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全國瘧疾日”,疾控部門將做好入境發熱人員瘧疾篩查

今天是“全國瘧疾日”,疾控部門將做好入境發熱人員瘧疾篩查

今天是第13個“全國瘧疾日”。在2020年“全國瘧疾日”主題網絡研討會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馮子健透露,當前在輸入性發熱疾病病例中,既有可能是新冠肺炎,也有可能是瘧疾,要做好入境發熱人員的瘧疾篩查。

中華預防醫學會全球衛生分會主任委員韓鐵如介紹,在瘧疾流行的有關國家和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下,2000年至2014年期間,全世界與瘧疾相關的死亡人數減少了40%。據估計從74.3萬人減到了44.6萬人,但是近年來卻陷入了停滯不前的局面。“今年的新冠病毒大流行更是在考驗著世界各地衛生系統的應變能力。”

我國自2017年已無本地原發瘧疾病例,但是隨著國際貿易往來合作的日益頻繁,人員流動不斷增加。我國從非洲和東南亞等境外瘧疾流行區輸入的瘧疾病例呈不斷上升趨勢。“去年,全國報告境外瘧疾輸入的死亡病例是15例,引起本地再傳播的風險依然存在。” 韓鐵如說。

根據對國內輸入性病例分析,目前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均有病例報告,病例數佔前5位的分別是江蘇、山東、河南、廣東和四川5省,這5個省總的病例加起來佔全國輸入性病例41.3%。研討會上,中國疾控中心寄生蟲病所研究員周曉農稱,這主要因為這5省的外出勞務以及外出交流人員相對較多。

他解釋,輸入性病例大多數是勞務輸出回國人員,或因旅遊、人員交流等回國流動人員,因此,輸入性瘧疾已經成為當今消除瘧疾的重大的挑戰。“這同目前新冠肺炎的形勢是一樣的,需要嚴防死守,控制輸入性病例的發生。”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馮子健表示,前一段時期有很多公共衛生項目受到疫情的嚴重影響。現在,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活動恢復,包括瘧疾防控在內的各種常規公共衛生項目也要逐步恢復。他直言,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輸入的大背景下,我國瘧疾輸入會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是同時也增加了瘧疾防控的複雜性。

“因為在輸入的發熱性疾病病例裡,既有可能是新冠,也有可能是瘧疾,所以要做好入境發熱人員的瘧疾篩查。”馮子健稱,還要繼續加強我國瘧疾防控的常規體系,提高對輸入病例的發現和快速反應能力,同時要為新冠疫情防控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特別是在輸入發熱病人的甄別方面,整個工作體系應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我國專門加強了各個省的瘧疾監測報告以及監測力度。病例診斷後24小時內報告率為100%;病例報告後3日內流行病學個案調查率為97.9%;7日內疫點調查與處置數為2326個……全部2165個瘧疾流行縣和258個地(州、市)均已通過消除瘧疾考核評估。我國共有24個瘧疾流行省,現在除遼寧、湖南和雲南外,其他21個流行省均已通過了國家組織的消除瘧疾終審評估。

“這三個省份原計劃是在今年上半年進行國家組織的瘧疾消除評估,現在受新冠疫情影響,可能會拖延一到兩個月時間。”周曉農表示,“希望到2020年年底時,全國能夠達到消除瘧疾的總目標。”

瘧疾是經按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蟲媒傳染病。其主要症狀是發冷、發熱、出汗。高流行區主要在全球的非洲地區和東南亞地區,重症瘧疾可危及生命。因此,當人們去過非洲和東南亞地區等重瘧區後,如果出現這些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並將旅行史告知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