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两斗,老少皆宜!风靡唐宋时期的“斗草”游戏到底是怎样的?

引言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春天到了,燕子归来、梨花落尽。清水中碧苔点缀、树叶下黄鹂歌唱,在采桑的道上遇到了邻家女伴,她因为今天斗草胜利而显得格外开心,脸颊上都浮满了笑意。

文武两斗,老少皆宜!风靡唐宋时期的“斗草”游戏到底是怎样的?

那么问题来了,在晏殊《破阵子·春景》这首词中,邻家女伴玩的“斗草”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游戏呢?

斗草概述

斗草的起源现今已无剧可考,但关于斗草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据梁代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荆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可见斗草最早是荆楚人在五月五日端午节时进行的民俗活动。

到了唐宋时期,斗草就不仅仅局限于端午节时期,一年四季,随时可斗,地域也从荆楚地区扩展到了全国。这一时期,大量的文人墨客在其诗词作品中对斗草有过描述。如:

吴文英“斗草溪根,沙印小莲步”;晏几道“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李清照“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从这些诗词中可以看出,斗草已经作为一种很常见的游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斗草之风一直盛行到明清时期,到了近现在,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文武两斗,老少皆宜!风靡唐宋时期的“斗草”游戏到底是怎样的?

斗草玩法

斗草风靡于唐宋,为人民大众所喜爱。那么什么是斗草呢?它的具体玩法又是怎样的呢?

简单来说,斗草就是以“草”作为比赛对象的一种游戏。斗草的玩法有很多,具体可分为:文斗、武斗、儿童斗。

文武两斗,老少皆宜!风靡唐宋时期的“斗草”游戏到底是怎样的?
  • 文斗

何谓文斗?顾名思义就是比较文雅的斗草方法,主要是靠参赛者所掌握的知识来取胜。

文斗的第一种方法是对花草名。人们将斗草游戏所需要的百花百草采来,参赛者根据这些花草,以对仗的方式相互报花草的名字,如“鸡冠花”对“狗尾草”,谁先对不上就算输。

第二种方法是以采集的花草数量取胜。在规定的时间内,参赛选手在一定的区域内采集花草,到最后评比时,参赛选手一边拿出花草,一边准确说出这种花草的名字。如果你采集的花草你不知道名字,那么这一株就是无效株,不算在计数内。

无论是哪一种斗法,都对参赛者所掌握的植物知识和文学修养有着较高的要求。

文武两斗,老少皆宜!风靡唐宋时期的“斗草”游戏到底是怎样的?
  • 武斗

武斗就是以力气和技巧取胜。

比赛前,参赛双方各自选取韧性强的草,一般分三股相互缠绕,纽成一股,编成类似于马尾辫的那种辫子。

比赛时,在地上画上圈子,参赛人员站在圈内,双方将各自大小差不多的草辫接在一起,然后各自用力拉扯,类似于拔河一样,谁的草先断掉,谁就输掉了比赛。若是草辫都不断,那么谁先被拉出圈外也算输。

所以武斗比的不仅是力气,更多的是比技巧。在选花草时,熟悉花草属性才能选择出韧性好的花草。在拉扯时,运用巧劲,才更容易将对手带出圈外。

文武两斗,老少皆宜!风靡唐宋时期的“斗草”游戏到底是怎样的?
  • 儿童斗

对于儿童来说,斗草游戏相对于大人就容易了许多。小孩子各自摘下一片草,相互交叉成“十”字,然后用力拉扯,谁的草先断,谁就算输。

这是因为儿童无论从体力上还是对花草知识的掌握上都差大人很多,所以斗草游戏自然较大人简单。

文武两斗,老少皆宜!风靡唐宋时期的“斗草”游戏到底是怎样的?

斗草意义

为什么会出现斗草这种游戏呢?有人认为这和“神农尝百草”有关。远古时期的神农氏为了找出适合人类食用以及能够医治人类疾病的植物,亲尝百草。所以后来逐渐出现斗草的游戏,一方面是纪念神农氏的伟大功德,另一方面是加深人们对花草植物的认识。

其实这也和中国古代的经济及社会密切相关的。古代中国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土地是人民耐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于花草植物的认识,也是生活生产中所必备的一项技能。认识掌握的花草多,小的方面来说可以丰富食物谱,给味觉以新的享受;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在疾病时救命,在大荒时度过荒年。

所以斗草游戏是古代人民将游戏和知识结合,寓教于乐,便于传承。

文武两斗,老少皆宜!风靡唐宋时期的“斗草”游戏到底是怎样的?

若木语

由于社会的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疏远,斗草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作为古代传统游戏之一,斗草有利于人类亲近自然、了解自然。这是现代人们所急需的,毕竟我们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