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需要獨立性嗎?過早的獨立帶來的是傷害而不是幸福

前兩天看到3個月女嬰趴睡訓練死亡,而她的媽媽全程在網上直播去尋求幫助,卻不忍心走進房間,怕自己的行為導致孩子睡眠訓練功虧一簣,大家都在譴責這位母親,但是這位母親給孩子進行趴睡訓練的目的是想讓孩子實現獨立性,雖然這位母親的做法受到了大家強烈的譴責,但是這位母親的行為留給我們一個問題:嬰兒究竟需要不需要獨立性。

雖然很多母親並不會像這位母親一樣極端,但是很多父母仍然熱衷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那麼嬰兒究竟需要獨立性嗎?

嬰兒究竟是否需要培養獨立性?

嬰兒是否需要培養獨立性?如果我們可以仔細的去研究歷史上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就會有自己的判斷。

嬰兒的獨立性是可以被培養的,這個說法是由美國著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提出來的。

時間回到1920年,華生找到了只有8個月大的小艾伯特來配合他的實驗,他只需向艾伯特的父母支付少量的報酬。因為華生此時是美國著名的行為心理學創始人,所以小艾伯特的母親很樂於配合華生的實驗。

華生在小艾伯特身邊放了很多的毛絨小動物,比如小白鼠、小白兔、小狗等,並且利用2個月的時間讓小艾伯特喜歡上了這些毛絨玩具,也就是小艾伯特和這些小動物建立起了感情連接。

嬰兒需要獨立性嗎?過早的獨立帶來的是傷害而不是幸福


然後華生開始實驗,在小艾伯特想要去摸小動物的時候華生會在他的身後重擊大鐵棒,鐵棒發出刺耳的聲音,當場嚇得小艾伯特劇烈的哭泣,反覆幾次實驗之後,當小動物出現在艾伯特身邊的時候,艾伯特立刻會放聲大哭並且試圖躲避。

嬰兒需要獨立性嗎?過早的獨立帶來的是傷害而不是幸福


以實驗為基礎,華生撰寫了一篇論文,認為人的行為是可以被訓練出來的。華生以按照成人的需求對孩子的行為訓練為核心思想,衍生出了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法等。而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嬰兒越早和媽媽剝離,越容易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華生的思想曾經轟動一時,受到了很多家長的歡迎,很多家長在孩子出生後就開始斷掉母乳,培養嬰兒獨立睡嬰兒床。

但是這樣過早的讓嬰兒獨立真的好嗎?嬰兒出生後的獨立性真的會影響孩子的一輩子嗎?嬰兒真正的需要的是什麼?

直到40年後,美國心理學家哈洛提出了與華生思想核心完全相反的養育理念。

恆河猴實驗告訴我們嬰兒真正需要的不是獨立

按照華生的“產婦剝離法”,哈洛把做實驗用的小猴子從出生後就與母猴分離,按照華生的實驗小猴和母猴分離的越早,小猴的獨立性應該越好,但是哈洛卻發現的不一樣的地方。那些過早與母猴分離的小猴行為異常。

這些小猴當它們被撤掉籠子的時候,這些猴子神情異常,眼神呆滯,它們手足無措,不知如何與別的猴子一起相處。而且這些猴子還有一個共同點,它們對鋪在籠子中的毛巾產生了強烈的依戀,它們喜歡抱著毛巾或者用毛巾裹住自己,當哈洛想要換掉髒毛巾,猴子的行為會異常激動,反應激烈,它們恐懼的尖叫並且縮成一團。

按照華生的育兒理論,嬰兒只對食物產生依戀,母親可有可無,而過度的親情,只會讓孩子成年後喪失獨立性。那麼這些小猴為什麼對毛巾如此的依戀。

嬰兒需要獨立性嗎?過早的獨立帶來的是傷害而不是幸福


哈洛由此設計出了陪伴猴子的“奶瓶媽媽”和“毛巾媽媽”,兩個媽媽都由鐵絲網製成,一個身上架著奶瓶,另一個身上鋪著毛巾。按照華生的理論,奶瓶媽媽應該會更受歡迎,但是實驗結果卻完全不同,除了吃奶時間,小猴子更喜歡呆在“毛巾媽媽”身邊。而且這一現象出現在了所有幼猴的身上,小猴子只有餓的時候會去找鐵絲媽媽,其餘時間都會呆在“毛巾媽媽”身邊。

嬰兒需要獨立性嗎?過早的獨立帶來的是傷害而不是幸福


當哈洛把發出巨大聲響的物品丟到籠子的時候,猴子們會立刻丟下鐵絲媽媽,緊緊抱住“毛巾媽媽”。

哈洛接著做了一個曠場實驗,在幼猴的籠子裡放了很多的玩具,籠子裡有毛巾媽媽的時候小猴會大膽的離開媽媽,去觸碰這些玩具,然後迅速返回毛巾媽媽身邊。當這些毛巾媽媽被撤走後,幼猴會非常的恐懼不安,它們會縮成一團,表現出恐懼和不安,會拒絕觸碰玩具。

嬰兒需要獨立性嗎?過早的獨立帶來的是傷害而不是幸福


哈洛得出實驗結論和華生正好相反,哈洛認為孤立和強制性鍛鍊並不能讓孩子獲得獨立,相反在媽媽身邊獲得的安全感,才能讓孩子變得更好的應對外部環境。

在哈洛的後續實驗中有了更驚人的發現,哈洛發現從小和母猴分離的幼猴,成年後會有明顯的孤僻、抑鬱和自閉,有的猴子還有自殘的現象。

在這批幼猴中有20只母猴產下了後代,其中7只對孩子表現冷漠;8只極其殘暴的虐待自己的孩子;還有4只猴子殘忍的殺死了幼猴。只有一隻猴子笨拙的嘗試著給幼猴餵奶。

恆河猴實驗的結果從另一方面驗證了華生子女的悲慘人生。華生的3個子女大兒子自殺,女兒長期酗酒,小兒子終生流浪。

恆河猴實驗證明,孤立和強制性的鍛鍊並不能帶來孩子的獨立,相反在孩子成年之後會出現一系列的精神和心理問題。相反年幼時孩子只有從母親那裡得到足夠的安全感,成年後才能擁有更多的獨立性。

所以說嬰兒並不需要獨立性,過早的獨立對孩子的人生來說危害大於孩子的幸福。為什我們的父母總是喜歡讓孩子更加獨立呢?因為孩子的限制越多,成人的自由就會越多。但是我們卻忽視了孩子究竟需要什麼。

嬰兒究竟需要什麼?

嬰兒屬於0-1歲的寶寶,這生命中的頭一年,嬰兒需要的這三項能力比獨立性更重要。

建立安全感——嬰兒認知世界的基礎

哈洛的恆河猴實驗告訴我們,嬰兒不需要獨立,相反嬰兒需要更多的安全感,這些安全感來自於撫摸。安全感是孩子認識世界的基礎。

當嬰兒哭鬧的時候,母親及時的回應寶寶;當孩子餓了、拉了,生理需求需要被滿足的時候,嬰兒會哭鬧,母親的及時回應,可以滿足嬰兒的物質安全感。當嬰兒的物質需求被滿足之後,嬰兒需要和媽媽進行互動,眼神的互動,肢體的互動,孩子從媽媽的反饋中獲得媽媽的肯定和愛,此時嬰兒的精神安全感被滿足。

嬰兒需要獨立性嗎?過早的獨立帶來的是傷害而不是幸福


當嬰兒的物質安全感和精神安全感被滿足,孩子的內心是安全的,證明嬰兒會主動與這個世界建立關聯,當他們開始認識這個世界需要從媽媽身邊走開時,擁有安全感的孩子他們有更多的勇氣走出去。

在《善解童貞》中,作者提到孩子的安全感是逐漸升級的,只有一級安全感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才會逐漸建立。

依戀關係——人際交往的基礎

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認為嬰兒時期兒童依戀關係的模型會直接影響孩子成人後的人際交往能力。嬰兒期和母親具有良好依戀關係的孩子,他們成年後的人際交往能力也會更好,相反孩子如果沒有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戀關係,他們的人際交往也會遇到更多問題。

心理學家發現,嬰兒內在的依戀關係模式深受自己母親依戀關係模式的影響。比如華生的女兒從小被父母強制孤立訓練獨立性,華生的外孫多次看到母親酗酒,並且很少親近女兒。還有哈洛的恆河猴實驗,當幼猴沒有和母親建立起依戀關係,他們也不會把這種健康的依戀關係傳遞給孩子。

親子關係——家庭教育的基礎

日本川孝子先生說:孩子與家長的關係是孩子一生轉變的關鍵,也是將來他們踏入社會,基本接人待物的依據,關心你的孩子,別忘了重視你與孩子的關係。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基礎,而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從孩子出生那一刻開始的。尤其是孩子出生後的前三年,父母在孩子成長中的缺位,會讓親子關係變得生疏,而親子關係就像家庭教育的管道,管道如果是堵塞的,何談家庭教育。

嬰兒需要獨立性嗎?過早的獨立帶來的是傷害而不是幸福


所以很多父母會發現孩子3歲前扔給老人,3歲後帶回身邊,很難教育,因為親子關係沒有建立起來。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在治癒童年,而童年並不是從孩子有記憶開始,而是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所以說嬰兒過早的開始培養獨立性,對於孩子來說是傷害而不是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