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嬰戲圖的意韻

多子多福、人丁興旺

是中國人的美好祈願

兒孫滿堂、四世同堂的祝福中

透出人們的熱忱期盼

小時候看到的年畫

白白胖胖的娃娃騎在大紅鯉魚身上

洋溢著一股喜氣

歷代詩詞中有眾多兒童形象:“稚子敲針作釣鉤”“笑問客從何處來”“兒童急走追黃蝶”“也傍桑陰學種瓜”“蓬頭稚子學垂綸”“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將兒童的純真可愛描畫得淋漓盡致。

陶瓷嬰戲圖的意韻

這種祈願、這些形象體現在瓷器上,就是嬰戲圖。這是明清瓷的一大品類,也契合了古人子多多福多多的心態。在御瓷、民窯都廣為流行。

瀏覽歷代瓷器上的嬰戲圖,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的形象,赤子童心,惹人憐愛。孩童們或坐或立,或行或奔,或側身,或正面,千姿百態,妙趣橫生。遊戲方式五花八門,讀書、下棋、蹴球,釣魚、逗鳥、撲蝶、舞龍,鬥草、折花、採葉,放紙鳶、騎竹馬、盪鞦韆、提彩燈、燃鞭炮、弄木偶……襯以亭臺、山石、迴廊、松竹、花葉等,讓他們置身於庭院、郊野之間,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顯得自由、舒暢、和諧。

嬰戲圖多存於杯盤碗壺瓶罐盒之上,或畫於外壁,或繪之杯底,或鋪設盒蓋,或雕刻瓶身;或青花,或鬥彩,或琺琅,或五彩,不一而足。孩童頭大臉圓,手足茁壯,一撮劉海,覆於額前,或雙髻烏黑,後腦光禿。眉清目秀者有之,笑逐顏開者有之,面容含混者有之,唯見輪廓者有之,均可窺見匠人之用心用功。

孩童人數從兩子,到三五成群、成群結隊,直至有百子圖,場面壯觀。彷彿熱鬧異常的幼兒園,讓人迴歸天真童年,隨未泯之童心一起嬉戲。《飲流齋說瓷》有云:“繪小兒遊戲之畫,亦自明始,謂之耍娃娃。有五子,有八子,有九子,有十六子,有百子。百子之制,道光時尤為盛行。”

“百子迎福”“百子嬉春”是常見之圖。以網上的一隻清同治粉彩百子圖大盤為例,盤心和內壁上繪兒童玩樂場景,盤心仿官員出巡,一童騎馬,前有執旗持牌孩童開道,後有黃傘冠蓋儀仗隨行。盤壁正上一亭,孩童往來嬉戲,左上一群孩童舞長龍,右上作列隊出行狀,兩童拖旱船,周遭孩童手持各色彩燈及魚、鳳形燈具,姿態各異,活靈活現。觀之,能感受到吉祥、喜慶、熱鬧氣氛。

陝西耀州窯多用嬰兒為紋飾,最具特色,與植物紋、動物紋相契合,形成獨特風格,有戲牡丹戲梅竹戲蓮戲水戲犬,更有群嬰戲石榴、葡萄,以石榴、葡萄多子故也。作為瓷器上刻劃的紋飾,嬰兒大多隻有大致形狀,未作細緻勾勒。

官窯好用嬰兒作裝飾,據說還與宮廷子孫不旺有關。據載,明代宣德帝二子,景泰帝一子,成化帝一子,弘治帝二子,正德無子。特別是成化帝“三千寵愛在一身”,寵愛比自己大17歲的宮女萬貴妃,皇后與萬貴妃爭寵,皇后直接被廢。萬貴妃生不出一兒半女,卻對其他懷孕妃子痛下毒手。成化帝年屆三十,攬鏡自照,鬢角微霜,膝下悽惶,未免長嘆——“老將至而無子”。一太監密奏,皇上有一兒已六歲。千方百計逃過一劫,成化帝大喜過望,隨即立之為太子,此即弘治帝。2014年在香港蘇富比以2.8億港元創下拍賣記錄的成化鬥彩雞缸杯,杯身繪有兩組相同雞群,一公一母三雛,攜子挈雛,一派和樂。據傳大有深意藏焉。

清代康雍乾時代,血氣方剛,子嗣繁盛,其中康熙35子,雍正、乾隆各16子。為防止諸多兒輩爭權奪位,互相傾軋,還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但到了道光咸豐朝,卻一代不如一代,咸豐二子,同治、光緒均無子女。同治大婚,慈禧下懿旨由景德鎮御窯定製五彩百子瓷32對,其中百子大果盤2對。可惜祝願只是美好祝願而已。光緒與慈禧選定的皇后失和,婚後未育,一次請安,慈禧借皇宮螽斯門的來歷,語重心長道:雄的大蚱蜢叫螽斯,振翅鳴叫,引來大群雌蚱蜢,每個給它生99個孩子。先皇是盼望我們家族興旺啊。查《國風·螽斯》詩云: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想想普通百姓家尚且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作為皇室,龍子斷絕,皇位乏人,豈不悲夫?

天真爛漫的嬰戲圖作為傳統吉祥紋飾,除祈願子孫興旺外,還有不同寓意。如放紙鳶,寓放飛晦氣,迎來好運;騎竹馬,寓兩小無猜;戴官帽佩官帶列黃傘,寓升官晉爵,仕途亨通;坐於麒麟背上,稱麒麟送子,寓早生貴子;端午節帶鍾馗面具嬉戲,寓驅邪除惡,百毒不侵。

國泰民安,家族興旺,添丁添口

也是當代人的衷心祝福和企盼

創新發展當代嬰戲圖

想來前景依然廣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