史,毛主席、錢學森和三人的思想是高度一致、一脈相承的。

但從我們目前中醫藥教材到各個醫藥學專家發出的論文和講話看來,所謂“樸素的古典……”在某些人的大腦中依然根深蒂固。至於毛主席要求的西醫學習中醫,一開始也就是走走樣子,到後來是連樣子也不走了。六十多年了學了什麼?鑑於我們醫藥界和中醫界近百年來許多人對中醫藥的錯誤認識,我個人認為,現在有必要對於存在於咱們醫療系統中那種所謂“樸素的”、“古典的”貶損中醫中藥的論點進行深刻的批判。


錢學森中稱中醫為未來科學


記得是我們剛剛畢業留校當教師的時候,錢學森先生有關中醫的一些談話在我們這一些初入門的年輕人中間引起了很大的爭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錢學森說“我認為中醫理論很像自然哲學。其中包含著人類智慧的珍寶。人體科學很需要這部分珍寶,要加以整理、提高,而絕不能丟掉。”


錢學森的中醫藥思想|看多年來中醫藥科研的嚴重失誤


我們一開始的感覺是,錢先生是一個搞導彈原子彈的專家,搞中醫不是他的本行啊。後來我們才發現,原來錢學森先生把中醫藥當作他的一個研究對象在進行研究,這就是他的“系統工程學”。錢學森以導彈專家享譽世界,但他說“系統工程才是我一生追求的”。

系統工程學聽起來是一個工科學科,但他實際上完成了兩彈一星工程總體的協調和管理,後來又在改革開放中廣泛應用,比如社會管理學的系統工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統工程等等。它既是自然科學,又是社會科學,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定義——它就是哲學。

比較簡單的解釋是,我們現在的自然學科,絕大多數都是在往“細”裡去研究,越分越細,研究大腦的人都不會去考慮肝臟是怎麼樣了?而研究大腦皮層的人,一般不會注意腦幹和延髓的問題。其實各個事物間是有關聯的,錢學森認為多數事物(如人體)都屬於一種複雜的系統,需要對它們進行總體的研究。這種總體的研究,必須依靠“概括”和“抽象”的手段來找尋各個個體之間的聯繫,而這種“概括”和“抽象”正是典型的哲學思維。

錢學森先生在研究中醫的時候欣喜的發現,他研究的系統工程學與古代中醫研究人體的手段和方式幾乎完全一樣,而且表現出高超的研究藝術。

錢學森說“我之所以認為中醫現代化是醫學發展的道路,是因為:

1、西醫源起和發展於科學技術的“分析時代”,也就是為了深入研究事物,把事物分解為其組成部分,一個一個認識。這有好處,便於認識,但也有壞處,把本來整體的東西分隔了。西醫的毛病也就在於此。然而這一缺點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指出了,到60年代終於被廣大科技界所認識到,要恢復“系統觀”,有人稱為“系統時代”。人體科學一定要有系統觀,而這就是中醫的觀點。所以醫學的方向是中醫,不是西醫,西醫也要走到中醫的道路上來。

2、但已有的中醫理論又不能同現代科學技術聯繫起來,而科學技術一定要聯成一體,不能東一塊,西一塊。解決這個問題就是中醫現代化,也實際上是醫學的現代化。”

中國古代有一句哲學名言,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錢學森先生深刻的認識到,20世紀的科學研究是在“分”,越分越細。他預計21世紀必然走向合,形成一個個大的系統工程學。

比如20世紀的醫學(西醫)就是這樣,那麼21世紀的未來醫學只能是“合”,把人體作為一個大的系統,整體的去研究。

所以他說21世紀將是中醫的天下,西醫要走向中醫。

作為世界著名的科學巨匠,錢老先生的這句話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像他這樣年齡這樣資歷的科學家通常說話是都很慎重的,他敢在不是他研究方向的學科上說是與非,至少是要有九成以上的把握。

只要看看錢先生的下面這一段講話,你就知道他絕對是把中醫當一項工作來認真研究的。

“系統的理論是現代科學理論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是現代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中醫理論又恰恰與系統科學完全融合在一起,……中醫的看法又跟現代科學中最先進、最尖端的系統科學的看法是一致的。……醫學的前途是中醫現代化,而不在什麼其他途徑。人體科學的方向是中醫,不是西醫,西醫也要走到中醫的道路上來。”

錢先生非常清晰的給我們中醫藥指明瞭前進的方向:“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及系統科學來攻中醫現代化這個關是可以肯定的了,這就是中醫現代化的戰略。”

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和系統科學的整體觀來研究中醫藥,而不是要用所謂的現代科學(也就是西醫西藥的理論)來解釋中醫藥,因為中醫比西醫更為先進。當然西醫西藥的東西也不是不能借鑑,但這決不能成為中醫藥研究的主要方向。


錢學森的中醫藥思想|看多年來中醫藥科研的嚴重失誤


中藥療效和品質評價


從中藥療效和品質評價被“有效成分”的纏身說起

自從中藥研究進入現代科學社會以來,就被“有效成分”緊緊地纏上了。看看現在的論文吧,大凡談到中藥的質量,總會把有效成分推出來作為證據。

我說是“緊緊纏上”的理由是,“有效成分”不是來自中醫藥內部的東西,中醫有自己判定藥材質量的方法,有效成分來自西方醫學的生藥學。至今,用有效成分解釋中藥質量的優劣到目前基本上沒有解決。也就是在鑑定正品或者廢品的這一點上起到了較好的作用,所以它更合適的名稱應該是——“標誌性成分”。

這個外來品也剛剛進入了中藥質量問題的皮毛,所以用“緊緊纏著”一詞還是比較恰當的。

有人說“有效成分”就是惡魔,我的看法是,“有效成分”是一個科學的語言,科學的東西是有它的侷限性的,如果把它在錯誤的時間或用錯了地方那就真的有可能是惡魔吧?

在此我必須先行說明:中藥的有效成分或者說標誌性成分的研究在上個世紀科學還不是那麼發達的情況下,對我們中藥的研究和質量控制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併為中藥西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藥西化不是壞事,是好事。用中藥為原材料生產出了西藥,只要能治病救人,必定是善舉,如麻黃鹼、青蒿素等)。


關於有效成分,我們得慢慢說來。

最早是日本人把來自歐洲的pharmacognosy翻譯成為漢字“生藥學”,並且引入了對漢醫漢藥的研究。以後中國的留學生葉三多等人把這一學科全盤引入中國,這就是當今的中藥科學研究的鼻祖。

請大家注意這兩個概念的解釋:

生藥指天然來源的、未經加工或只經簡單加工的植物、動物和礦物用於防病治病的物質。

中藥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於預防、治療、診斷疾病並具有康復與保健作用的物質。

這兩個概念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這八個字。這是中藥的魂,中藥的根。有人把它比喻為皮和毛的關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此天然藥物的研究如果背離了中醫的理論就一定不是中藥學研究。

生藥學是西方古醫學的一個部分,後來用化學的手段在生藥中分離出某些有一定療效的化學成分。所以分離、鑑定、提取有效成分,最後是人工結構改造是現代西醫西藥的研究和產業模式。

西方古醫學也是沒有化學藥的,只有生藥。柳樹皮就是一種生藥,拿來泡酒,英國人用它治關節痛,德國人用它治感冒。西方有了化學學科以後,在裡面提取了有效成分柳酸,又名水楊酸來藥用。後來又對其進行了乙酰化的結構改造,形成了今天的乙酰水楊酸,就是阿司匹林。

這是現代西方藥學的鼻祖,現代的西藥學有相當一部分就是沿著這條路發展起來的。

傳統中藥學是繼承了中醫的整體觀,它是根據中藥的整體的形、色、質、氣、味來認識中藥鑑別中藥的。生藥學是唯成分論,一定要找到特定的成分,這就是二者的最根本區別。

但回顧一下近百年我國中藥研究的歷史不禁要問,為什麼我們的中藥研究一直沿用以找到有效成分為主的研究理念呢?

直到今天我們還沒有搞清楚人參補氣的作用到底是是不是人參的那幾十種皂苷,或者是其中的哪一種?哪幾種皂苷?麻黃的平喘作用和利水作用到底怎麼一回事?如果從中醫的整體觀上來看,肺腎金水,很好解釋。按有效成分解釋,就落到了偽麻黃鹼上,而麻黃根與麻黃截然相反的止汗作用有效成分上也用偽麻黃鹼來解釋,這就最後落入無法自圓其說的境地。


錢學森的中醫藥思想|看多年來中醫藥科研的嚴重失誤


研究啊研究,中藥研究到今天,我們研究出什麼玩意兒來了嘛?可以說基本沒有什麼成就。

所謂中藥的“有效成分”,我們天天在研究,就近研究出來多少成果呢,哪一個或者哪幾個成分就可以說明某種中藥的全部功效呢?可以說,幾乎沒有。

原因就是中醫對中藥是一個整體觀,是整體在用。而所謂的“有效成分”這是典型的西醫西藥的觀點,也就是說是“生藥學”理論,不是“中藥學”理論。

如中醫的經絡研究,我年輕的時候就給我們這兒經絡研究所的老師拉去當試驗品,說是要找到經絡的“物質基礎”,直到今天也還沒有下落,聽說西方人也在找,有一段時間找得比我們還要勤,後來也不找了。

一次我和一位搞經絡的研究的學者談到錢學森先生的整體觀,是不是整個人體就是經絡的一部分?根本不用去分每一條筋在胳膊腿的什麼具體地方,古人的經絡研究已經說的很清楚了,陽在外側陰在內側。

他說,你說的這些我早就注意到了,研究不出來可能就是這個原因。

我說你可以在這方面寫文章嗎?

他說不可以的,寫了文章也發表不了。因為外國人很重視經絡,認為它是人體中尚未發現的另外一大系統,所以就一定要找到它的“物質基礎”。

我問為什麼?

他說人體的八大系統都有自己的物質基礎,在人體的什麼地方?有哪一類細胞組成?現代醫學這都搞得清清楚楚。如果我們僅僅寫上錢學森先生的理論,不去找“物質基礎”,國際頂級雜誌是不會發表的。


是啊!如果能發現人類身體中八大系統之外的第九大系統,這在人體醫學上是一個爆炸性的重大發現,SCI的點數會像暴雨一樣砸下來,比那個某院士發現一個新型病毒的“影響因子”也不知道到高到哪裡去了。要不怎麼外國人也那麼感興趣呢?

這個SCI,一個什麼玩藝?

這場大的疫情不僅僅是讓中醫中藥大放異彩,還帶來了一個重大的事件,教育部和科技部共同發文,對我國目前的教育科研界過分的強調洋人的SCI標準給予了深刻的批判,這實際上是為我們國家的中醫藥研究掃清了一個最大的障礙。

中醫學專業由於較少受到SCI的影響,錢老的思想還是得到了一定的繼承和發揚,但我感覺特別是中藥學方面的研究近20年來一直在走一條錯誤的路線,就是在追求洋標準。各個中醫藥大學,各個藥物研究所都在用吃奶的勁去發SCI論文,試圖得到洋人的認可,如今兩部委的共同發文可以說撥雲見日,我們真的可以和那個令人討厭的SCI說拜拜了。

錢學森的中醫藥思想|看多年來中醫藥科研的嚴重失誤


然而,這麼多年的彎路也給我們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有正在寫畢業論文的學生問我如果不按SCI標準去評審論文,我們的實驗怎麼做,論文怎麼寫啊?


20年的"邯鄲學步",有些人真的不會走路了。

其實錢學森先生在30多年前就給我們指出了一條研究的道路,即整體的、系統的去研究中藥。錢學森指出:“我的體會是,中醫理論就是把幾千年的臨床經驗用陰陽五行干支的框架來整理成唯象學理論。這個框架一方面有用,因為它把複雜的關係明朗化了;另一方面又有侷限性,因為框架太僵硬了。你們搞中醫唯象學就是一方面要發揚傳統中醫的優點,一方面補其不足。”

這麼多年了,我們這些專業搞中藥科研的人在他老人家指引的路上走了有多遠?我甚至可以問有幾個人曾經走過?

錢學森院士所說的“唯象學”研究,王永炎、王琦和黃璐琦三位院士把它歸結為古中醫學常用的“取象比類”,也就是從外形的特點看到內在的問題。這些都是中醫進行辨證論治的最最本質的東西,說中醫藥要守正創新,其中最重要的“正”就是中醫的整體觀和取象比類。

比如中醫的陰陽表裡虛實寒熱都是可以通過病人外在的表現來加以判斷的。在中藥上也有赤者活血,黑者止血,土炒入脾,抽芯除煩之類的說法。這些實際上是中醫中藥的精髓所在,卻往往被少數人看成了形而上學加以批判,甚至在14年前的那場中醫存廢的論戰中,竟然成了一些所謂的科學專家們攻擊的主要方向。而我們有一些研究中醫中藥的人,對這一問題心裡沒有底,害怕被別人說成是偽科學,擔心寫的文章SCI不收載,所以一直也沒有什麼人研究這個問題。這就很不正常了。


“有效成分”的含量和中藥的質量


近幾十年中藥研究的人廣泛認為,“有效成分”的含量的多少可以決定中藥材的質量。

這是今天在這裡必須說明白的問題。

許多生產中成藥的廠家對商品藥材的要求,可以根據定含量和價格,含量越高價格越高。然而有人要問了,中成藥的投料量是按照規定重量來投的,用含量高的藥材豈不是要增加成本了嗎?這是一個很蹊蹺的問題,由於與本文章主題沒有多大關係,在這裡就不展開討論了。大家多想想,自會有答案的。

為了讓大家理解這個“有效成分”決定論的不靠譜,我給大家準備了下面的一段推演對話場景。


比如你與一群搞中藥有效成分研究的專家(其中有大專家和小專家)在討論中藥有效成分與中藥質量的關係:

你問:中藥的療效是由中藥的有效成分決定的嗎?


所有的專家回答:是的。

你問:你們能根據中藥有效成分確定中藥品質的優良嗎?

(這時一些大專家們就不講話了,因為他們發現這句話裡面有陷阱。)

小專家們回答:能,至少大部分藥材可以。

你問:你們可以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嗎?


小專家們說:,比如黃連素就是黃連中的有效成分。黃連素可以殺死腸道里的細菌,這就叫清熱解毒。

問:為什麼可以洩心火啦?


答:心與小腸互為表裡啊。

問:黃連素液可以殺死大腸裡的細菌,那為啥洩肺火不用黃連要用黃芩啦?

答:……

問:黃柏中的有效成分也是黃連素吧?


答:是的……

問:那為啥黃柏不能去心火,要去洩相火呢?


答:……。

這時旁邊的大專家開始說話了:黃連素只是用來控制黃連質量的標誌性成分。國家藥典從來沒有說過什麼成分是某種中藥的有效成分。不信你去把要點翻一翻,看看上上下下能找到“有效成分”這四個字嗎?

你再問:那你的意思是黃連素不是黃連的有效成分?


大專家答:也不能那麼說,至少它是黃連治療拉肚子的有效成分。

你問:那麼黃連用於清心火,黃柏用於清相火的有效成分到底是什麼?

大專家說:這個目前還搞不清楚,至少黃連素作為治療細菌性腸炎腹瀉的功效是明確的。

你問:細菌性腸炎腹瀉是傳統中醫的說法嗎?


大專家說:不是,是西醫的說法。

(大專家也還是掉到坑裡了)……。


有人要說了青蒿素是可以解釋青蒿的截瘧作用的。但中藥青蒿的主要作用是退虛熱,青蒿素可以退虛熱嗎?我估計沒有人能夠回答。

我在這兒概括的說一句,大凡是企圖用所謂有效成分來解釋中藥的功效,要掉到坑裡的。不信大家按照我的說法再往其他的中藥上推一推看。

我舉一個例子,有中藥的研究生在一味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常用中藥中找到了一種對血糖有明顯生理活性的物質,論文就擺在桌面上叫你去評審。你說不給他過,人家在SCI上得了好大的點,公認為是高水平的論文。你要給他過吧,看著特別彆扭,這篇文章可能對西醫西藥有大的作用,但實實在在談不上對中醫中藥有什麼貢獻。看著它花了大筆中醫藥專項經費,佔用了中醫院校研究中藥的學生全部的科研時間,培養了一個對中醫藥基本理論一無所知的“中醫藥人才”,我真的想哭。

我可以不客氣的說,今天我們的中藥研究生和博士生的論文,有相當一大部分都是這種不倫不類的東西,而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年輕“人才”,也都是一些不倫不類的“專家”。

這就是中藥科研面臨的現狀,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對中醫中藥有效成分的研究,為世界醫學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比如青蒿素,比如黃連素……,但研究出來的最終結果,對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和促進作用究竟有多少?這不用我多說了吧。

最後必須澄清的是,中藥的有效成分研究在上個世紀科學還不是那麼發達的情況下,對我們中藥的研究和質量控制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對於中藥的有效成分研究還是要繼續,繼續為世界醫學和人類健康做事貢獻。但我們更是要落實守正創新的指示精神,切切實實的把中醫藥的傳承工作做好。


“唯象法”、“取象比類”


正如錢學森先生當年預言的一樣,進入21世紀20年代中藥用整體觀來確定藥材質量的時代真的將要來到,“有效成分”到了該讓位的時候了。

其實中藥質量研究上,唯象學方法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在許多場合可以說是最重要的。直到今天,我們一大批的中藥師評價市場藥材質量的基本上還是唯象學方法,也就是性狀鑑定法,它是按照中藥材表觀的性狀來判定中藥材質量的優劣。絕大部分的醫院藥房和市面上的藥店也都是以性狀鑑定來確定中藥的優劣,如果性狀上不符合他們的要求,你就是說破大天,他也不能收你的貨,因為他們對自己的眼光有完全的自信。

亳州藥材市場的老藥工判斷中藥的質量甚至可以用神奇來描述,他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聞一聞,就可以準確的說出藥材的產地、栽培品種、種植年限、採季如何?儲存時間長短等等等等多方面的信息。

我不是大數據電腦分析的專家,所以我不能在這裡多說什麼了,但隨著超大信息時代的來臨,我們越來越接近用電腦代替人腦,用圖像分析來代替人眼識別的經驗的時代。大數據圖像信息分析,將讓我們看到,中藥的整體觀會在電腦屏幕上再次重現它的生機。

“有效成分決定論”沒有錯,錯就錯在了它用錯了地方,在西醫西藥的生藥學領域,它還百分之一百的正確。它是人家的東西,中藥界借用了上百年了,咱們應該給它開歡送會了。這樣才是真正守住了中醫藥之“正”。這才是未來中藥質量控制的大方向,是我們大家行動的時候了。


作者簡介:周建理,國家中藥材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首席專家、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中藥材及飲片質量分會會長、安徽中醫藥大學教授、安徽中醫學院生藥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

看後記得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對文章有什麼看法可留言或者私信堂主,覺得對您有所幫助,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