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晉聯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而他說了幾句話就扭轉了戰局

《左傳》中有一篇名為《燭之武退秦師》的小故事,講述的是晉文公為了報復鄭國助楚抗晉,就聯合秦穆公,以秦晉兩個大國的聯軍去攻打鄭國,圖謀鄭國的國土。

鄭國的義士燭之武臨危受命,面見秦穆公,站在秦國的立場上,為秦穆公分析當下形勢,通過分析秦晉間的利益得失瓦解了秦晉盟軍,不僅成功地讓秦軍撤軍,而且還讓鄭國與秦國結成了軍事同盟,最終迫使孤軍奮戰的晉國,不得不做出退兵的決定,真正做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

這個燭之武確實是一位深諳心理學的談判專家,那麼他是如何把握住了秦穆公的心理,通過陳明利害關係,達到“退秦師”的目的的呢?這就不能不從秦、晉和鄭這三個諸侯國之間的關係說起。

秦、晉聯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而他說了幾句話就扭轉了戰局

其實在弱肉強食的春秋時代,大國強國之間的相互聯盟,都是出於互相借力,從而達到鞏固自身實力,擴張自己領土的目的。雖然盟友之間會相互扶助,但在利益面前,沒有永遠的朋友,更沒有永遠的敵人。

一旦自己國家的利益被觸犯,塑料兄弟的本質就會體現出來,各自就會以自己國家的利益為重,所以即便是非常親近的盟國,關係也未必牢不可破。而小國弱國的生存之道,往往是依附於某個強國,找個能幹的老大罩著自己,自己上交一些保護費,以便在列強之中謀求生存。

一、晉國與鄭國:晉國對鄭國是以實力進行壓制的,晉國“教訓”鄭國,表面上是維護“禮法”,實際上是想擴張自己的領土和勢力範圍。

其實晉文公看鄭國不順眼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晉文公早年為避禍出逃時,鄭文公對待他就非常輕侮,在晉文公的心中,那時候就已經埋下仇視鄭國的種子,而後來晉楚相爭的時候,鄭國又是不遺餘力地站在了楚國一邊,這讓晉文公心裡極為不爽。

秦、晉聯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而他說了幾句話就扭轉了戰局

鄭國與晉國和楚國都接壤,在晉楚相爭的過程中,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如果晉文公能夠把鄭國的土地收為己有,不僅能夠擴充國土,增加實力,還可以在晉楚之戰中佔有地理上的優勢。

二、晉國與秦國:秦晉兩國是政治聯姻的關係,自然也就是戰略同盟,秦晉都是春秋五霸的成員國,他們的強強聯合是為了擴張自己的實力,利益重合的時候,便會為共同的目標而戰,而利益相悖的時候,便是各自單飛的同林鳥了。

晉文公是秦穆公的乘龍愛婿,秦晉之好在中國早已傳為了佳話。而且這兩個國家的實力旗鼓相當,在利益共享的時候,關係自然是十分親密的。在這種情況下,能幹的女婿要去找老“仇人”鄭國報當年的輕侮之仇,老丈杆子也沒有不支持的道理,於是秦晉聯手,雙方大領導親征,基本已經打得鄭國到了滅國的邊緣。

秦、晉聯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而他說了幾句話就扭轉了戰局

不過秦晉聯盟並非沒有弱點,那就是:利益。燭之武就是看清了這樣的形勢,所以才敢大言不慚地對秦穆公說: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說通俗點就是,您看就算是秦晉聯軍把鄭國滅國了,鄭國的領土也跟秦國不挨著,領土肯定是歸晉國了。您為晉國出兵,最後獲得利益的卻是人家晉文公。而且,一旦鄭國的國土被晉國獨吞,它的綜合實力勢必超過秦國,到時候局勢是不是會對您有利,那可就不好說了,畢竟從以往的經驗看,晉國對秦國也做過背信棄義的事情。

秦、晉聯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而他說了幾句話就扭轉了戰局

​秦穆公一琢磨,燭之武說的對啊。這仗就算打贏了,好像還真的沒有我們秦國什麼好處,如果到時候晉國翅膀硬了,背棄了秦晉的盟約,那可是太得不償失了。秦穆公的想法並非沒有道理,畢竟不管與晉國聯姻或是聯盟,初衷都是要藉助晉國的力量,壯大秦國的勢力,如果說這場戰役下來,鄭國的國土可以秦晉平分,自然是好事。

可是鄭國的邊界與秦國沒有一絲一毫的搭接,不管秦晉之間的協議怎樣書寫,鄭國國土的實際控制權,都會落到晉國人手裡。況且防人之心不可無,如果晉國的勢力一旦強大,真的要對我大秦做勢力碾壓可怎麼辦?這種為他人做嫁衣的事情,可是做不得。

秦、晉聯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而他說了幾句話就扭轉了戰局

聽了燭之武的一番話,秦穆公的立場徹底轉變了,對晉國的態度從一致對外,變成了“攘外必先安內”,秦穆公打算走一條既能牽制晉國勢力的發展,又可以鞏固自己地位的道路。要走這步棋,把鄭國變成自己的心腹國,安排在晉國旁邊倒是很不錯。於是

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揚孫戍之,乃還。

乾脆直接把鄭國從敵人變成了盟友,在給鄭國安排了戍邊的大將後,一轉身走人了。把晉文公晾在一邊了。

按現代人的說法,燭之武捕捉到了秦穆公的心理痛點,並且抓住秦晉之間的矛盾,有針對性地引起秦穆公的焦慮,並且適時拋出解決方案,讓這次遊說取得了成功。

三、秦國與鄭國:鄭國是弱國,在群雄並起的時代,如果不投靠一個有力的靠山,是很難生存下去的。與其夾在晉楚之間左右為難,兩頭不落好,倒不如另闢蹊徑,抱住秦國的大腿以求自保。

投靠一個靠譜的老大,應該是鄭國一直以來的策略,周邊國家中晉國實力強大,又是他的同宗,可是因為在晉文公流亡期間,鄭國輕侮了他,已經結了仇,所以沒辦法,晉楚相爭中,鄭國只能投靠楚國。可是楚國也是不靠譜的,最後還是要受晉國的窩囊氣。

秦、晉聯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而他說了幾句話就扭轉了戰局

別看在秦晉聯軍攻打下,鄭國幾乎快要亡國了,但是秦穆公的出現,卻是讓鄭國有了改變事態的轉機。鄭國只要與秦國結為軍事同盟,抱定秦國這條大腿,憑著秦晉聯姻的深厚政治關係,以及秦國的強大軍事實力,晉文公定然是不敢貿然與秦穆公翻臉,只要秦國不被敵人打垮,礙於秦國的實力,晉國自然也不敢輕易對鄭國動手,燭之武的設計真是一個最佳的解決方案了。

果然秦國退兵後,派遣了幫助鄭國協防的將領,晉文公不願意因此與秦國造成秦晉對立的局面,也只能自行撤軍了。身為弱者,鄭國存在於周圍強國林立的春秋時代是不幸的,但擁有燭之武的鄭國又是幸運的,他巧妙利用春秋時代強國與強國,強國與弱國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生存法則,憑精湛絕倫的遊說,打動了秦穆公,靠一己之力改變了戰爭的勢態,挽救鄭國於生死存亡之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