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忽盡,夏木成陰,這些關於立夏的小常識,建議轉給家裡老人看

朋友,閱讀本文前,請您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收到更多精彩的文章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的支持將是我最大的動力。


春光忽盡,夏木成陰,這些關於立夏的小常識,建議轉給家裡老人看


​2020年5月5日,農曆庚子年辛巳月戊申日,立夏。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這一天標誌著我們告別了和煦的春季,正式進入了炎熱的夏季。《蓮生八戕》中寫道:“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此時,槐香暗渡,青梅待採,綠帷柳浪中蟲聲日盛。正所謂:節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兒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春光忽盡,夏木成陰,這些關於立夏的小常識,建議轉給家裡老人看


但你可曾知道,像立夏、芒種等二十四個節氣,以及七夕、重陽等中國傳統的節日,是從什麼時候才出現的呢?在這些特俗的日子裡,人們又遵守著怎樣的禁忌之事和養生習俗呢?

《中國節令》這本書既是一部中國節令文化史,又是一部綿延千年的中國社會生活圖卷,林永匡和王熹這兩位作者爬梳要典、方誌、筆記、文集、書信、詩歌、碑銘、墓誌,將其中關於節令的記載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娓娓道來,引導我們穿過歷史的重重迷霧,看到節氣背後隱藏著的另一種歷史畫面、另一種歷史場景、另一種歷史風情、另一種歷史人生。

春光忽盡,夏木成陰,這些關於立夏的小常識,建議轉給家裡老人看


在書中,作者告訴我們,中國古代節令文化內涵宏富,外延廣闊,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且歷朝歷代,傳承相繼,屢盛不衰,故最具民族特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重要構件和組成部分。

節令文化作為一個文化“大系統”而言,其中又包含著“時”“空”“人”“文”“地”“物”“節”“候”等諸多文化要素,這些要素又是通過“四時”和“節令”表現出來的。正如荀子所言: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穀不絕,而百姓有餘食也。

就拿立夏來說吧。在古代,立夏是一個非常隆重的祭祀節日。早在三千年前的周代,祭日儀禮就被安排在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幾個季節轉換的時節舉行。

據《禮記・月令》記載,立夏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迎夏於南郊。在立夏的三天前,主管祭祀的官員謁見天子,並報告說:“果日立復,世盛人氣在火。”然後天子就開始齋戒。到了立夏當天,天子還要親自率領三公九卿大夫,到南郊舉行迎接夏天的禮儀。回來後還要進行賞賜,大封諸侯。

春光忽盡,夏木成陰,這些關於立夏的小常識,建議轉給家裡老人看


這種莊嚴隆重的迎夏儀式表明,我們的先祖在長期勞作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敬畏自然、尊重規律的古樸思想,正是靠著這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中華文化才能綿延傳承數千年而不絕。

立夏,萬物立長,由“生”到“長”的一個轉折,沒有夏的成長,就不會有秋收冬藏,開啟一個安靜地繁華的季節。先人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並根據農時,將立夏分為三候:

一候螻蟈鳴,田間可以聽到螻蟈在鳴叫。

二候蚯蚓出,大地上可以看到蚯蚓掘土。

三候王瓜生,王瓜的蔓藤開始攀爬生長。

春光忽盡,夏木成陰,這些關於立夏的小常識,建議轉給家裡老人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裡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說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說。

當然,對於講究“民以食為天”的中國人來說,任何一個季節,都少不了當令美食的陪伴,何況是立夏這種重要的節氣呢?

青梅夏餅與櫻桃,臘肉江魚烏米糕。莧菜海獅(螺)鹹鴨蛋,燒鵝蠶豆酒釀糟。”在這段朗朗上口的江浙民謠中,包含了12種立夏節氣的當令美食,但在初夏時節,好吃的東西遠遠不止這些。

春光忽盡,夏木成陰,這些關於立夏的小常識,建議轉給家裡老人看


古代的天子率公卿大夫在都城南郊舉行迎夏之禮時,必須統一身著朱衣,以取符夏為赤帝之意,同時用生肉、鮮果、五穀與茗茶祭祀古帝。這一習俗逐漸流衍至民間,就有了立夏嘗新之舉。後來慢慢演變成“立夏嘗三鮮”的習俗,又稱為“立夏吃三鮮”或“立夏見三新”。

但立夏究竟要吃哪“三鮮”,各地的版本卻各有不同。例如,無錫人偏愛黃瓜和杏子,常州人對刀魚和香椿情有獨鍾,上海人把糖梅子、酒釀、鹹蛋作為時鮮來嘗口,而蘇州人則把青梅和麥子納入“三鮮”的菜單。

春光忽盡,夏木成陰,這些關於立夏的小常識,建議轉給家裡老人看


不過,對“嘗三鮮”這件事最講究的還要數南京人。別看南京人看慣了秦淮風月,平日裡也總是大大咧咧的,但他們唯獨對“吃”這件事十分上心。南京人嫌“三鮮”吃起來不過癮,乾脆又把“三鮮”進一步分成了“地、水、樹”三路:地三鮮是指莧菜、蠶豆、蒜苗;水三鮮指鰣魚、白蝦、茭兒菜;樹三鮮是指枇杷、櫻桃和楊梅——加起來一共九樣,這下總算夠吃了。

春光忽盡,夏木成陰,這些關於立夏的小常識,建議轉給家裡老人看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夏後,氣溫逐漸升高,人體消耗也隨之加大,人往往會覺得疲倦,而且立夏前後,氣候變化比較顯著,早晚溫差大(溫差大約在12-15攝氏度),因此人們容易得病,此時的養生保健尤為重要。

《中國節令》這本書裡就提到,在立夏這一天,天子必須觀天象和月候,此時太陽在畢星宿的位置上,黃昏時翼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清晨時婺女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此時的日名是丙丁,此時的主宰是炎帝,此時的神明是祝融,此時的動物是羽類,此時的音聲是徵音,音律正當中呂,此時的數目是七,此時的口味是苦味,此時的氣味是焦味,此時的祭祀對象是灶,祭品則以肺臟為先。

這一段話代表著古人對立夏養生的認識和觀點。夏季陽氣盛於外,陰氣居於內,很多人容易“苦夏”,也就是食慾不振,脾胃虛弱,口中發苦。“苦”在五行中對應著“木”,而“木”在五臟中又對應著“肝”,這就是說,當此由春向夏轉化的時節,養肝正當其時。

春光忽盡,夏木成陰,這些關於立夏的小常識,建議轉給家裡老人看


進入立夏之後,人們的情緒很可能會隨著氣溫的上升而變得煩躁不安,情緒波動較大,這就是肝火旺的表現。要知道,生氣易怒很容易損傷我們的心腦血管,甚至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因此,立夏的養生之道就是戒躁戒怒,保持心態平和。

《素問·上古大真論》言:“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由此可見,保持淡泊寧靜的心境,避免肝火內生,對夏季養生極為重要。特別是中老年人,每到夏季因發火生氣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的情況並不少見。

所以,立夏時節可多做些偏“靜”的事情,比如練字、下棋、養花等等,調節精神,保持心情舒暢。

當然,我們也可以用食療的方法輔助養肝。綠色食品具有舒肝強肝的功能,是良好的人體“排毒劑”,因此,中老年人可以多選擇一些健脾祛溼、生津養肝的綠色飲食,如綠豆、薺菜、芹菜、油菜、菠菜、胡蘿蔔、萵筍等。五行中還有青綠克黃一說(木克土,肝制脾),所以多食綠色食物,還能起到調節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作用。

春光忽盡,夏木成陰,這些關於立夏的小常識,建議轉給家裡老人看


除了立夏之外,我國還有許多獨特的節令習俗,例如破五日時北方的“趕五窮”,南方的“祭路頭”,正月初六時北方的“爆六甲”,立春的“咬春”,上元節的“走百病”,浴佛節的“做鳥飯”,以及北方的“趕亂歲”,南方的“口數粥”“照田蠶”等等,不一而足。

作者在《中國節令》中指出,這些極民間化的節令風俗,顯示出一種特定的社會群體整合效應和功能。

我國古代民間是以宗法社會為基礎的,以血緣為紐帶的家族、宗族構成了社會。通過這些具有強烈時令性的節令習俗,把族人們聚集到一起,分享祭食、供品,參加節宴,從而敦睦親情,維繫倫常綱紀,強化家庭意識,增進鄰人之間的交往,融洽社會內部的關係——而這一切,恰恰是中國民間年節文化活動社會整合力、協調力、親和力、凝聚力等群體整合效應和功能的具體表現。

明“史”可溯“源”,鑑“古”方知“今”。通過對古代節令文化的剖析和演講,我們可以看到另一種歷史場景,並從中尋求出新的創造源泉,激發出新的民族凝聚力。這也正是《中國節令》這本書的意義所在。

春光忽盡,夏木成陰,這些關於立夏的小常識,建議轉給家裡老人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