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海島救援——回憶中國國際救援隊海地地震救援

編者

:馮海峰同志是赴海地開展救援任務的一名中國國際救援隊隊員。值海地地震發生十週年之際,他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通過這篇文章,呼籲全社會不斷提升防災減災意識,更好地抵禦地震災害風險。

10年前的1月13日5時53分(北京時間),海地發生7.3級強烈地震,造成20多萬人死亡,19萬多人受傷,大量房屋倒塌破壞。地震發生後,中國國際救援隊受命立即赴海地開展緊急救援行動。根據任務安排,我隨隊參加了此次救援任務,並負責組織隊伍的技術裝備保障工作。此次地震災害傷亡人數多、影響範圍大,加之環境惡劣和社會不穩定等因素,救援難度是罕見的。10年過去了,每當回想起當時救援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特別是幾件事情一直難以忘懷。

加勒比海島救援——回憶中國國際救援隊海地地震救援

這次國際救援行程遠出動快。海地是位於北美洲加勒比海北部的一個島國,距離北京約14000公里。此前在救援隊執行的國際救援任務中,行程最遠的是距離北京約10000公里的阿爾及利亞。海地地震發生後,地震局立即啟動國外地震應急預案和聯席會議機制,第一時間判定災情,針對超遠距離投送隊伍做出充分準備,並通知救援隊各組成單位迅速響應做好預出隊工作。在接到正式出隊的命令後,立即與外交、民航、海關和機場等部門聯絡確定隊伍航空運輸和出境等事宜。各部門都積極主動配合給予支持,有的工作人員提前到達崗位等待或準備好相關手續。由於前期建立的高效聯動工作機制,救援隊震後不到15個小時就乘國航CA6076航班從首都機場起飛,於北京時間1月14日15時06分抵達海地太子港機場。地震局和軍隊有關部門4個小時內就組織完成68名隊員和15噸裝備物資的準備和集結,34個小時到達國外災區現場,這是歷次國際救援行程最遠的一次,但也是出隊速度最快的一次,成為在美國、巴西等周邊國家之後第四支到達海地災區的國際救援隊,為救援工作贏得了寶貴時間。

加勒比海島救援——回憶中國國際救援隊海地地震救援

這次救援行動危險大挑戰多。在航班即將降落海地太子港機場時,隊員們感覺飛機有些晃。事後才知道,因為地震災害嚴重,機場已癱瘓,沒有正常的航空管理,飛行員得不到飛機降落所需的各種地面數據和信息,我們的國航飛行員是憑藉技術和經驗盲降。隊員們知道後既心有餘悸,也為飛行員豎起大拇指。意想不到的是,在下飛機時也沒有舷梯。來接機的中國維和警察利用簡易的鐵架子和高箱車,幫助隊員從飛機上“跳”了下來,一起把15噸裝備物資從飛機貨倉裡“掏”了出來。這裡還有個小插曲。降落後,飛行員沒有把飛機開到停機位,而是滑出跑道後不久就遠遠的把飛機停住了。原因是飛機沒有“倒檔”,需要地面車輛保障把飛機從停機位向後推出,再滑行起飛。隊員下機和貨物卸載完成後,飛行員駕駛飛機直接轉了個彎,自己飛走了。這就是中國機長!到達現場後更意想不到的是,地震發生後,當地政府基本癱瘓,大批民眾在街道聚集,部分犯人逃離監獄,治安狀況混亂,社會極不穩定。救援期間隊伍駐紮在中國駐海地維和警察部隊營區,隊員們在深夜能夠聽到清晰的槍聲,也聽說子彈還擊中過圍牆瞭望塔的防彈玻璃。為確保救援隊安全,每次出營區執行任務,都需要穿防彈衣、帶頭盔和乘坐裝甲車,在我國維和警察的護衛下開展工作。開始隊員們有些緊張,但看到我維和警察的沉著、冷靜和自信,一切顧慮就煙消雲散了。

加勒比海島救援——回憶中國國際救援隊海地地震救援

這次救援環境非常惡劣。海地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濟以農業為主,基礎設施建設非常落後。地震造成海地太子港(Port au Prince)市中心40-50%的建築物、Petit-Goave地區超過20%的建築物、Carrefour地區30-40%的建築物、Gressier地區40-50%的建築物倒塌破壞,Leogane地區受災最重,80-90%建築物倒塌或嚴重破壞。搜救現場樓板重疊,橫樑交錯,牆體呈粉碎狀夾雜在廢墟中,大小鋼筋或扭曲或似漁網將廢墟層層包裹。搜救過程中稍有不慎或是餘震,都會造成廢墟二次倒塌,給破拆、掘進造成了很大的難度。海地地處熱帶,太子港地區屬於熱帶乾溼季氣候。救援期間,當地氣溫燜熱,白天平均氣溫35攝氏度,水泥地面高達40攝氏度,夜間蚊蟲遍佈、毒性強,被叮咬後,皮膚瞬間紅腫奇癢。搜救中,救援隊員要穿著具有防護功能的長款隊服,在炎熱氣候的炙烤下,全身浸透,衣服緊貼皮膚,在超負荷的工作狀態中,不少隊員身體出現溼疹等情況。由於地震造成大量人員死亡,加之日照強烈、氣溫高,空氣中瀰漫著濃烈的屍體味道,隊員作業時需要帶多層口罩。加厚口罩帶來的是被汗水浸溼後,一吸氣,溼透口罩緊貼口鼻,只能出氣,無法進氣。為避免細菌傳染,觸碰過遇難者遺體的雙手無法接觸自己身體,想要正常呼吸,只能用舌頭將口罩頂開,強吸兩口氣,屍體味瞬間充滿整個口腔。所有隊員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精神,以超強的毅力克服困難,沒有人退縮。

加勒比海島救援——回憶中國國際救援隊海地地震救援

這次救援得到廣泛讚譽。此次海地救援是國際人道主義救援歷史上參加隊伍數量最多的一次,共有67只救援隊、1918名救援隊員、160多隻搜索犬參與了此次救援。中國國際救援隊是亞洲唯一一支參與此次救援的國際救援隊。在搜救工作中積極與美國、法國、以色列、巴西、西班牙、英國等救援隊展開合作,充分發揮了我救援隊的專業素養,有效提高了救援成效。其他救援隊對我們不懼危險、迎難而上的精神和精湛的專業技能給予稱讚,紛紛豎起大拇指說:“China, Great!”。北京時間2010年1月18日凌晨3點(海地當地時間1月17日下午2點),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視察了遭地震破壞而倒塌的聯合國駐海地維和特派團總部時,握住中國國際救援隊副隊長的手說:“我代表聯合國和國際社會感謝中國國際救援隊,你們第一時間趕到災區,並且幫助我們找到了聯合國特別代表安納比的遺體,我再次對你們出色而艱苦的工作表示感謝,謝謝!謝謝!謝謝!”救援隊還首次派員參加聯合國現場協調中心(OSOCC)工作,與國際同行密切配合,及時協調國際救援隊到達和撤離事項,得到了充分認可,也充分體現出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積極參與和支持聯合國工作的積極態度。

海地救援已成為歷史,地震災害給海地人民造成了嚴重的創傷,相信在國際社會的共同幫助下,那裡的人民已重建家園。我國也是地震多發,災害損失嚴重的國家,不斷提升全社會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十分重要。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大應急體系下,我國防震減災工作必將會取得更大的成效,造福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