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希德的首款戰機,日本飛行員眼中的惡魔,P-38“閃電”傳奇

空中霸主(二戰篇)第一章:“杈尾惡魔”!洛克希德P-38“閃電”傳奇!

當擁有獨特配置的P-38“閃電”第一次調轉機頭露出真面目,人們對這種突破性設計的懷疑就從未停止。但是P-38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文簡稱二戰)服役期間,創造了無數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功記錄!它是第一款擊落納粹德國戰鬥機的美軍戰機。而在對日作戰的太平洋戰場上,P-38“閃電”的座艙裡共計誕生了超過100名美軍王牌飛行員。質疑聲不再,傳奇誕生!

洛克希德的首款戰機,日本飛行員眼中的惡魔,P-38“閃電”傳奇

洛克希德傳奇的開始——P-38“閃電”

屬於洛克希德的傳奇誕生

P-38“閃電”的誕生始於納粹威脅警報剛剛響起的1937年。美國陸軍航空兵急需一款現代化設計的戰鬥機,來扭轉美軍在空戰裝備發展上多年的落後局面。1937年2月,軍火商為美國陸航提供了單引擎和雙引擎兩種戰鬥機方案。而提交雙引擎設計概念的廠家,正是之後大名鼎鼎的洛克希德。而P-38正是洛克希德設計的第一款軍用戰鬥機,堪稱傳奇的開始!

洛克希德的首款戰機,日本飛行員眼中的惡魔,P-38“閃電”傳奇

洛克希德公司之前的商標

洛克希德的項目設計團隊由公司的首席設計師霍爾·希伯德領導,該團隊的另一個重要支柱是一位正在冉冉升起的明星工程師——克拉倫斯·凱利·約翰遜。當時該公司的工程師提出了一種全新的高空截擊機方案,該型戰機的制空高度遠遠超過了當時世界上的其它同類型戰機。而P-38“閃電”戰機對於凱利·約翰遜和他的臭鼬團隊來說同樣是傳奇的開始。包括美國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F-80,U-2偵察機、SR-71遠程戰略偵察機在內,都是他的設計傑作。

洛克希德的首款戰機,日本飛行員眼中的惡魔,P-38“閃電”傳奇

凱利·約翰遜的傑作不僅有P-38,還有後來F-80、U-2和SR-71

獨特設計理念的P-38“閃電”

實現制空高度優勢的關鍵在於使用新型增壓器,使得戰鬥機可以在更高海拔的空域壓縮原本就已經非常稀薄的空氣,從而為發動機提供必須的動力來源。同時發動機排出的尾氣用於驅動渦輪機,並最終作用於渦輪增壓器。方案最初打算使用通用電氣公司的B-1型引擎。但通用性和可靠性更好的艾裡遜V-1710發動機最終勝出。

洛克希德的首款戰機,日本飛行員眼中的惡魔,P-38“閃電”傳奇

Allison V-1710-111/113引擎不僅通用性好,穩定性也高

其它特殊設計包括採用前三點起落架設計;雙臂佈局,兩具艾裡遜V-1710發動機分別安裝在機身兩側並延伸至雙尾衍;

洛克希德的首款戰機,日本飛行員眼中的惡魔,P-38“閃電”傳奇

P-38獨特的前三點起落架設計以及分佈在兩側的Allison V-17發動機

螺旋槳向相反的方向轉動來抵消扭矩效應(即螺旋槳的陀螺效應會將飛機拉離預定軌跡的趨勢)。這個問題的完美解決使得P-38成為了一個異常穩定的空中攻擊平臺。

洛克希德的首款戰機,日本飛行員眼中的惡魔,P-38“閃電”傳奇

P-38也是首款在設計階段就採用淚滴形座艙的戰鬥機

中心的飛行員座艙首次使用了淚滴形座艙罩,這種第一次使用的獨特座艙設計使得飛行員在所有的方位象限中都具備了良好的能見度。

洛克希德的首款戰機,日本飛行員眼中的惡魔,P-38“閃電”傳奇

P-38集中佈置在機鼻內的20毫米機炮和.50機槍,

而P-38的所有機炮都被集中安裝在了座艙前部的中空機鼻內,包括1門備彈150發的M2型20毫米機炮、4挺備彈500發的12.7毫米機槍,火力強大至極。初見P-38的德軍飛行員將其稱作“杈尾惡魔”!

速度和航程:P-38的最強殺手鐧

P-38的飛行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於當飛行員將發動機推力全開進行全速俯衝的時候,甚至會產生一種當時人們還非常陌生的神秘現象,與音爆雲類似,這種只有當飛行器的速度接近音速(1193KM/H)的時候才會產生的現象,來自於機身前緣接近聲速時衝擊波將周圍的空氣迅速壓縮,空氣中的水份凝結成雲。

洛克希德的首款戰機,日本飛行員眼中的惡魔,P-38“閃電”傳奇

P-38的年代,飛行員對超音速和音爆雲還非常陌生

當時距離1947年10月4日人類第一次超音速飛行還有將近十年的時間。甚至導致最初的P-38飛行員都對此心存疑慮。設計師為了解決這個由於速度過快導致的莫名“問題”,改造了P-38的機翼根部整流罩,並安裝了俯衝制動器來為其減速。直到後來人們才明白,P-38“閃電”的極限速度已經逼近了超音速的邊緣。

洛克希德的首款戰機,日本飛行員眼中的惡魔,P-38“閃電”傳奇

P-38是首款在歐洲擊落德國飛機的美國飛機

而在實際作戰使用中,歐洲戰區的7個P-38陸航團的整體戰損率大致均衡,首先面對德國空軍的BF109和FW190並沒有太多優勢可言。另外一方面美國參戰時間較晚,1941年英國空軍已經開始使用更先進的美製P-51“野馬”戰鬥機,P-38無緣盟軍歐戰主力機型的位置。但是P-38憑藉航程和速度優勢一直是二戰歐戰戰場上盟軍的主要偵察機。據美軍戰後的統計:歐洲戰場上消耗的航空膠捲中,有90%來自P-38偵察機。

洛克希德的首款戰機,日本飛行員眼中的惡魔,P-38“閃電”傳奇

P-38不是歐洲戰場上的主角

但是在遙遠的太平洋戰場,作戰對象和環境出現了巨大變化!太平洋島嶼攻防作戰中,P-38巨大的航程和速度優勢成為美軍陸軍航空兵同美國海軍航空兵競爭的最強法寶。而作戰對象也從歐洲戰場上的BF109和FW190換成了日本了“零”戰,面對零式戰鬥機,P-38速度快、防護好、火力強大、航程遠。幾乎成為了日本飛行員的噩夢,“雙身惡魔”的稱號跟德國人口中的“杈尾惡魔”不謀而同。毫無疑問,敵人口中的惡魔便是對P-38最高的評價!

輝煌戰績震懾敵軍,太平洋上的“閃電”傳奇

P-38“閃電”眾多戰果中最廣為人知的,便是在1943年4月18日成功伏擊了日本聯合艦隊上將司令山本五十六。在那次驚人的超遠程作戰當中,P-38的速度優勢讓它們在恰當的時間點抵達了攔截位置。關於是哪位飛行員擊落山本五十六座機的爭論還在繼續。但在後期隨著調查的深入,更多的人開始相信這是雷克斯·巴伯中尉的戰果,而不是當初的湯姆·蘭菲爾上尉。

洛克希德的首款戰機,日本飛行員眼中的惡魔,P-38“閃電”傳奇

P-38擊落山本五十六座駕

儘管在空中狗鬥中,日本“零”式戰鬥機有轉向上的優勢,但速度更快的P-38往往可以早早佔據攻擊位置。此外,日本戰鬥機為了增加航程和速度而選擇犧牲防護性能,導致機體結構一般都很脆弱。在P-38的強大火力面前往往不堪一擊,一旦被P-38的火力擊中非常容易在空中發生解體,飛行員戰損嚴重!這也是日軍飛行員對P-38深惡痛絕的一個重要原因。

洛克希德的首款戰機,日本飛行員眼中的惡魔,P-38“閃電”傳奇

超過100名駕駛P-38的美軍王牌飛行員當中,來自第五航空隊的指揮官理查德·邦少校無疑是他們當中最出色的那一位,驚人的40次擊落記錄讓他成為了美軍王牌中的王牌。而來自第四十五航空隊的湯姆麥克奎爾少校以38次擊落記錄緊隨其後。

洛克希德的首款戰機,日本飛行員眼中的惡魔,P-38“閃電”傳奇

理查德·邦和他的P-38戰鬥機,此時他還沒有達成40次擊殺的最高記錄

真正的多用途,數量眾多的衍生型號

P-38“閃電”也被證明是一款出色的多用途戰鬥機,產生了眾多的變種及衍生型號。其中包括P-38J“塌鼻子”(Droop Snoot)、P-38L“探路者”(Pathfinder)兩種轟炸機型號。P-38的載彈量驚人,機翼下方可以攜帶2枚908KG炸彈或4枚227KG炸彈。

洛克希德的首款戰機,日本飛行員眼中的惡魔,P-38“閃電”傳奇

被用來執行轟炸任務的P-38L型

為了執行轟炸任務,P-38J機頭的機炮和機槍被全部移除,取而代之的是透明的擋風玻璃和諾頓瞄準鏡。這樣的設計跟陸航B-17轟炸機完全相同。而P-38L的機頭則安裝了一部由英國H2S地形測繪雷達改進而來的AN/APS-15雷達(B-17和B-24也有使用)。P-38L“探路者”通常被用來指示轟炸目標和進行地形偵查,同時P-38L也是二戰末期第一種裝備火箭彈的戰鬥機,包括4具M10型112毫米火箭發射器或10枚127毫米空對地火箭彈。

洛克希德的首款戰機,日本飛行員眼中的惡魔,P-38“閃電”傳奇

由P-38E/F改進而來的F-4、F-5偵查型“閃電”在機鼻中裝滿了高空攝像機和地形偵測雷達。而搭載雷達設備的P-38M則成為一款可以在夜間投入作戰的夜間戰鬥機,位於機艙後座的雷達操作員通過讀取機頭雷達天線收集的信號數據,指引前座飛行員執行戰鬥任務。

洛克希德的首款戰機,日本飛行員眼中的惡魔,P-38“閃電”傳奇

產量作為其強大戰鬥力的有力證明,整個二戰期間總共製造了10038架各型號的P-38“閃電”,洛克希德的首款戰鬥機無疑是非常成功的!

洛克希德的首款戰機,日本飛行員眼中的惡魔,P-38“閃電”傳奇

洛克希德P-38的雙尾衍設計

性能說明書(以P-38L為例):

作為這個系列的慣例,在最後附上戰機的具體參數信息(僅供參考)

製造商:洛克希德

機型: 單座雙發活塞式戰鬥機

動力: 兩臺1600馬力的Allison V-1710-111/113直列活塞發動機

翼展: 52英尺

長度: 37英尺10英寸

高度: 9英尺10英寸

最大起飛重量:21600磅

最大飛行速度:414英里/小時

巡航速度:290英里/小時

爬升上限:44000英尺

航程: 450英里(常規作戰標準)、最大極限2260英里

本文也是二戰傳奇戰機系列的內容之一,喜歡的朋友歡迎點擊關注。

未完待續...下期預告《坦克殺手—貝爾P-39“空中眼鏡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