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航天火箭的發展歷程:關於美國商業火箭,我們可以學習到什麼?

根據央視新聞的報道,捷龍一號將是我國第一個用於商業航天的火箭。這一型號的火箭對於我國商業航天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國商用火箭的名字被命名為“龍系列”,這是為了區別於我國之前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我國的長征系列火箭從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開始已經有將近五十年的歷史。期間長征多次完成了發射任務,雖然也承接了一些商業發射,但是次數不多。


談航天火箭的發展歷程:關於美國商業火箭,我們可以學習到什麼?

圖1、長征系列火箭


國家任務

其實之所以之前的長征系列承擔的基本都是國家任務、科研任務,是因為我國一開始對於航天的定位問題。在六七十年代,航天技術離人們的生活過於遙遠,很難實現商業化。當時包括美俄兩國在內,發展航天技術的目的基本上是兩個:一個是為了科學研究,對前瞻性的技術試驗,二是將火箭技術用於本國的國防安全,尤其是戰略導彈方面。導彈技術和火箭技術有很多共同之處,比如我國的火箭事業發展就是從仿製蘇聯的“P2導彈”開始的。


談航天火箭的發展歷程:關於美國商業火箭,我們可以學習到什麼?

圖2、北斗導航


火箭的實用化和產業化

但是世界是變化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當年“不接地氣”的航天技術,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近,包括我國自主研發了北斗導航定位系統,我們已經可以在出行中用上自己的導航系統。很多遙感測繪衛星,也可以運用到農業生產領域。氣象衛星則可以用於天氣預報。其實航天業能夠商業化的原因,歸根結底只有兩個,一個是航天技術的實用性提高了,離人們生活更近了,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第二個就是隨著經濟發展,人們可以消費得起航天產品。


談航天火箭的發展歷程:關於美國商業火箭,我們可以學習到什麼?

圖3、美國航天飛機


美國經驗

其實在航天產業的商業化方面,美國依然是領軍者。美國在停止阿波羅計劃後,發展了新一代的航天器航天飛機,但是航天飛機安全性不佳,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先後爆炸墜毀,於是美國宣佈航天飛機停飛。之後很長一段時間,美國將人員運送到空間站,要藉助俄羅斯的飛船和火箭,並要支付不菲的費用。在此背景下,美國的SPACEX公司應運而生,發展出了商業火箭。甚至一段時間,美國的NASA將近地軌道發射任務外包給了SPACEX。


談航天火箭的發展歷程:關於美國商業火箭,我們可以學習到什麼?

圖4、前澤友作


貼近生活

根據航天科技集團一院中國火箭公司總裁唐亞剛的說法,我國商業火箭的重複利用技術,大概將在2到3年內就會進入實用階段,目前各項技術儲備正在進行中。其實這方面也是有先例可循的,比如回收利用技術在美國的航天飛機身上就有應用,獵鷹1和獵鷹9也是可以部分回收利用的。同時,我國的商業火箭還在打造“航天+”的概念,是不是和我們耳熟能詳的“互聯網+”有些類似,是的沒錯,這個概念就是用航天技術和產品滿足百姓的實際需求,讓航天技術和產品更離百姓的生活更近。前一段時間,日本的富商前澤友作決定搭乘獵鷹火箭實現繞月旅行,也算了開了先河。不過他將為此付出10億美元,這個價格對於普通民眾是不可接受的。不過在未來,這種旅行方式依然是可期待的。


談航天火箭的發展歷程:關於美國商業火箭,我們可以學習到什麼?

圖5、東方紅一號


技術革新

唐亞剛同時還表示,之前的發射任務由於對技術的成熟性和穩定性要求高,所以很多新技術沒有用在火箭上。進入商業領域後,可以嘗試很多高新技術。其實這個是因為之前我國長征系列的火箭的發射任務往往涉及到國家安全和一些尖端的、急需的技術驗證,這些是不能用金錢衡量的,所以是不允許失敗的,所以要求穩定性。比如我國在發射“東方紅一號”之前,進行了反覆的技術驗證,保證了萬無一失。而在商業領域,不同的用戶有不同的要求,正好可以根據不同的要求制定相應的技術升級計劃,這對我國的航天發展也是大有好處的。

【注:本文圖片均來源於互聯網,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部分圖片與本次事件無關,只為方便讀者理解,關注我們每天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