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和范蠡、文種那點事

說起勾踐大家會不約而同的想到一個成語“臥薪嚐膽”,一個亡國之君的一步步通過自己的隱忍進而復仇,屬實是一個成功者的案例,今天小編就說一說臥薪嚐膽之後的故事。

勾踐和范蠡、文種那點事

勾踐、范蠡、文種密謀復國


首先呢我們來介紹一下。第一位,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可謂是眾所周知。憑著這驚人的隱忍與極大的侮辱,勾踐在一幫忠誠部下的幫助下最終滅了吳國。第二位,范蠡,字少伯,乃是春秋末最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越王勾踐能夠成功復國,范蠡功不可沒。最終范蠡功成身退,隱居山林。說范蠡這個名字大家可能還覺得陌生,其實他還有另外一個稱呼叫做陶朱公是春秋末代的鉅富。第三位,文種,字子禽,楚國郢(今湖北省江陵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謀略家。范蠡與文種,可以說是越王勾踐的左膀右臂。在他們兩人的合作下,勾踐才最終打敗了吳王夫差。

文種也是今天的豬腳,話說在成功復仇吳國之後范蠡就勸告過文種,說咱哥倆已經功成名就,人生不在於飛多高,平穩落地才最可貴。可惜文種這個大哥根本聽不進去,一心想著以自己的功勞勾踐一定不會殺自己,自己也不造反根本沒理由的事嘛。後來范蠡看勸說沒用,果斷拒絕了勾踐的封賞,帶著賢妻美眷退出朝堂,歸隱山林,而且離開了越國,這件事當時大家都不理解。

其實當時范蠡給文種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這傢伙長得鳥嘴長脖子,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你還是趕緊走吧!”按理說,范蠡已經在信中明確的告知文種,越王勾踐這人不怎麼地道。你可以與他共患難,但是共榮華是不可能的。但是執迷不悟的文種哪裡聽得進去,還一心想著加官進爵的美好未來。其實他不知道在滅了吳國之後,勾踐就對范蠡、文種兩個大功臣動力壞心思。

果然不久之後文種因一次未請假上朝,而被越王勾踐召喚。看見文種勾踐也是比較直白,多餘的話都懶得說,直接給了文種一把劍說道:“你教了我滅吳的七種方法,我只用了其中三種就滅了吳國。我知道,你那裡還有四種方法。所以,我希望你能把這四種方法給我帶到先王那裡去。”其實說白了,勾踐就是覺得文種能力太強,自己的智商遠遠趕不上,這樣的功臣有了勢力想造反還不是分分鐘的事情。所以文種就按照范蠡的劇本被殺了。

勾踐和范蠡、文種那點事

范蠡像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患難易共,富貴難同"這個道理可謂是歷千年而不衰。直到現如今,在共患難的時候,大家一般都會齊心合力,互相扶持。一旦事業有了起色大家立馬就開始裡自己的小算盤,這種情況尤其是在帝王身上,表現的更是淋漓盡致。歷史案例如劉邦韓信、勾踐文種、朱元璋李文忠等等數不勝數,因為這些人一旦到達權力的巔峰就會下意識的想到江山都是搶奪來的,這些跟我一起混的兄弟會不會分我的江山,殺我而後快。功高震主,其實說的是帝王對自己的不自信,掌握權力之後的第一件事肯定是將這些有功之臣想方設法除掉,不然估計覺都睡不好。所以說對這些有功之臣而言明哲保身才是自身能力的最大體現。

勾踐和范蠡、文種那點事

後人祭祀陶朱公


話題轉回范蠡身上,范蠡真的是是具有超人的智慧以及極為深遠的經商能力。在范蠡離開越國後,來到齊國定居,後來又到陶地去經商,沒多久,竟然成為了鉅富,人稱陶朱公。君主危難能獻計復國,功成之後能急流勇退,經商致富能接濟天下,可謂完美的一生。

今天的故事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