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器型淺談——罐類

我國在新石器時期就已有帶耳、帶提樑的陶罐製作。原始青瓷在其創燒之初,就開始生產印有凹弦紋、雲雷紋等花紋的帶系青瓷罐。罐的用途主要用以盛放或烹煮食物,造型特點是口徑大腹豐且深,脛部內收,大底圈足。

罐的肩部帶系的樣式在兩晉南北朝非常流行,並延續至唐宋,這顯然與系在當時所起的能提能掛的作用有關。到了唐宋,燒造技術進一步提高,器物的線條美與色彩美日益受到人們重視,才讓肩部的系顯得不那麼重要,逐漸退居於次要地位。


古代瓷器器型淺談——罐類

明代是罐的鼎盛時期,由於“罐”與“官”諧音,罐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超過了瓶、尊,成了興旺門庭的吉祥物。它們的用途與品位,也就自然而然得到提升,成為人們居家擺設的重要物品。同時罐的造型也更加豐富,出現了天字罐、將軍罐、蓮子罐、粥罐等。


到了清代,人們把瓷瓶同“吉慶平安”、“平生富貴”等人生美好追求聯繫在一塊。於是,罐的地位又逐漸被瓶取代,罐的生產又開始以實用器為主,重新做起了盛貯的用器。民國初罐的數量、品種也很多。


明清時期景德鎮燒製了多種式樣、多種裝飾的瓷罐。如瓜稜罐、折方罐、雞心罐、天字罐、撞罐、月牙罐、冰梅罐、蟋蟀罐、鼓式罐等等。以青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鬥彩等裝飾,精緻華美。



◆◇◆罐類◆◇◆

古代容器。早在一萬年前,我國古代先民就用陶土製成罐類器皿。瓷罐最早見於商代中期的原始瓷中;從商代至今,瓷罐一直是瓷業生產的大宗產品。


古代瓷器器型淺談——罐類

四系罐

早期青瓷中最常見的一種實用器。直口,豐肩、鼓腹,平底,肩部有四耳,耳由兩根泥條捏成或削成橋形。漢至唐大量生產。




古代瓷器器型淺談——罐類

小口折肩罐

南方商代遺址中的一種典型器物它的特徵為:小口,肩廣而溜折,凹底。通體施一層薄而勻潤的青黃釉,釉下拍印方格紋。




古代瓷器器型淺談——罐類

鼓腹小罐

西周時南方流行的罐式。口較大,鼓腹,平底。肩和腹壁無分界,頸斂,與口、腹相接成銳角。器體小,器身多飾情曲折紋。




古代瓷器器型淺談——罐類

古代瓷器器型淺談——罐類

天字罐

口大,短頸,圓肩,腹略收,淺圈足,底部青花楷書“天”字,故名。明代成化景德鎮窯創制,為鬥彩器,系宮廷用瓷。




古代瓷器器型淺談——罐類

將軍罐

直口,短頸,豐肩,鼓腹下收,平底或淺圈足,因寶珠頂紐蓋形似將軍頭盔,故名。清初景德鎮窯流行,多為青花、五彩器。清末民初仿品甚多。盤口壺盤口,有頸,四系成六系鼓腹平底。東漢至唐盛行的一種青瓷製品。盤口壺的演變趨勢是盤口加大,頸由短增長,腰部由圓發展到橢圓,系由環形演變為橋形,後又變成條狀。




古代瓷器器型淺談——罐類

荷葉蓋罐

多見於元代龍泉器,蓋作荷葉形。器腹多壓印豎條狀紋。其蓋沿的荷葉邊曲線起伏平緩,鈕較低;明宣德時,蓋沿起伏較大,蓋鈕隆起。




古代瓷器器型淺談——罐類


軸頭罐

是流行於明、清的一種罐式。明永樂時期創燒,因罐體似卷軸畫的軸頭而得名。造型為上小下大,斜直腹,圜底內凹,頸、腹之間有板沿,弧形帽式蓋。清康熙、雍正朝多有仿製。




古代瓷器器型淺談——罐類

冬瓜罐

斂口,豐肩,長圓腹,假圈足,寶珠鈕平蓋,形如冬瓜,故名。其形制始見於湖北武漢龍泉明永樂年間楚昭王墓出土物,此後歷朝未再見這一造型,至清代道光朝再度出現併成為晚清時極為流行的器形。道光、咸豐時蓋紐似寶珠,同治以後則呈燭焰式。




古代瓷器器型淺談——罐類


法輪式罐 又稱為戟法輪式罐,明宣德朝出現的罐式。直口,豐肩,廣平底,罐肩部有凸起的8個長方形平面扳手,上繪青花折枝花卉;罐身分層飾有青花八吉祥紋、藍查體梵文。蓮瓣紋罐蓋頂部下塌,蓋內書有"大德吉祥場"篆書銘文,罐底亦有同樣的文字與之相對應,為佛教法器。




古代瓷器器型淺談——罐類

壯罐 罐式之一。流行於明、清時期。造型特徵為直口,折肩,筒腹,腹下內折,帶蓋。罐口、足直徑基本相同。明宣德時製品釉麵肥潤。清代乾隆年間多有仿製,釉層較薄。




古代瓷器器型淺談——罐類

蟋蟀罐 專門畜養、鬥弄蟋蟀的罐。有陶、瓷製品。燒製地區比較廣泛。瓷器製品以景德鎮為主,明宣德時期燒製的器形為鼓式,蓋下凹,有錢形氣孔,蓋內豎寫六字單行青花款,器底有六字雙圈年款。萬曆時期,造型變化較多,有圓、方、梅花、瓜稜、扇面、八方等形式。清代仍有燒製。

本文編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