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希德的首款战机,日本飞行员眼中的恶魔,P-38“闪电”传奇

空中霸主(二战篇)第一章:“杈尾恶魔”!洛克希德P-38“闪电”传奇!

当拥有独特配置的P-38“闪电”第一次调转机头露出真面目,人们对这种突破性设计的怀疑就从未停止。但是P-38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文简称二战)服役期间,创造了无数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功记录!它是第一款击落纳粹德国战斗机的美军战机。而在对日作战的太平洋战场上,P-38“闪电”的座舱里共计诞生了超过100名美军王牌飞行员。质疑声不再,传奇诞生!

洛克希德的首款战机,日本飞行员眼中的恶魔,P-38“闪电”传奇

洛克希德传奇的开始——P-38“闪电”

属于洛克希德的传奇诞生

P-38“闪电”的诞生始于纳粹威胁警报刚刚响起的1937年。美国陆军航空兵急需一款现代化设计的战斗机,来扭转美军在空战装备发展上多年的落后局面。1937年2月,军火商为美国陆航提供了单引擎和双引擎两种战斗机方案。而提交双引擎设计概念的厂家,正是之后大名鼎鼎的洛克希德。而P-38正是洛克希德设计的第一款军用战斗机,堪称传奇的开始!

洛克希德的首款战机,日本飞行员眼中的恶魔,P-38“闪电”传奇

洛克希德公司之前的商标

洛克希德的项目设计团队由公司的首席设计师霍尔·希伯德领导,该团队的另一个重要支柱是一位正在冉冉升起的明星工程师——克拉伦斯·凯利·约翰逊。当时该公司的工程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高空截击机方案,该型战机的制空高度远远超过了当时世界上的其它同类型战机。而P-38“闪电”战机对于凯利·约翰逊和他的臭鼬团队来说同样是传奇的开始。包括美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F-80,U-2侦察机、SR-71远程战略侦察机在内,都是他的设计杰作。

洛克希德的首款战机,日本飞行员眼中的恶魔,P-38“闪电”传奇

凯利·约翰逊的杰作不仅有P-38,还有后来F-80、U-2和SR-71

独特设计理念的P-38“闪电”

实现制空高度优势的关键在于使用新型增压器,使得战斗机可以在更高海拔的空域压缩原本就已经非常稀薄的空气,从而为发动机提供必须的动力来源。同时发动机排出的尾气用于驱动涡轮机,并最终作用于涡轮增压器。方案最初打算使用通用电气公司的B-1型引擎。但通用性和可靠性更好的艾里逊V-1710发动机最终胜出。

洛克希德的首款战机,日本飞行员眼中的恶魔,P-38“闪电”传奇

Allison V-1710-111/113引擎不仅通用性好,稳定性也高

其它特殊设计包括采用前三点起落架设计;双臂布局,两具艾里逊V-1710发动机分别安装在机身两侧并延伸至双尾衍;

洛克希德的首款战机,日本飞行员眼中的恶魔,P-38“闪电”传奇

P-38独特的前三点起落架设计以及分布在两侧的Allison V-17发动机

螺旋桨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来抵消扭矩效应(即螺旋桨的陀螺效应会将飞机拉离预定轨迹的趋势)。这个问题的完美解决使得P-38成为了一个异常稳定的空中攻击平台。

洛克希德的首款战机,日本飞行员眼中的恶魔,P-38“闪电”传奇

P-38也是首款在设计阶段就采用泪滴形座舱的战斗机

中心的飞行员座舱首次使用了泪滴形座舱罩,这种第一次使用的独特座舱设计使得飞行员在所有的方位象限中都具备了良好的能见度。

洛克希德的首款战机,日本飞行员眼中的恶魔,P-38“闪电”传奇

P-38集中布置在机鼻内的20毫米机炮和.50机枪,

而P-38的所有机炮都被集中安装在了座舱前部的中空机鼻内,包括1门备弹150发的M2型20毫米机炮、4挺备弹500发的12.7毫米机枪,火力强大至极。初见P-38的德军飞行员将其称作“杈尾恶魔”!

速度和航程:P-38的最强杀手锏

P-38的飞行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当飞行员将发动机推力全开进行全速俯冲的时候,甚至会产生一种当时人们还非常陌生的神秘现象,与音爆云类似,这种只有当飞行器的速度接近音速(1193KM/H)的时候才会产生的现象,来自于机身前缘接近声速时冲击波将周围的空气迅速压缩,空气中的水份凝结成云。

洛克希德的首款战机,日本飞行员眼中的恶魔,P-38“闪电”传奇

P-38的年代,飞行员对超音速和音爆云还非常陌生

当时距离1947年10月4日人类第一次超音速飞行还有将近十年的时间。甚至导致最初的P-38飞行员都对此心存疑虑。设计师为了解决这个由于速度过快导致的莫名“问题”,改造了P-38的机翼根部整流罩,并安装了俯冲制动器来为其减速。直到后来人们才明白,P-38“闪电”的极限速度已经逼近了超音速的边缘。

洛克希德的首款战机,日本飞行员眼中的恶魔,P-38“闪电”传奇

P-38是首款在欧洲击落德国飞机的美国飞机

而在实际作战使用中,欧洲战区的7个P-38陆航团的整体战损率大致均衡,首先面对德国空军的BF109和FW190并没有太多优势可言。另外一方面美国参战时间较晚,1941年英国空军已经开始使用更先进的美制P-51“野马”战斗机,P-38无缘盟军欧战主力机型的位置。但是P-38凭借航程和速度优势一直是二战欧战战场上盟军的主要侦察机。据美军战后的统计:欧洲战场上消耗的航空胶卷中,有90%来自P-38侦察机。

洛克希德的首款战机,日本飞行员眼中的恶魔,P-38“闪电”传奇

P-38不是欧洲战场上的主角

但是在遥远的太平洋战场,作战对象和环境出现了巨大变化!太平洋岛屿攻防作战中,P-38巨大的航程和速度优势成为美军陆军航空兵同美国海军航空兵竞争的最强法宝。而作战对象也从欧洲战场上的BF109和FW190换成了日本了“零”战,面对零式战斗机,P-38速度快、防护好、火力强大、航程远。几乎成为了日本飞行员的噩梦,“双身恶魔”的称号跟德国人口中的“杈尾恶魔”不谋而同。毫无疑问,敌人口中的恶魔便是对P-38最高的评价!

辉煌战绩震慑敌军,太平洋上的“闪电”传奇

P-38“闪电”众多战果中最广为人知的,便是在1943年4月18日成功伏击了日本联合舰队上将司令山本五十六。在那次惊人的超远程作战当中,P-38的速度优势让它们在恰当的时间点抵达了拦截位置。关于是哪位飞行员击落山本五十六座机的争论还在继续。但在后期随着调查的深入,更多的人开始相信这是雷克斯·巴伯中尉的战果,而不是当初的汤姆·兰菲尔上尉。

洛克希德的首款战机,日本飞行员眼中的恶魔,P-38“闪电”传奇

P-38击落山本五十六座驾

尽管在空中狗斗中,日本“零”式战斗机有转向上的优势,但速度更快的P-38往往可以早早占据攻击位置。此外,日本战斗机为了增加航程和速度而选择牺牲防护性能,导致机体结构一般都很脆弱。在P-38的强大火力面前往往不堪一击,一旦被P-38的火力击中非常容易在空中发生解体,飞行员战损严重!这也是日军飞行员对P-38深恶痛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洛克希德的首款战机,日本飞行员眼中的恶魔,P-38“闪电”传奇

超过100名驾驶P-38的美军王牌飞行员当中,来自第五航空队的指挥官理查德·邦少校无疑是他们当中最出色的那一位,惊人的40次击落记录让他成为了美军王牌中的王牌。而来自第四十五航空队的汤姆麦克奎尔少校以38次击落记录紧随其后。

洛克希德的首款战机,日本飞行员眼中的恶魔,P-38“闪电”传奇

理查德·邦和他的P-38战斗机,此时他还没有达成40次击杀的最高记录

真正的多用途,数量众多的衍生型号

P-38“闪电”也被证明是一款出色的多用途战斗机,产生了众多的变种及衍生型号。其中包括P-38J“塌鼻子”(Droop Snoot)、P-38L“探路者”(Pathfinder)两种轰炸机型号。P-38的载弹量惊人,机翼下方可以携带2枚908KG炸弹或4枚227KG炸弹。

洛克希德的首款战机,日本飞行员眼中的恶魔,P-38“闪电”传奇

被用来执行轰炸任务的P-38L型

为了执行轰炸任务,P-38J机头的机炮和机枪被全部移除,取而代之的是透明的挡风玻璃和诺顿瞄准镜。这样的设计跟陆航B-17轰炸机完全相同。而P-38L的机头则安装了一部由英国H2S地形测绘雷达改进而来的AN/APS-15雷达(B-17和B-24也有使用)。P-38L“探路者”通常被用来指示轰炸目标和进行地形侦查,同时P-38L也是二战末期第一种装备火箭弹的战斗机,包括4具M10型112毫米火箭发射器或10枚127毫米空对地火箭弹。

洛克希德的首款战机,日本飞行员眼中的恶魔,P-38“闪电”传奇

由P-38E/F改进而来的F-4、F-5侦查型“闪电”在机鼻中装满了高空摄像机和地形侦测雷达。而搭载雷达设备的P-38M则成为一款可以在夜间投入作战的夜间战斗机,位于机舱后座的雷达操作员通过读取机头雷达天线收集的信号数据,指引前座飞行员执行战斗任务。

洛克希德的首款战机,日本飞行员眼中的恶魔,P-38“闪电”传奇

产量作为其强大战斗力的有力证明,整个二战期间总共制造了10038架各型号的P-38“闪电”,洛克希德的首款战斗机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洛克希德的首款战机,日本飞行员眼中的恶魔,P-38“闪电”传奇

洛克希德P-38的双尾衍设计

性能说明书(以P-38L为例):

作为这个系列的惯例,在最后附上战机的具体参数信息(仅供参考)

制造商:洛克希德

机型: 单座双发活塞式战斗机

动力: 两台1600马力的Allison V-1710-111/113直列活塞发动机

翼展: 52英尺

长度: 37英尺10英寸

高度: 9英尺10英寸

最大起飞重量:21600磅

最大飞行速度:414英里/小时

巡航速度:290英里/小时

爬升上限:44000英尺

航程: 450英里(常规作战标准)、最大极限2260英里

本文也是二战传奇战机系列的内容之一,喜欢的朋友欢迎点击关注。

未完待续...下期预告《坦克杀手—贝尔P-39“空中眼镜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