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春天》致我們逝去的童年時代


《四個春天》致我們逝去的童年時代

四個春天

《四個春天》這本書,作者用細膩柔軟的筆觸,勾勒出故鄉的全貌,回憶兒時的舊友與趣事,記錄父母的日常,以及對人生的思考。

從這本書中發現,隨著我們慢慢長大,兒時的記憶在時光的間隙裡漸漸隱現,莫名有些惆悵。

但也是這本書,重新拾起了我記憶深處,那些童年時代的美好回憶。

1、動物的美好

(一)抓蝴蝶

有時候,鏡頭裡掃過黃色白色彩色的蝴蝶,抬眼尋去,它們早已飛入幽謐林谷。爸感嘆道:“只有到了野外,才能體會到‘欣欣向榮’的意思啊!”

記起來,我小時候總愛穿梭在田野裡抓蝴蝶,做標本。

《四個春天》致我們逝去的童年時代

抓蝴蝶

彩色的蝴蝶是抓不到的,只有那種白色的,可能被稱為“飛蛾”的小動物才容易被捉住,那時我們統稱為蝴蝶。

我協調能力特別好,每次輕手輕腳地在油菜花旁邊潛伏著,慢慢接近蝴蝶,等到它停留在花叢中間時,右手忽地一把抓住翅膀,蝴蝶就到了我的手裡。

抓得多了便全裝在一個瓶裡,看著蝴蝶在瓶裡爭先恐後地往玻璃外衝撞,便覺得有趣。

看到大蝴蝶或者不同色彩的蝴蝶,很想要保存下來,於是拿來一本書,活生生將它們夾在書裡。

想來那時候還未意識到小動物生命的珍貴,而當我意識到生命的珍貴時,才真的長大了,發現再也回不去了。

(二)捉蜜蜂

我們還一起鑽山洞,在洞口轉泥蟲。

記得小時候的夏天,蜜蜂活動頻繁。

《四個春天》致我們逝去的童年時代

捉蜜蜂

那時候家裡還沒蓋上高樓,還是紅磚泥土砌起來的牆面,泥土少的地方,風乾後表面便會凹進一個洞,蜜蜂就愛鑽洞。

可能聽家裡的老人說蜜蜂尾巴有蜂蜜,我們沒事便拿出一個哇哈哈的瓶子,用瓶口對準凹洞,等著蜜蜂鑽出來。

一天下來可以捉好幾只蜜蜂,結束後幾個小夥伴一起比看誰的蜜蜂數量最多,輸了的要去地裡幫大人們幹活。

至於蜜蜂尾巴到底有沒有蜂蜜,我一直沒有弄清楚。

因為後來用手接觸蜜蜂的時候,才知道蜜蜂容易蜇人,因此我也沒能嘗過活蜜蜂的蜂蜜。

長大後,一次和老姐去婺源旅遊,有幸在篁嶺看到了養蜂人,那是第一次見到成群的蜜蜂和蜂巢,也是第一次知道原來蜂巢也是可以吃的。

原來活蜜蜂的蜂蜜這麼甜,還有一股油菜花淡淡的香味。

(三)鬥蛐蛐兒

我們用火柴棍大小的樹枝在酥土上劃圈圈,轉出一個三釐米深的錐形小坑,坑壁要陡,像快速攪出來的旋渦。

不一會兒,泥蟲感覺到震動,便從土裡拱出來,跌跌撞撞滾到坑裡,總是剛爬上來一點,又跌了下去,笨拙不堪,憨態可掬,我們總得先哈哈樂上一番,才往洞裡爬去。

《四個春天》致我們逝去的童年時代

鬥蛐蛐兒

沒去過貴州,因此也沒見過西北那邊的土地,我們是在蓬鬆的土堆捉蛐蛐。

那時候有經驗,能夠根據昆蟲的糞便乾溼和多少來猜測哪個洞有蛐蛐,便用長細棍戳洞口,等著蛐蛐爬上來,用容器裝著,回家開始鬥蛐蛐兒。

誰家的蛐蛐兒輸了,便再去洞口尋找下一隻能力強的蛐蛐兒,那是經常會看見好多小夥伴蹲跪在地上捉蛐蛐兒,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四)池塘釣蝦

湖裡的大魚時常躍出水面,撲通一聲,漾出大大的水波。

湖底盡是怪石,枯水季仍能看到很多泉眼在汩汩冒水。

近岸處的水草、石縫裡藏著很多大蝦子,脫下衣服一兜,總能抓到幾隻,把衣服擰乾曬在教室窗口,到放學時太陽偏西,也就幹了。

《四個春天》致我們逝去的童年時代

池塘釣蝦

小時候,約著小夥伴們一起去池塘釣蝦是最快樂的時光了。

釣蝦也是有技巧的。首先要有肥肥的餌料(蚯蚓),我們會扛著鐵鍬,跑到潮溼長著草的肥沃泥地裡,用鐵鍬挖蚯蚓,要那種青色的胖胖肥肥的蚯蚓才是極好的餌料。

有時候收穫頗豐,滿滿一瓶子的大蚯蚓,有時候會挖到那些紅色的細長的蚯蚓,這種一般沒什麼用,總被我們扔到一邊,因為釣魚才用得上它們。

挖好蚯蚓後,小夥伴拿出一鐵鍬的灰,將蚯蚓倒進去讓其失活。

小時候初生牛犢不怕虎,直接用手拿著蚯蚓往會里摔,用手剖灰。

差不多後拿出幾節剪好的細線,一頭將2.3條蚯蚓系在線上,另一頭系在準備好的稍長的木棍上,這樣釣蝦的工具準備好了。

小夥伴將剩下的蚯蚓裝好,拿起盆桶便往池塘裡跑,一邊跑一邊哼著歌,好不快活。

2、秋收的季節

夏天,油菜花變成了油菜籽,收穫時節,附近農民們借中學的操場曬菜籽,那是我們一年中最快樂的時刻之一,可能僅次於春節。

我們家在江漢平原,是真正的魚米之鄉。農村裡家家戶戶都有幾畝田,種些蔬菜和糧食。

一年四季,油菜花、水稻、棉花、黃豆等等,一年忙到尾,從來沒有休息的時候。

因此小時候得空,經常體驗生活,幫家裡插秧、種棉花、收割水稻、曬稻穀等等。

《四個春天》致我們逝去的童年時代

棉花苗

(一)插秧&種棉花

插秧時,捲起高高的褲腿,赤腳踩進泥裡,頭上戴著草帽,手裡拿著秧苗,隨著腰部一起一彎,秧苗被一根根插進地裡,整整齊齊。

小時候被螞蟥盯上過一回,從此再也不敢下地插秧。

種棉花其實很繁重,但我們只是幫著挖土,所以算得上輕鬆。

《四個春天》致我們逝去的童年時代

制缽器

用專門的”制缽器“往地裡使勁,一個圓柱體的泥土就被挖出來。挖到足夠多的圓柱泥土後,接下來需要播種。

將幾粒棉花籽放在這些圓柱體的凹處,接著蓋上土,用塑料薄膜覆蓋幾天等發芽,發芽後就可以將棉花苗移走,整個營養缽的過程也就完成了。

(二)收割水稻

收割水稻那時候用的是鐮刀,大人們一簇一簇收割,稻穗一簇一簇倒在地裡。

那時候小朋友最愛做的事情,便是在收割完稻穀的田地裡走上一圈,能撿到部分被落下的小稻穗,那稻穀是我們的快樂來源。

那時候,家裡經常有人生火焚燒秸稈,火堆燃燒了它的力氣後,勢頭漸漸溫柔下來。

小夥伴圍著火堆,將白天撿來的稻穗扔進火堆,伴隨著砰砰的聲音,爆米花便像魔術一樣出現,大家扒拉著、爭搶著,打打鬧鬧,嬉笑聲在漸漸合攏的暮色中遠去。

(三)分離穀物

割完的稻穗被一捆捆運走,鋪在禾場或者禾場前路上。馬路上有車,藉助車的重力可以將稻穀與稻穗分離開,估摸著兩到三天稻穀才能徹底被分離。

不在馬路邊上的家庭,會將水稻鋪在自家的禾場上,用自家的老黃牛,栓上重重的大石輥,一圈一圈地繞,直到稻穀被分開。

這樣被分開的稻穀裡面參雜著稻苗的稗子,還要人工進一步過濾。

於是在有風的日子,家家戶戶又開始勞作。

《四個春天》致我們逝去的童年時代

風濾法

將水稻攏成堆,用鐵鍬撮一鍬稻穀,順著風的方向,向天空拋去,在風的作用下,輕的稗子會隨著風移出一段距離,剩下的稻穀受重力的作用直直落下,我一直很佩服勞動人民的智慧。

過濾後的稻穀需要第二次過濾,風箱就出現了。

風箱主要是用來分離不飽滿的穀物,所謂的空秕。一人用力扇動風箱,另一人將稻穀放進最上面的凹槽,利用風力將稻穀種的空秕和灰塵給清理掉。

有風箱的日子裡,總是充滿了孩子的歡笑。

(四)曬穀

清理後的穀物溼度還很高,放久了容易發熱發黴,因此高質量的穀物需要有限定的溫溼度。

大人們便會將稻穀平鋪在禾場,薄薄的一層,利用夏季太陽的溫度,將稻穀中的水分蒸發掉,達到高質量的穀物要求。

《四個春天》致我們逝去的童年時代

曬穀

每次放假回家,可以看見車窗外滿眼的金黃色,太陽越是毒辣辣的,地上的稻穀越是顯得黃燦燦。

不時有老伯拿著木耙在地上推著,或是用雙腳在那一片黃燦燦的地裡,走出一條條規則的條狀,達到均勻受熱的目的。

一個暑假後,回到學校,朋友說我在家曬“日光浴“,臉和手臂全黑了,像包青天。我恨及了那個稱呼,也恨及了曬穀的日子,發誓要好好讀書遠離家鄉,避免秋收的”日光浴“。

隨著科技慢慢進步,插秧、收割、過濾等操作被機器取代,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和秋收的效率,也帶走了兒時的那愛恨交織的體驗。

3、平凡生活的樂趣

(一)跳跳糖

一粒一粒含在嘴裡,體會著白糖的甜和炒米的香在舌頭和上下顎之間流轉的幸福。

《四個春天》致我們逝去的童年時代

跳跳糖

我記得,小時候有一種跳跳糖,一粒一粒的糖剛放進嘴裡,一顆顆糖像加滿了油似的,開始不斷往上躥跳,發出咯咯的聲音,我很享受糖在舌頭和牙齒之間升降的快感。

還有那種泡騰片,小時候總愛將泡騰片放進瓶子裡泡水喝,看著氣泡一顆一顆地從下冒出,糖分也從那一顆一顆氣泡中散發出來。

拿一根塑料軟吸管,在瓶口上用工具開個小口,一頭放進書桌的瓶裡,另一頭放進嘴巴里,午睡時候最享受這種偷喝泡騰水的快樂了。

(二)螢火蟲

“對啊,大人們一人一把扇子,你還專門在大門上安了盞燈。”

《四個春天》致我們逝去的童年時代

螢火蟲

小時候,大人們手裡一人一把蒲扇,搖曳著送來陣陣清風,還能驅趕蚊蟲,那時候家裡還沒有空調,夏天的夜晚總是在屋外度過。

一張涼蓆一把蒲扇,在禾場裡乘涼。

小孩三五結對拿著瓶子在河岸邊的公路上捉螢火蟲,裝進瓶口裡一閃一閃的。

大人們在涼蓆上話家常,幾個小女孩躺在大人身邊抬頭望著滿天的星星,一顆一顆地數著,數著。 一顆,兩顆,三顆。

你們說天上到底有幾顆星星啊?我怎麼數不完呢?

(三) 酒廠

每天打酒的人吸著酒香,圍在酒坊門外。男主人成日埋頭鏟著酒糠,女主人取酒售賣,兩個人在長年繚繞的煙霧裡,面目也不太分明瞭。

《四個春天》致我們逝去的童年時代

紅磚煙囪

湖北這邊很少有酒廠。

前些日子疫情影響,需要去岳陽東坐高鐵,途中汽車經過岳陽,車窗外看到一幢幢長煙囪,外面是紅磚砌的,自下而上由寬到細,到最頂上冒出一縷縷偏灰色的煙。

大概在酒廠附近住的人都能聞到那些酒香吧,真有點羨慕他們。

如今的我一杯獨醉,我在想,如果我居住的環境換成岳陽酒廠,現在的我會不會是個酒量極好的女中豪傑?

4、父母的豁達

(一)唱歌&練琴

一時間,我覺得他們是那麼的青春,似乎從未被時間摧殘,從未老去。

父母其實很像小孩,疫情在家的那段日子,我爸媽的行為有時候比我還要幼稚。

比如唱歌,每天起床第一件事,便是打開全民K歌,看看自己漲了多少粉絲,收到了幾朵鮮花,碰到自動打分很低時跑來一個勁問我,是不是他哪裡跑調,需要調整?

我每次很好笑並無奈地告訴他,這個分數的高低和唱的是否好聽一點關係都沒有,讓他不要在意。

比如學樂器。在開了全民K歌會員看視頻學唱歌后仍不滿足,開始學鍵盤,讓我下載完美鋼琴軟件,他自己在平板上搗鼓。

《四個春天》致我們逝去的童年時代

吹小號

因為年輕時候吹小號的緣故,到現在為止,一些歌曲的簡譜他還記著,憑記憶寫下譜子後問我哪裡不對,我便上百度給他劃分了小節線、節拍和休止符。

開始了沒日沒夜的練琴模式。有時候跟我爸對比起來,我的學習熱情和持續時間還真不如他,一天10小時的時間,他花在音樂上的時間就有8小時。

而我像個大人一樣,每天為工作煩惱和加班,生活都失去了樂趣,相比於他們的豁達自然,似乎我更顯得蒼老。

(二)跳舞

如果可以,我真的希望父母比我年輕些,讓我走在他們前頭,我覺得有些悲傷我承擔不起。相比他們的豁達自然,似乎我顯得更加蒼老。

比如跳舞,前段時間《酒醉的蝴蝶》特別火爆,我爸在家跟著抖音學跳舞,但一直都學不會。

我媽看不下去,把舞蹈視頻拿給我,說讓我教我爸,於是在我臥室,開始了3小隻憨態可掬的舞蹈之路。

雖然他們動作僵硬,但我卻覺得他們跳的很棒,因為他們很享受跳舞的過程和樂趣。

比如羽毛球比賽。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工作外,我唯一的娛樂活動就是羽毛球,每天飯前跟我爸對戰三十回合,輸了的人洗碗。

《四個春天》致我們逝去的童年時代

羽毛球

開始我是不會打羽毛球的,因為家裡從來都是打合作球,儘量讓對方接住以免球掉下來,因為撿球實在是體力活。

後來在深圳習慣後,總愛扣球,在家裡和我爸打球時,每次都扣球,他在那邊接的可費勁,抱怨著我不會打球,下次不跟我打,碗也不洗,我和我媽在這頭狂笑。

(三)勞作的奶奶

太陽出來時,他們已經翻過了山谷,穿過郊野農田,湧入獨山城,去往各自的市集。

我特別佩服我奶奶,她就是這樣。

那時候還是冬天,早上八點我剛剛睡醒,聽到奶奶在樓下做豆腐。原來她六點就從家裡出門,裝了半袋黃豆,挑著木桶去市集上磨漿做豆腐給我們吃。

她不會騎車,硬生生來回走了16公里。有時候我覺得她好傻,為什麼不讓我們開車帶她上市集呢?這樣多輕鬆。

但更多的時候我很羨慕她,過著平凡而簡單的慢生活,不用想這繁雜世界的紛紛擾擾,田園生活多愜意。

《四個春天》致我們逝去的童年時代

挑扁擔的奶奶

5、理解成長的意義

(一)適應社會

其實,幼時並不覺得這些事有多壞,甚至有種隱隱約約的快樂,長大後回想才不禁直冒冷汗。

當我們開始瞭解並認為這是壞事的時候,說明我們長大了,懂事了,同時也失去了孩子的那份不計後果的天真。

在心理學上,這是很常見的現象,也就是超我戰勝了本我。

就像電影《狗十三》裡的情節一樣,當李玩開始去迎合父親和家人,而隱藏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時,大家都笑了,因為覺得她懂事了。

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本我確實很快樂,但每個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必須接受社會的準則,也就是超我的制約。

不知道是好是壞,但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的改變,也就是所謂的“成長”。

《四個春天》致我們逝去的童年時代

狗十三

(二)短暫的逃離

路過公交車站時,突然想不如跳上一輛車,隨便去哪裡轉轉。

大學時的畢業心願之一:晚上在學校門口的公交車站上,隨便踏上一輛車,坐在後排靠窗的位置,隨著車子漫無目的的出發。

一路欣賞沿途的風景,欣賞這個城市的落日餘暉和浪漫的夜晚。

要是能剛好經過長江大橋就好了,窗邊有漁船、輪渡和遙遠的海岸線,還有拂來的陣陣涼風,橋上煞是好看的昏黃燈光,和燈下一行行逗樂的情侶。

耳機裡放著最愛的歌曲,公車嘟嘟地兀自往前開,就這樣靜靜地聆聽著,欣賞著,旁觀著這一切,一切都是那麼美好。

《四個春天》致我們逝去的童年時代

武漢長江大橋

(三)分離的意義

看他的身影在路燈的間隙裡一高一低隱現,逐漸變小、消失,有些莫名的悵惘。

想起來前任說的“相見不如懷念”。

因為每一次見面意味著別離,那麼為了避免離別時的悲涼還不如開始時就不見。

可他忘了,與離別時的悲涼相比,相見時的體驗才更有意義和深刻。

“離別是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見”。

此後至今,再也沒有了消息。

在人生的這趟列車上,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人。

有些人三觀一致,相談甚歡,便成了好朋友,在車廂中嘻嘻鬧鬧。但大家下車後,未來是否會再相見,誰也不知道,畢竟這是一趟不能預知且無法回頭的列車。

因此要珍惜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尤其是我們的好朋友。

而好朋友之間,最怕的不是我失去了你,或者是從別的朋友那才知道你的消息,最怕的是,再也沒有了你的消息。

《四個春天》致我們逝去的童年時代

分離

人總是長大後才開始憶起童年,和童年的美好。

春天的油菜花、夏日的綠稻、秋天的金穗,在大地上翻滾。那曾是我孤獨童年的樂園。

謹以此文,紀念我逝去的童年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